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逻辑读书笔记-失败的根源是目标不清晰
《失败的笔记》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关于这本书,可以先参考如果你是路易十六,不过在思考了文明五 见谈谈文明五这款游戏的感受和这本书中描述的游戏之后,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即大多数人失败的根源是目标不清楚。
书中作者描述了多款电脑模拟游戏,实验人员设计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传统的农业部落,一个小城市,他们让参与者以“独裁者”的身份来管理,可以随意制定政策,游戏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的福利。
游戏结果如何?大部分都失败了。在管理农业部落过程中,大多数统治者都在前期都建立了一套不错的医疗体系,提高了粮食产量,婴儿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改善,整个部落的人口在稳步增加。可是到了中期,各种麻烦继踵而至,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粮食的产量,水资源枯竭,计划生育的政策在传统的部落推广困难,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毁坏,虫害卷土而来。一系列两难摆在了统治者面前:宰杀牛羊会减少收入,部落无法维持必要的医疗保健福利,民众死亡率将重新攀升;放任自流将会出现饥荒。不可避免地,一场人口灾难降临。着急的统治者不知所措,或怒斥实验者故意把游戏设定成无法成功的,或辩称死掉一批老弱病残的人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是部落重新进步的必由之路。
而在管理城市的游戏中,也是一大堆需要市长需要顾及的东西:建筑活动、房租开支、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就业率、失业率、人口、税收、市政金融、公共设施、销量、产量、车间效率、市民满意度、健康状况、工作质量、家长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学生在校表现……每个因素都和其他因素有着“正反馈回路”的关系。例如,父母愿意辅导孩子的话,孩子的表现会更好,因此劳动者技术会更熟练,产品质量会提高。市民满意度提高就不会破坏公共设施来发泄,于是修缮公共设施的基金会有盈余……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市民满意度高涨,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人移民进来,这样就消耗了市政资金,反过来又会降低满意度,各种问题重新出现。
然而在文明五这样的战旗类游戏中,具有相似复杂度的反馈结构也存在,这些反馈同样是不透明的,具有一定的时间延迟的。玩家也要面临在多个目标之间的权衡,也要平衡决策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然而,文明五这样的游戏受到玩家的欢迎,很多玩家也能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赢得胜利,为什么在《失败的逻辑》这本书中描述的游戏却少有玩家成功收场了。
这里就说道游戏和生活的一个根本区别了。游戏力胜利方式是给定的,而在日常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方式却是让你自己定义的。拿《失败的逻辑》这本书中的游戏来说,提高居民的福利,这是一个模糊的目标,需要玩家来将其分解,这就使这里的模拟更类似于真实人生,而不是游戏。游戏,是让人逃避现实生活无意义的方式之一,游戏中给定的目标会让人找不到生活目标的人暂时的忘记人生的空虚,这也是游戏为什么是最好的消遣时间的方式。
而《失败的逻辑》这本书结尾给出的建议,总结起来,也多和目标管理相关,例如:
1,必须把目标讲清楚,都知道应该如此,却很少能够做到。
2,不能一次实现所有目标,不同的目标可能彼此相互矛盾,要采取折中方案。
3,必须设定工作的优先级,但有时候需要改变优先顺序。,
4,当对待一个已知结构时,应该形成系统的模型,必须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
5,收集信息不过分详细,也不草草了事。学到何时继续收集信息而何时停止。
这些建议,第一条讲的是方向要清楚,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努力是白做工,就像《失败的游戏》中有的玩家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来制定自己的目标,有的沉迷与细小的目标,而没有抓大放小。之后的几条讲的是该如何分解目标,分解目标前要收集信息,但这不是目标,只是必要的过程;要建立模型,但模型不是为了解释当下,而是为了提醒长远影响;子目标是一定会出现冲突的,动态的冲突就要动态的解决。
卡尔波普曾说:“生活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认清问题。无论是谁,若拥有大量信息,考虑很多,并通过思考增加对情况的了解,对作出明晰的决策,将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麻烦。而真正有用的信息应该是能带来信息的元信息,认清自己的缺失,就是这样一种元信息,正如软件测试想法设法让软件失败,从而产出健壮的程序,对心智的缺失的了解,也是这本书带来的收获。
