《零边际成本社会》读书笔记金钱可以换来幸福吗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cr1N0bT0FRNMyBv1yNQnicuflFSul4iaiaeZ98uD6x7SjzO1m2mYlU8ib75M4dB740e7Ir99XMBPWEHQ/0?wx_fmt=pn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阐释。金钱可以换来幸福吗?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存在更大的争议,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在其著作《零边际成本社会》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幸福提出了几个有趣的观点。

1.钟形曲线

/pic/1_a3qLYVL4Xib7P2AQjA8B5kqKKQ0NoA.jpg

钟形曲线也叫正态分布曲线,反映的是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是一条中间高,两端低的对称曲线。而关于幸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却和这条曲线有关:幸福感沿着钟形曲线发展,先增后减。

世界上极度贫困人口有12亿人之多,他们缺少基本的生活保障,每天平均收入不足2美元,无力让子女接受教育,他们的生活被绝望包围,缺少活力和希望,也缺乏幸福感。当人们逐渐摆脱贫困,收入和安全感的提升都会使他们感到更加幸福。而当一个人的收入能为他们提供舒适和自由的生活之后,幸福的标准就达到了平稳的阶段(中产阶层)。但超越了某个点后,财富和消费的增加带来的总体幸福感会产生边际收益递减,财富积累可能会变成一种负担,财产最终主宰了拥有者的幸福。

一个社会的整体幸福水平与人口收入差距密切相关,但资本运作的趋势是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社会分化逐渐加重,中产阶层也会被削弱。收入差距的加大导致了社会总体幸福感的下降,人际关系也受到地位的支配,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会滋生不信任,穷人会产生嫉妒心理,富人也会产生防备心理。所以,在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社会整体幸福指数更高。

2.物质主义

物质主义者以物质追求作为信仰,将快乐建立在物质之上,沉溺在更多的消费行为中。心理学家称之为“享乐主义”。但实际上,享乐主义行为却经常带来更多的不快乐。

心理学家蒂姆.卡塞尔(Tim Kasser)说:具有强烈的追求财富和财产意愿的人比那些不太关心该目标的人的心理幸福感更低。当一个人过度追求财富,会在财富追求上耗费更多的心力,这样空闲时间将被无限压缩,人际关系变得淡薄。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更重要意义。

物质主义剥夺了人类之所以为人的原动力,即情感本性。人是社会化动物,每个人都渴望融入社会,共情与协作可以扩展个人边界产生更大的力量。人类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大规模集结,并可以灵活合作的物种,这也是人类可以统治世界,最终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原因。其他一些大型动物也能进行合作,但只是以小数量合作,比如大猩猩超过100只的话,就基本没办法合作了。

许多研究一再表明,物质主义行为与情感驱动的弱化有密切联系。比如,父母只顾工作,对子女缺乏关爱,在这样亲情关系冷漠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更有攻击性,性格孤僻,对人缺乏信任和同情心。对于没有经历过同感教育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不太善于将情感传递给他人,因为,他们在情感方面是孤立的,或者是被孤立的。所以他们更倾向于用物质主义来取代失落感,他们痴迷于物质上的成功、名声来换取社会认同,以在人群中建立一种存在感。

哈佛大学著名的持续了76年的“格兰特研究 (The Grant Study)” 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开场,能帮助一个人拥有繁盛人生的是如下因素:不酗酒不吸烟,锻炼充足并保持健康,童年被爱,共情能力高,青年时能建立亲密关系”。研究还显示男性长寿有三个秘诀:比起出生背景、社会地位或个人财富,男性长寿的秘诀更多在于拥有快乐婚姻、亲密好友和一条宠物犬。

主持这项研究32年的心理学者乔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说:爱、温暖和亲密关系,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应对机制”。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可能会选择拿自己开个玩笑,和朋友一起运动,接受家人的鼓励等等,这些应对方式能帮一个人进入健康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缺爱的人,则遇到挫折时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自我消解痛苦,并且容易形成自卑,自弃心理。

3. 消除贫穷

马斯洛把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放在生命需求的第一位,如果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其它追求便无从谈起。

萧伯纳说:“当贫穷的危险萦绕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时,安全——文明最重要的基石将不复存在。”贫穷是残忍的,它可以限制一个人的自由,在生命决策中充满迫不得已,同时还会蚕食一个人的尊严,意志和希望。

让贫穷群体摆脱贫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便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控制贫困人口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在落后国家。其中,对贫穷人口数量控制的一条有效措施是畅通的电力供应,全球仍有超过20%的人口居住在不通电地区,另有20%的人居住在有限制性供电地区,这些地区和国家拥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口出生率。而电的使用可以改善生活环境,还可以使年轻人获得更多的时间接受教育,尤其是使女性接受教育而独立后,出生率会大幅度降低,使社会发展转入良性循环。

4. 零边际成本社会

只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社会物质财富便可以实现积累,当基本生活物质需求不再变得稀缺,人们的行为也将快速转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再用“抢”,购买物品也无需“争先恐后”,人的内心也不再那么紧张。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人们可以获得更多免费的社会服务,对物质主义的迷恋也会逐渐褪去,人们的价值也不再由他们所拥有的物质所决定。

当社会资源足够丰富,人的性格便不会再单纯地受无情的利益驱动。每一个理性的人都应该明白,单纯的谈论道德没有意义,只有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实现包容多数的共享式经济,我们才可能迎来一个高度被认同的社会。否则穷人被盘剥,为了生计不得不在牛奶中掺水和三聚氰胺,全社会喝着这样的牛奶,何来幸福?

带给我们的启示

l 贫穷让人绝望,全社会应努力消除贫穷,但物质主义和过度追求金钱却不能让人感到幸福,反而会让人感到疏远、不信任和孤独。

l 人类最初的行为动机不是贪得无厌的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社会认同。

l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更能让人感到幸福,爱与被爱也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本文是读者投稿,更多读者投稿文章

技术的本质 读书笔记

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将何去何从?

问题在哪里?“国家”“社会”“政府”等可能都不是好答案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

巡洋舰征稿帖

DinZenGi2016-07-22 07:23:53

第四个小标题: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人们可以获得更多免费的社会服务,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共服务是用税收换来的,说到底羊毛出在羊身上。 至于本文标题:零边际成本社会,那不就是物质无限的共产主义社会嘛。果然太阳底下无新物,乌托邦又以新的形式改头换面推销自己了。

马张留2016-07-22 06:51:44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爱,才是人生重要的事情。

愿意&Run2016-07-22 18:40:44

这种共享式经济最能滋生"公共荒地"、“破屋效应”、“责任分散"等社会心理学效应,而那种经济好起来人自然就变善了的逻辑让人不寒而栗。一个不懂社会学的人写了一本社会学的书,一个不了解人类的人写了一本关于人类的书,最可怕的是,这书还带有指导意义。

愿意&Run2016-07-22 18:00:05

与其阐述人的最初的动机是需要社会认同,不如说人追求的是"社会意义”,此概念即是要形成一个彼此热爱、彼此合作、不让恶人得逞、帮助弱小的理想社会。而"社会认同"是什么?此概念极其抽象;极其多元化;极其不可实践操作;又带有一定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反精英思潮。

愿意&Run2016-07-22 18:24:38

1经济文明不完全等同于精神文明。 2富足的包容多数(多数人轻松存活)的社会仍含有冷酷的资本主义的祸根。

Lucien2018-05-04 07:03:16

世界的图景在边际成本趋“零”的进程下,一方面资本越来越两极化,另一方面社会越来越均质化。所以,时间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