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中的智慧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胡适的一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时要在有疑处不疑。当初我的感觉,这就是一碗陈年的鸡汤,不喝也罢。可在经历了一些沉积之后,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韵味。怎么讲?我称之为自相矛盾中的智慧。
自相矛盾里谈何智慧可言?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很多鼓吹什么“婴儿底”、“P2P”的人,不尽是自相矛盾之徒,这是我最初的反应。但抛开这些“糟粕”,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自相矛盾的权利,或者过度贬义化自相矛盾而束缚手脚,那么,无论其思想路径还是人生轨迹,必然是高度路径依赖的,再好的结果,也往往是走向极端化的局部最优(而非全局最优)。就好比“无监督学习”中的K-均值聚类的思想,由于其逻辑清晰,算法简洁,且能有效的应用于大数据集,所以被广泛使用,但是传统的K 均值聚类算法受初始中心点选取的影响,往往会在“梯度法”下锁入某个次优点,除非出现大的扰动,才会继续一点一点地进行局部搜索而寻找全局最优。我们谈的“自我矛盾”,就是一次扰动的机会。
思想史上有两位大师,可谓是深谙此道。其一是经济学货币理论大师弗里德曼,看过他一些经济学科普短片的人,应该都会被他快如闪电的思维和逻辑井然的表达所折服,但在他一生的辩论中,鲜尝败绩的原因是在于,他一旦意识到你的理论比他的好,他就会“相机抉择”,马上站你这边,甚至还发展你的理论。同样,我常提及的波普尔及他的学生索罗斯也懂得如何自我批判,从他后期的演讲和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生致力于强调开放社会的重要性的波普尔,绝不因过去讲过某个观点,就冥顽不灵地坚持起初的意见。
还是经济学,这门学科之所以与算命大仙们的神秘主义宿命论有所区别,是在于好的经济学预测是条件预测,是假设一系列给定条件下的逻辑叙事,其实际意义并非告诉我们注定要发生什么,而是表达出条件变量与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分析依据。因为受人类的眼力之所限,哪怕是一个很细节的理论都需要在书斋中做大量的功课,都需要到江湖里做深入的调研,能专注于观察的条件或约束很有限,所以,如果好的经济学家间,甚至同一位经济学家前后给出的预测有所不同(坊间称打脸),很有可能是由于给定条件或约束发生了改变,或观察到的条件和维度有所不同。其他的社会学科亦是同理,如果我们纠结于甚至固守于某些逻辑推演下的预测,结果很可能让我们失望。
回看很多生活在媒体上的学者、言辞优美的作家,或者是冠以严肃主题的视频节目,对他们而言,沉默并不是金,他们必须要在美学和严肃之间做出取舍,才能吸引足够的注意,以获得收入,所以,这不在我们讨论的“自相矛盾”的命题之中。而真正做学问或者探究某些问题的方式,并非一味地紧跟知识权威们的预言和思想路径,这可能是成本最低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但也很可能被看不见的随机性所伤。严谨的方法,应该先去了解这些理论的内在缺陷和隐含假设,并结合真实世界里的现实情况,在不疑处有疑。
换做很多怀疑论者的一般表达,既然没有任何事情是永久肯定的,那么我们所得到的结论,背后都有程度不等的概率所分布。球友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就今年NBA而言,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奇迹,如果历史是决定论的,总决赛第四场过后,预言帝们就可找到一系列证据,高枕无忧地宣判骑士队死刑,但“黑天鹅”还是出现了。历史决定论者要从“存在的”当中寻找“合理的”解释,于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可以长期存在下去。非历史决定论者要从“存在的”之外寻找“可能存在的”,于是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可能存在的可能更合理,这就是区别。因此,如果说在治学中应该抱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做一个非决定论者。在生活中,则应该常怀宽容之心,在有疑处不疑,给自相矛盾保留一定的空间。
还记得那句经典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如果把这句话照搬到不同的场景之中,包括待人处事上面,恐怕这种人在生存竞争中很难取得优势。因为,从小处来看,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不同的场景,不曾相遇同一条河流。我们在不同时点的决策,就取决于每个人面对的具体情境,就好比在我们大脑中既存在一个“康德”、也存在一个“边沁”。这超出了理智上的概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心情感(参见**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理智与情感并不是纯粹的替代关系,而是如何更好互补的问题。就算是经济学家讲的情景理性,也是指理性必须服务于情感。情感是特殊主义的,在不同场景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没有对自相矛盾的包容和理解,就相当于将情感与理性相对立。
往大了讲,在舆论环境上,总能看到很多人似乎总是把劲用错了地方。他们并没有把严谨的态度带到那些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问题的追索上,而习惯将注意力集中在媒体带给我们的那些琐碎的“噪音”。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的“噪音”皆一无是处,艺术和我们的生活往往需要“噪音”的点缀,沉浸在艺术和生活里的各种盲目崇拜之中,并不会让人感到不安。这是美学的问题,需要自我矛盾,需要宽容,因为这是其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简而言之,我理解的关于“自我矛盾中的智慧”与宽容的概念,有所交叉。无论何时,对于自我的思想路径和人生轨迹,要有突破路径依赖(试错)去探寻全局最优的勇气;对于思考和治学,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和态度;对于生活中的待人,应该有更多同理心之下的宽容,给予一定的自我矛盾的权利,这也正是在经历大变迁的复杂社会中民主能够繁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沈福来 佐智医疗2016-07-03 09:48:34
赞
peo2016-07-03 21:02:10
自我矛盾可否理解为自我进步的一个循环路径?
作者
可以这样理解的
Ivy2016-07-03 10:38:08
103分!多一分对你的热爱,多一分对你的敬仰,多一分对你的膜拜。
MC2016-07-03 11:05:04
前几天才想着,代老师的文章才该出炉了。这不,心想 可能会 事成,看混沌巡洋也看出些些的路径依赖。 我们得学着自带磁性,将看似各种无交集的生活平行线,稍稍借咱们的力,得以看到有相交的可能。
Mr 金水2016-07-03 12:40:00
/强/强师弟好文。开放的心态总让一些人出类拔萃。
北辰渊浩2016-07-05 08:29:43
老法子不行了,自然就要改变,新旧之间的过渡自然要张力/冲突,自我矛盾是这种冲突的负面说法,也就是说没能很好适应这种变化被困在转折中的状态,所以自相矛盾称不上是智慧。/微笑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