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刷朋友圈的时间读一本书,能读多少本?

/pic/1_Z5UfiaQdwyaxxEM5AZaMAGHjY4yS4Q.png

昨晚又刷了一遍《大空头》,开篇有句话我特别喜欢:

“为什么他们能发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方法不难,只是随大流的人永远不会去做:亲自去了解。”

这是逆流而上的共鸣。每每觉得要么是我疯了、要么所有人都是傻逼的时候,就想起贝尔在片中说:也许是我错了吧,可我真没发现错在哪。/pic/2_7QWMYZh06qpGYPfuibzsWUbbkB8WhQ.png因为他亲自把Top20的房产数据看完了,没人会去干这件事。

/pic/3_PQxE5dtibRhGnfbictMn9ibVEHxnxA.png

看完我冲进乔总的屋子,问能不能写一个爬虫,统计下朋友圈每天推送的条数,他说难。我说难就用手数吧,纸跟笔永远都不会过时。

然后就数了过去5天,电量从15%掉到4%,猜猜有多少条?448条/每天。

/pic/4_Uefwx01M3WJkDP5qXX7ibZBACoez5g.jpeg接着又用手机屏幕比了两本书的大小,估算了下,每天刷完朋友圈的篇幅,大概等于80页书。再加上点开阅读的量,每三天,就是一本书的厚度。还不算群聊和其他APP的时间。

“亲自去了解”有一个好处,就是在迅速浏览时,获得一个宏观的概念。比如平均每屏承载2条内容,80%是无用信息,15%有点意思,真正点开的不到5%。

/pic/5_PQxE5dtibRhGnfbictMn9ibVEHxnxA.png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碎片化阅读吞噬了巨大的时间,并没有获得对等的信息增益。夸张点说,如果用三年刷屏时间去读书,能读完三百多本。

这也是一个笑话:A劝B戒烟,然后算给B看,你这几年买烟的钱够一辆法拉利了。B反问A:那你的法拉利呢?

/pic/6_VeXn0KbovKqO9w2b8xvhtQ8H9SKx6g.jpeg

重点只有一个:时间管理。碎片时间如果不刷朋友圈,又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力,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就像要求一个凡人内圣外王,怎么可能,大家已经活得很累了。

/pic/7_PQxE5dtibRhGnfbictMn9ibVEHxnxA.png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神级宅男,整整27年没出过门。

/pic/8_DiaKD4Smibk6eDOzYks49DT9JvnDQA.jpeg拿自己宅过的经历来说,对最后一句深有同感。只是“电视、报纸、杂志”变成了手机。人活着,除了吃饭维持身体,还需要不停咀嚼信息维持心智,这是“刷屏”的根本动机。

不信抬头看看饭桌或地铁吧,有几个独处的人,能连续10分钟不碰手机还泰然自若?大家都在看手机,我不看多尴尬,就像小时候大家都在学习,我在课堂上睡觉。人,总是害怕被边缘化。

时不时会有人说,公子我好羡慕你啊,想去哪去哪,想干啥干啥。可是代价呢?我每新买一本书,都能夹一张登机牌做书签,并保持每个月写5篇文的习惯,还觉得日子过的跟狗一样。

/pic/9_qrZz69pe6YOJZJ7np4eCjp5XDPOEGw.jpeg很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有的。还没有,是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pic/10_PQxE5dtibRhGnfbictMn9ibVEHxnxA.png

最后说说朋友圈的信息分类吧。我真正关注的只有两种:一是朋友的原创文章,二是有趣有用的东西。

第一类很稀少,这年头还愿意写字,写一手好字的人凤毛麟角。无论认不认识,写字的人都尊敬彼此的存在。看到同龄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思考,转化成文并产生影响,是一种欣慰与鞭策。

