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高端”微信群就真的接近精英了吗?
▼
去年年初,我机缘巧合地跟一些网友在微信上接了头,入伙成了“巡洋舰”上的“舰友”。它是一个微信群,全名为“混沌巡洋舰” 见巡洋舰群001号体验报告,若说群以“高端”为号,也并非浪得虚名——舰友中,来自学界的,有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的优秀青年学者,有哈佛、麻省、清华、北大等海内外名校的在读硕博;来自商界的,有国内外名企、金融机构的从业者,有创投圈的天使、VC,也有还在打拼的创业者。
大家因为各式各样的连接慢慢加入,舰友从开始的十几到几十,再到现在的三百多。不说个个都是精英,但十里能有一个,是社会上说“万里挑一” 恐怕都不夸张的人,已实属不易。然而,随着群里的人越多、越高端,像刚建群时那样深入(甚至交心)、参与者众多的讨论,也越来越少(想必大家都已设了屏蔽)——大多数讨论都在不超过2%的人之间进行,对另外恐怕95%的人来说,都成了噪音。
“巡洋舰”似乎正从一个“微信群”的名字,慢慢变成一个“名片夹”的名字。
当然,不管它变成什么的名字,作为一个从这群存在第一天就是成员之一的“水货元老”,这三个字对我的意义都非同寻常。只是,作为一个看它从建立到发展的亲历者,我开始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混迹“高端”微信群就真的接近精英了吗?
配图想说明接近牛人不代表能了解其为何牛的原因
这里“精英”就不再重新定义了,泛指前述提到那些舰友所代表的一类人。但“接近”需要仔细品味——在我看来,这里更多的恐怕只是“接触”,而非“走近”,尤其不是水平和能力层面上的“走近”。若是将与之“谈笑风生”、“探讨热点”、“在概念层次上的交流”视为“接近”,甚至可能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假象”——自己离精英好像也没那么远——而受到蒙蔽。
这个结论可以展开并详述为几个方面。
第一,优秀的人有很多,但能聚集到“微信群”里这一批,则具有着相对一致的特点:他们善于“讲”,经常能用些通俗易懂甚至戏谑幽默的方式讲出深刻的道理。关注他们的人开始可能是感到醍醐灌顶,但因为缺乏全面、深入的交流,以及充分的自我实践,“大略熟悉了他们那套概念和方法论”之后,可能会以为自己与他们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殊不知精英所掌握的,是建立在教材、文献等学术著作,以及长期思维训练基础上的体系,表达出来的不过冰山一角,这是远非读过一些“酷炫高端”的二手材料,能“在转述中加上一些无足轻重的装饰”所可比的,稍一不留神,后者还可能陷入**“概念的陷阱”**。概念的滥用,会降低着概念的“信用”——就好像今天再也没人真的会相信,以“史上十大”为题目的文章里写的,真的是史上十大。
第二,如果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优秀的人少,只有微信群这一条途径,还可能忽视了“优秀”的多样性。很大一波优秀的人生活中都是寡言少语的,他们并非不善于表达,而是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和事业中,无暇顾及琐碎的杂事,这种专注的状态和精神实则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能跟优秀的人“距离”拉近,甚至形成友谊,是信息时代的好处。但“距离近”并不代表“自己也优秀”,如果不能及时自省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反倒可能陷入“眼高手低”的状态,甚至如那句电影台词所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是这样说的
这些“主题”或者说“概念”是构建我们个人认知网络体系的“点”,是自我成长和修炼的养分和必要条件;而能否做到持久地,专注地围绕一个主题,投名师,求高友,不断“琢磨”,是成长的限速酶,关乎升级的加速度。
可诸多人被SNS所控制,被弹出来的新闻,糗事段子,即时消息,今日头条……绑架,最后精力涣散,目光游离,还不知所以然;深感碌碌无为,但深陷信噪比过低的旋涡中无法自拔……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_^。
信息时代,沉迷于关系和社交,跟过去沉迷于游戏没什么两样,都是忽视了自己当下扎扎实实的生活。若能利用好这个通道,开阔眼界,立足生活,扎实前进,方是正道。一点反思,与各位共勉。
不论利用社交网络收集高质量的信息,还是接触更优秀的人;抑或名师高友,博采众长提取杰出人物思维系统“关键词”,这些都是积极有效创造这些“点”,借助慎思敏行“链”点成线,编织自己网络的修炼过程;
如果说我们努力成为“T”字结构的人,那么不断获取“关键词”“新概念”就是横向拓展我们的视野,这方面保持适度的注意力在时间的纬度用心积累即可;而真正的修炼是围绕这写“概念”“关键词”纵向挖掘,深化我们的认知;而不是过眼云烟,浮光掠影……终无所获。
更多阅读
峰叠2016-08-01 07:44:59
证明许铁还不太优秀/呲牙
设置名字2016-08-02 06:53:04
我就看到了 谈笑风生 四个字
Louis.W2016-08-01 13:27:38
我想打赏这篇文章!
峰叠2016-08-01 07:48:54
任何群体,创造不了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那,它就是废品/微笑。
南山2016-10-30 10:05:21
字体编排用心之至,有趣之至。感谢高质量生产!
简简简简2017-01-22 16:14:39
笑来老师说过,把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反复打磨清楚,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就会大很多。今天铁哥也说。 “概念”是认知神经网络上的点,是个人进化的重要条件。我在不用的地方,不同的状态,多次有幸看到各行各业人士,有软件,投资人,博主,教师等对于以上论点的论述。再加之以自身实践经历,更是确信 只有概念更新了,认知才能进步这一论点。 非常幸运/玫瑰
愿意&Run2016-08-02 13:45:31
态度不错,前面没有贬低民科人士,后面提出的人才的速成攻略还很中肯、实用。
xinh2016-08-01 15:03:56
水群水多了,T字就只有一横了
peo2016-08-01 09:30:26
字,忽大忽小是在提醒我有几个意思么/微笑
作者
把关键的内容用小字而不是大字标注,吸引注意力
王攀2016-08-01 14:52:26
个人感觉上双的讨论组已经有难度整合大家的思想言论,人数上百后更大问题在潜水员效应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