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群分享后的感受

上周日在群里,关于群,参见巡洋舰群001号体验报告 分享了自己学习表观遗传学的一点小小成绩,类似的分享还有 神经网络的跨学科盛宴。这里不想只是聊分享的内容,更多想说我对分享这件事的感受。

将自己所学的,讲给一群学科背景不同的人,首先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你学到了一些有趣有用的科学知识,用自己的理解将点点滴滴的知识点串起来,本身就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我在准备这个分享的时候,没有多做什么准备,只是将之前读过的综述和书籍中想讲的内容又看了一遍,以确认自己的理解至少在自己觉得是正确的。剩下的准备就是将论文中的一些图拉了出来,没有做PPT,也没有打幅稿。

考虑到由之这周六要和群里人分享 微观经济学 参见微经1 - 1」从“经济”说起, 我就先说说我是怎么准备的,供君参考。重复一遍,做群分享,初心只是觉得会很好玩,觉得这也许会的是件会带来心流体验的事情。比如,我在做群分享的时候在单曲循环的歌是 “快乐崇拜”,听的我很high。不过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些问题给出的答案不够严谨,然后被专业人士指出了。

为什么这么开心了?因为带着目标去学习,效率真的是比带着自己随便的心态阅读要高太多。分享不止自己能记住更多,理解的更深。而分享后得到的群友们真诚的称赞,也让你觉得花在准备上的时间没有浪费。至于分享能提高你的表达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那只是副产品。我决定做分享,只是因为觉得这么做可能会让我开心,而事实这也确实让我很幸福,不是因为自己做成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当初的选择,选择去了解那些我们不熟悉的知识,选择将自己学到的讲给更多的不同背景的同学。

另一个分享让我很开心的理由可以由采铜老师的一幅图说起

/pic/1_jIPOqliagzaHDibUOe3QNz2Y1awSeQ.jpeg

正如这张图上所说的,我们所知的真的太少太少了,哪怕你是博士还是博士后,你都有太多你不止不明白细节,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但却是即有趣又有用的学科。多少大牛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建立了这门学科,多少设计精妙的实验,多少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而这些学科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你在孩童时问过的问题,你也许已经忘了,这真可惜。

若是你还没有忘掉幼儿园里问过的问题,等到长大了,了解了科学通用的方法论,及时跟进了科学的最新发展,你会发现当代科学已经对这些宏大的问题给出了最符合当下实验结果的解释,这些解释里没有精灵,有的是你最初看不懂的术语,直到你明白了那些你看不懂的词之间是怎么连接到一起的。然后一个学科的轮廓清晰起来。你看论文,学到了第一手的知识,这难道不值得你开心吗。

要了解一门学科,看了科普书或者综述类的文章,之后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下一步要做的是深入细节,魔鬼在细节中吗,这时你要看那些对实验的描述,这属于实践性的知识。在这个阶段,你要相信数据,质疑结论,不要先看conclusion,看看方法,想想自己会得出什么结论,想想要是让你来根据实验的结果去做推演,能讨论出什么。等心里有了个自己的初步意见之后再去读discussion,读的时候仿佛你在和作者做着跨时空的讨论。之后的conclusion,更要带着批判性,千万不要没进过自己的思考就接受作者给出的结论。所以我很不推荐读论文先读conclusion的方法,这样读文章,在读method部分时,会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的,收获的只有知识,而不是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之后说说做分享时要注意什么吧。两个字,问题。你要做的是分享,不是讲座,你不应该只是自己讲个不停,而应该多和听众互动。用提问带动听众思考,用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尽可能的引导听众自己得出结论,你的问题要具体,要让读者去思考机制,而不止是关于是否的问题,你的问题最好又能有不知一种答案。在你提出问题的时候,你要先给听众一些基本的知识点,避免他们不了解你在问什么,若是你的问题比较复杂,最好能让听众复述一下你的问题。

我心目中一场理想的分享,应该50%的时间都花在向听众提问和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上,另外30%的时间用在回答听众的提问上,而剩下的20%的时间,才是你讲解这个领域最核心的知识点,已使讨论能够进行下去。这个比例,也是我最渴望的课堂时间比。我理想中的教授,不是最会回答学生问题的人,而是最会问学生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己推出理论知识,并将一个个孤立的实验连接起来的人。

