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willmakeyousmart读书笔记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dwK9fY1icBgxrB5PL2cAuxrhESPzUwEMYcP5Q7qadAV1BKMxOvgOyhtOuRuRnTBn3KUichofnt5LSw/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2012 年的Edge question的是 : WHAT SCIENTIFIC CONCEPT WOULD IMPROVE EVERYBODY’S COGNITIVE TOOLKIT ? 关于Edge org,这个组织一般的介绍是这是一个将世界上的聪明人聚在一起向他们提问题的组织,其创始人 John Brockman曾说过“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放在一个房间,会诞生什么?”而我在看完了这本书后,所思的却不是书中的答案蕴含了多少智慧,而是书中的答案是简洁明了却又有普遍价值的。书中的每一篇答案,都是一个逻辑完整的essay,其中的行文与逻辑,值得成为论说文写作的样板。(点击阅读)
要读好Edge 系列的书,就要明白其每年的所有问题,都来源于一个母问题,即我们普通人能从科学家哲学家那里学到什么。如同面向对象编程中的基类,历年的Edge question都反映了这个问题的一个侧面,而读完edge 的问题,我们要问自己的,也应该是类似的问题。从我们身边的成功者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他们有哪些认知上的概念,我们掌握后会帮助我们认清周遭的调整与机遇。他们担心的或乐观的事是什么?读Edge question,你要做的不止是读一本书,而是读出其问这个问题背后的用意。以后我们遇到N人,我们就能知道该问什么问题,而不会错失良机。
也许我们没有在现实中遇到成功者。但我们读过名人的传记以及他们自己写的书,当你读完了你最佩服的人的传记,你想写点读书笔记,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去假想一场虚拟的对话,你去问传记的主人一个你什么样的概念能够让大众的认知更清晰,然后去杜撰一段回答。你的回答要引用你描述的这个人做过的事,或是引用他的文章。比如你读了几本哈耶克的书,你在总结的时候,就可以想想哈耶克会如何回答WHAT SCIENTIFIC CONCEPT WOULD IMPROVE EVERYBODY’S COGNITIVE TOOLKIT ? 这个问题。然后再利用哈耶克书中的例子来充实你的答案,如此,你的所学才算得上是学而致用。
就算你不对太过于理论的知识不感冒,也不想知道乔布斯的传奇经历,不愿意替这些大牛代言,Edge question的认知模式还是适用的。当你学完了一门课程,就比如说是高等数学,你可以问问自己,高数中的那个概念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有所启发,是极限,还是角坐标与笛卡尔坐标的转换?每学一门课程,尤其是基础学科的课程,都这样问一问自己,都可以另你读出课本中字句之外的含义来。
就算你是学渣,你也仍能从edge question 的模式中受益。你肯定有自己心中的超级英雄吧,他们多半是虚拟的,可以是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还是刀光剑影里的郭靖杨过。你可以问问你心中的这些英雄,他们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他们看待问题时那些习惯是有害的,那些又是可以借鉴的。即使是娱乐的书籍,只要你有心,也是能从中得到为人处世的启发的。
但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做到这些了,借用这本书中的一个概念Kakonmics,这个概念描述了在市场交易时,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选择了次优而非最优的解,比如老师讲课时可以专心备课,也可以照着去年的PPT照本宣科,学生可以专心听讲也可以低头玩手机,于是就会有两种均衡出现,一是老师尽心备课学生专心听讲,二是老师学生都在混日子,而第二种均衡,虽然学生老师都觉得挺好,可是社会的整体收益却受到了损害。为什么会陷入第二种均衡了,可能的原因是文化传统的惯性,或者是行动的两方沟通不畅,或者是两方都只看中了眼前的利益。这就如同我们看书,很多人看书只看目录,只看大纲,只看缩减本。而这样的读书人多了,出版商也不愿意出版经典著作,而更愿意去推出那些快餐式的图书。所以知道了这个概念,我们得到的经验便是读书一点要读厚重而的书,追求的不是读的即快又多,而是思考的广度与洞见的深度。
读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止是重温许多自己一知半解的概念,将其爬梳成为一个可以现学现卖的认知工具,更是一记解药,提醒我们面对复杂时应有的谦卑。正如书中列出的最后一个答案,一个充满垃圾的认知工具箱(A congnitive toolkit full of Garbage),我们所有的认知工具,都是一种只适用于特定场合的简化与抽象,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了隐喻。这些隐喻可能是过时的带有误导性的。对于每一个新事物的命名,决定了大众对其的认知。对于我们还不够了解的,科学的态度应是尽可能精确的对其定义,尽可能准确的探寻其生成机理,尽可能可靠的用更多的方法去复制其行为与效果。无论对大脑的还是对经济系统的研究,都应该以这三条为评价标准。科学的认知,不止是帮我们看得更远,还是能更客观的评价自身认识周遭的手段是否合理,自己构建的简化与抽象是否适用。这是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不知你读完后,又会有什么感触。
PS 如果你读完了 Edge question 的书,有什么感想,欢迎将你的读书笔记发给guoruidong517@126.com,会酌情发到本公众号上。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This will make you smart 这本书。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