所有人都在读取,少数人在输出。你看过不一样的风景,路过丰满浓烈的生命,读过深奥晦涩的书,还愿意无所保留地分享出来。它就会烙印在骨子里,下笔成文,走到哪都伴随一生。这是不依附于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pic/11_Izxaoh6w6sLvR9SnmNorCAuy4WgvTg.jpeg第二类很模糊。“有趣有用”因人而异,最大的价值在抛砖引玉。注意力太稀缺了,能被吸引是小概率,不要浅尝辄止。大浪淘沙,碎片化里依然有好的沉淀,比例取决于你圈子的质量。“关注——延伸阅读——系统性学习”,才能真正把信息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变成你的逻辑、气度与格局。

否则只是饭桌上一嘴谈资:哎你下午看朋友圈了吗?内谁谁谁咋咋咋了。

那你们先聊,我吃完了。

/pic/12_PQxE5dtibRhGnfbictMn9ibVEHxnxA.png

后记:因为自己对社交有断舍离的需求,一时找不到能代替微信的东西,就自己做了一个。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关系网络的简化和信息降噪,断续写了几篇文,诚愿与大家交流。我希望技术能让生活变得更简单,让人省下更多时间去精进,而不是去打发。但这似乎是个不可逆的趋势,也许越往后,人会越分化,比例也会越悬殊。

那一小撮追求高效和连级反应的人,在线上亦将形成巴黎那样的大城,用壁垒维护更高效的交流,这是每次自组织的结果。这一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pic/13_78ZaNgFwh3P4ymJT2LwibLFic5IIow.jpeg

成都1号2016-07-21 00:26:55

赏个红包

Evan2016-07-21 01:13:43

“大浪淘沙,碎片化里依然有好的沉淀,比例取决于你圈子的质量。“关注——延伸阅读——系统性学习”,才能真正把信息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变成你的逻辑、气度与格局。”公子讲的极是。

成都1号2016-07-21 00:26:29

值得学习

七DSYH2016-07-21 04:00:11

半夜醒了,看得。下一步践行,希望我能做到。

敦煌2016-07-21 01:30:53

找了半年的歌今天终于找到了…Faded

罗西2016-07-21 07:40:07

每次看到有人说“刷微信浪费时间”我都比较郁闷,因为我在微信里已经不刷朋友圈很久了,从来都是看订阅号的内容,置顶了几个内容很有质量的每天吃饭看,挤地铁看,包括混沌巡洋舰。不过这些号很少日更,周更就不错了,一般早饭就都能读完。我觉得收获很大,时间也没有浪费,但总有人跟我说这是碎片化阅读,你本来可以读书,balabala…也许我是错了吧,但我真不知道错在哪。

明易2016-07-21 07:22:34

书是贵族的甜点,碎片阅读是百姓的馒头。同样都能吃饱,只是吃的不够优雅,不够精致,吃总比什么也不吃好,问题是如何去教化所有人改变饮食习惯?北吃面,南吃米,真一次性大调整双方也都不适应。只有在秦岭淮河一线,人们才会习惯南北通吃。一个饮食习惯都改变起来很难,更何况是阅读呢?

明易2016-07-21 07:16:23

迷上直播之后发现书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跟读者的沟通。那种普通百姓问得FAQ问题,书本回答会没有直播给力,及时反馈才是他们想要的,不要写那么多有的没的的理论,我就想知道我是该买还是卖掉。。。这是普通人的思考方式,就是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至于怎么获得,怎么运算的过程,抱歉那是你们的事情。。。 写文章的人一脸汗。。。写书人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写书,写成视频数据,不明觉厉的普通群众问哪里,这本书就指引他们转到这本书的准确段落,群众习惯被指引,那我们就满足他们的需要。

指尖飞鱼2016-07-21 10:26:20

君有奇才我不贫,天下谁人不识君,值得珍惜。

Freeman2016-07-21 09:06:45

我们公子哥 着实真性情

明易2016-07-21 07:04:53

筛选需要平台, 思考需要共鸣, 提高需要践行, 碎片需要整合, 价值需要认同, 品味需要提高, 群体需要一致, 个体需要独判。

Z Y M2016-12-11 17:04:03

同款打印纸/得意

Vera-黎2016-07-21 20:35:53

哇 万花楼要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