人类的认知受制于石器时代大脑的带宽,参考心智上的贫穷–什么是时间稀缺,注意力稀缺,关注稀缺以及该如何面对。有限的资源下,“节约”时间和精力,成为思维过程中许多失败的基础,在我们处理复杂系统时,节省的倾向似乎起着主要作用,促使我们省略思维过程的某些步骤或尽量将其简化,从而使不考虑副作用和长期影响的规划,比事先分析那些可能性,也要经济的多”
也就是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失败的原因,却总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避免下一次失败。当受到时间的压力时,可能看不到问题堆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也变得“胡乱应付”,集中注意了紧迫却不重要的问题,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问题。在时间的压力下,超负荷去实施已确定的措施。我们发现不能用因果关系的非线性网络,而要用因果关系链进行思维。
不止如此,人类还受制于对“可控制感”的追求,参考进化的 “乱乱脑"是怎么让你不完美的,会让我们觉得,如果我们提出一个简化假设而且认为一切都依赖于一个中心变量,那么不仅把事情都变得容易了,而且还得到了一种安慰,感到事情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没有这种简化,我们可能发现自己飘浮在一个由数据和很不容易分析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海洋之上,而浮在海上不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形成简单假设并限制搜寻信息,可以缩短思维过程并允许我们有一种能力感。
在这种虚假的可控制感之下,参与者不能看到一个指数发展的过程一旦开始,便用难以置信的速度到达其终点。所有这些都是认识能力的错误。完全无视眼下可能不存在而晚些时候才出现的失败和故障,如果我们的行动是以某种程度上随机产生的抱怨清单为依据,那么必然还受限于当前时刻。解决问题而可能产生的隐式问题仍然看不见。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很多人总以为,存在一种神秘的智力诀窍一举使人的大脑变聪明,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此种可能性实际上为零。行动也会助长一种对能力的幻想。通过大量的介入,一个人证明他的能力,证明他能够把握形势。相反,一个人觉得是被迫对自己或他人证明他相信他不具有的一种能力,他很可能就放弃我们大脑隐含着大量潜能一说同样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真存在这些东西的话,我们早就使用他们了。
犹如自然界也没有发现过这样的一种动物,它只使用自己的3条腿跑动,而拖着自己第4条功能完备的腿却不用。那归结到我们的大脑运作情况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不存在隐藏的神奇力量,能够让我们顷刻间思想变得深沉且强而有力。
说完了这本书中有些悲观的结论,最后想说一点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回到目标管理这个点上,阳志平老师的”36惑“中有一个图很生动的说明了年前人的迷茫。
归根到底,还是目标不够明确。蔡志忠的《庄子说》中说起逍遥游一篇,说道,我们不必羡慕大鹏鸟,也不必嘲笑小麻雀。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生活各有各的特色,参考该不该逃离北上广深-一个关于城市的问题,既然选择了自己当下的生活,就应该确定在此时此地应该有的目标,然后风雨兼程。哪怕我们当下没有热情,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更多阅读
中星加油站客户服务中心2016-08-26 06:50:19
必须把目标讲清楚,都知道应该如此,却很少能够做到。 2,不能一次实现所有目标,不同的目标可能彼此相互矛盾,要采取折中方案。 3,必须设定工作的优先级,但有时候需要改变优先顺序。, 4,当对待一个已知结构时,应该形成系统的模型,必须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 5,收集信息不过分详细,也不草草了事。学到何时继续收集信息而何时停止(喜欢,有研究必要。)
黄明顺2016-08-26 21:45:49
很有启发性!
SinYoung 毅融2016-08-26 22:05:51
acturally its very difficult!
静思2017-03-17 12:58:54
喜欢的文章发现都是Peter写的,喜欢之处在于表达清晰 和思考连贯,有值得花时间深思和总结的地方。
MC2016-08-26 09:17:26
倒数第四段中,后半段的内容有些难解…是句式编排有些疏漏么/晕
作者
那里
王志起2016-08-26 09:11:16
感觉这样的话题总和哲学以及一些宗教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16-08-28 00:17:39
以前随便翻过这本书 感觉里面说的是比较浅显的道理 就没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