最后说说为什么选择 表观遗传学 这个主题做分享。我本身不是学生物的,工作中也不会用到表观遗传,对这个领域感兴趣,起因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对大饥荒下出生成长起来的胎儿更容易患上肥胖的研究。由于历史的不幸,纳粹下的荷兰,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以及三年自然灾害,都让很多那个年代怀孕的母亲在怀孕期营养不良,研究表明,他们的子女患上肥胖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也会有其他的一些健康风险。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困难时期诞生的孩子,他们的第三代都会受到影响,同样比平均人口更容易变胖。见下图

/pic/2_d2qCHd0NmnnE7Z91ZLs9vxwYYuQPBg.png

不同的人群和环境,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说明这个现象是普遍的,这背后有什么机制决定了,我想要的不是另一种描述,也不是故事。而是分子层面的解释。生物说到底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只有了解了分子层面的原因,才算给出了解释。也才能从一个现象出发,推测出普遍性的原理,从而解释更多看似不相关的现象。才能设计实验,去检验那些我们给出的解释是否合理。上述的都建立在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上。

那我为什么因为荷兰一个饥饿的冬季里出生的婴儿而对表观遗传感兴趣,还想把自己学到的和更多小伙伴分享了。是因为我想到了如果饥饿的母亲能对第三代的子女产生影响,那么肥胖会不会,那么重金属污染,杀虫剂污染会不会,或者是空气污染会不会也对我们的下一代产生我们目前还说不清楚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些我们还没有研究清楚,但至少父母的肥胖是会给子女造成健康上不良的影响的,这真是个值得担心的坏消息。不用看数据,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都会让你觉得身边超重的伙伴越来越多了。

在我们未知的情况下,我们就永久的伤害了我们的下一代,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态度。我们对个人要不带着分别心,去评价他们所作所为的高下,审批众生,那是专属与上帝的特权。所以我不赞同 信息格局论 中对圈子的分类。就像我们不要去劝亲戚朋友戒烟戒酒,而是要给那些想戒酒戒烟的人提供最适合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信息,我们不应该去看不上某些人圈子水平太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逆鳞,都有其不得已之处。科普想做的,也只是给那些对科学感兴趣的伙伴一把容易爬上去的梯子。然而,这不代表我们害怕给出是非对错的评价,我知道某些事是不对的,是对个人来说长期收益较小的,但我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因为不确定自己的评价是否会伤害到具体的人。因为没有把握,所以不忍心。于是只会在具体的个人有意愿时通过问题指一指路,让他们自己能看到科学的美好与奇妙,帮他们认识到如何能让自己活的更充实。

我在写这篇小文时,单曲循环播放的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歌词很贴地气,80年代的歌词,出人意料的在当下也不过时。

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

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

真心的关怀

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

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

将是他们的未来

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

就这么飘来飘去

污染的天空

我们不要一个被现实生活

超越的时空

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远模糊

的地平线

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近沉默

的春天

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

电脑儿童

我们不要被你们忘怀变成

钥匙儿童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完全不懂表观遗传学到底说了什么,更不会明白我们改变的世界怎样和我们体内的基因作用,是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像他们的祖先那样活的健康,幸福。我在这里不是说我们要全盘否认现代科技,而是指出我们让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人类我们的选择会造成的影响。正是因为觉得感到了这份责任,才选择了表观遗传来做分享。

至于表观遗传学是什么,讲了什么。之后会出一篇小文介绍,不过这里先请感兴趣的读者思考下面的四个问题。

人体内所有细胞的基因组都一样,为何会出现执行不同功能的器官?

为何基因组一致的同卵双胞胎,在某些方面的基因表达却完全不同?

为何儿童期甚至胚胎期受到的刺激,会导致影响人一生的后果?

干细胞可分化为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称为医学治疗的未来,但为何只有干细胞被寄予厚望,与它的基因组完全相同的其他细胞则不行?

悦耶春风 张琛—Cherry2016-07-13 06:33:40

喜欢!说出了分享的本质——让自己快乐,因为得到尊重。更为你的关注人类生存质量的博大情怀感动。谢谢你

风雨兼程2016-07-13 18:15:44

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文中给出了科学的支持

阿诺2016-07-13 12:21:15

大男人的哭啥,来,一起哭!

Freeman2016-07-13 00:33:23

东哥 棒棒哒()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