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接纳现实等于不思进取?的读后感
读了让自己心动的文章,就应该写写读后感。比如为什么要读点科学史-读“为什么不该看科普? ”的读后感。今天的这篇文也是读后感,读了同龄人的文字,心有戚戚焉,不吐不快。
L同学趁她的gap year,搞了一个问题计划网络,我也参与了一次活动,还写了一篇感受问问题该怎么问?最近看到她对她这一年的总结,其中有些话,觉得说的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问“怎么办”之前,先问“为什么要办”;而问为什么之前,先问是什么。
她接着举例子说道*:*
很多人关心“怎么早睡早起”,但更值得问的问题是
为什么要早睡早起?
因为白天时间不够用,需要多一点时间。
为什么不够用?真的是不够用吗?
答案是时间挺多,都被用来水微信、刷微博了
那么更好的问题是:为什么我该做的任务无法开始,微信却更有吸引力?
是不是这些任务根本不是我该做的,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或者我一点点也提不起兴趣?
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说的大一点是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是“少谈主义,多研究些问题”,说的小一些,是用最少认知资源,最不纠结的方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扰,这样的思考方式值得所有人学习。不管是将其用在团队的管理还是个人生活的管理上,都会让我们将更少的时间用在没法产生成果的纠结上。
这篇文章接着谈到了接纳自己,谈论的方式同样是通过问题
接纳的步骤用问题来表示,其实是这样的:
你期望要什么东西,但暂时没有或做不到。
如果不接纳自己就会常常在问,“我如何能够更努力?”
但在此之前最好先退一步,
问,“我为什么想要更努力?”,“我为什么没有更努力?”。 而问为什么之前,又要先问:
“当我想要努力时,我事实上想要的是什么?
当我觉得我在工作时,事实上在干什么想什么?
的确如同 Talent is overrated 读书笔记 Imagination is also overrated.
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还没有达到拼天赋的程度,你只有竭尽所能之后而不可得之后,才能用顺其自然来让自己和命运讲和。正如平凡之路中唱的,平凡是唯一的答案,但前提是已经跨过了山和大海,也跨过人山人海。不过这样的人,往往不太会如自己所说的那般平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安心做奇葩”的人,其实大多都是可以做到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君子。
作者的另一观点我也很认可,忍不住再引用原文的一段话
当你开始想“如果……那么……就好了”时,这正是拒绝接纳的标志。
什 么是接纳呢?
也不必追问自己如何成为超人、谁妨碍了我成为超人。
不如问,我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咯,精力、能力、注意力不过如此,怎么才能在此基础上,更进 步一点点?
怎么能提高休息的质量?我在什么情况下最能够拒绝干扰,从而稍微延长一点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我有了这些清醒的、专注的时间,到底要用来做些什 么事?什么事最让我感到有收获、最让我快乐?
这是我的接纳:在搞清楚了“是什么”之后,再去思进取,而进取的方向和路径都会更清晰、更舒服。
作者观察到“很多人太着急问“怎么办”,而没有把“是什么”、“为什么”想得足够清楚:想清楚之后,再问的“怎么办”往往会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了啊,或者根本不用问。”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你要是还问这样的问题,就是还没有记住问问题的正确次序。应该先问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先厘清概念,才有可能提出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意见
作者认为是当前的教育让我们习惯去问怎么办,比如:怎么从家里走到学校?上课要怎么坐手怎么放才会不被老师骂?作文要写多少字才够字数?
正是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才造就了很多人成为思考上的懒汉,只知道问怎么办?而不是从实际状况出发,先问是什么?这也是职场人会说的学生思维。太多人如同监狱里住久了的犯人,如同肖申克的救赎中讲的,被institutionized了。变得只习惯在外界规则和他人指导的下的生活,只知道等待全盘接受别人的答案,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这也是我一直很强调的批判性思维,我试图通过几篇文章来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其实想改变的就是读者提问的顺序,例如
尽信书不如无书–说说meta analysis-从喝酒的好处说起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学习,是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东西方的启蒙者都很熟悉的方式,可惜的是,对话录的格式逐渐被长篇大论取代,让学问变得越来越难以直指人心,当现代科学成为普罗大众越来越不懂的小众自high,我们该怎么办?该怎么做科普?
这又是一个会需要耗费很多认知资源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重要的问题,但不是应该第一个回答的问题,不如选一个不那么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区别造成了今天的现状。
这里再引用一段原文中的话
传统学科更关注“怎么办”、“好不好”这一类的“应然问题”,而实证科学退一步,先不做判断,而是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
比如关于政治,柏拉图会关注 “理想国”:什么是理想的国度、这个国家里应该有哪些人;而政治学的实证研究则更关心,什么样的人口产业结构更可能利于什么样的国家的经济发展。
比如关于物理,亚里士多德关心的是“土水气火四大元素各自应该去向的位置”,但近代物理学家则需要仔细地测量什么不同的物质组成在什么样的外界条件下会有什么不同 的运动形式。
因为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是相对客观、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拿理论用“事实”去证明也就相对可能。当把注意力放在观察现实上以后,各种实证统计、实验手段的需求自然增大。
这里给出的传统学科和现代科学方法论上的区别,可以部分的解释为什么当前的科普这么难。当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反人性”的,就像这篇文章提倡的思考方式,也是有些反人性的。人们都会好逸恶劳,都想走捷径,所以要让他们习惯先问为什么,是什么,而不是怎么办,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的,是不可以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做到的。而当代的科普,越是前沿,越无法给出准确的通用的答案,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是解释某个发现,而不是推广某项具体的应用。无论是阅读这样的文章,还是写作这样的文章,都需要你习惯这种方法论。
夸了这篇文章这么久,我也说说这篇文章中那一些观点我无法认同。作者说:她这一年间,开始接纳那个“不努力工作的我”。若是几年前的我,我是无法更认同这一观点的,我也不是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也会接受自己没有那么有毅力,没有那么一丝不苟。
但现在越发觉得,人不活出自己的全部潜力,对不起命运的馈赠,对不起在人生这牌桌上抽到的好手气。我不必如难民一般流离失所,不必担心下一顿的晚餐,从小接受的不敢说是最好的教育,但也是农村的孩子可望不可及的师资和硬件资源。因为看到了人间太多的悲惨境况,觉得不忍,又无可奈何。除了慈善,能做的就是对自己狠一点,去实现那些没那么幸运人的梦想,去成为那些被大多数人遗忘的人的“眼”,去替他们看世界。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我觉得不可在小处随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方面又觉得,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不够天才,不是那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人杰,从而不纠结,不迷茫,在有限时间里,坚定地选择做自己选定的事。不问成败得失。
更多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有效提问|接纳现实等于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