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人类简史后,说说该怎么写自己的未来简史

读了 人类简史后,再想起武侠小说中的情节,忽然明白为啥丐帮能成为天下第一大帮了,要将那超越邓巴数的人团结起来,就不能靠小门派那样只靠血缘(武侠中的师父弟子的传承),而需要靠民族大义这类虚幻的概念。笑傲中的很多对名的争执,也是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人的支持。反过来看,金庸的小说,倚天,笑傲的时代正邪区分很严,而在双雕时,并没有多么明显的正派邪派之分,而在天龙的时代,则好像江湖上更加自由了。这是为什么了?

金庸的江湖越到后期,即使是绝顶高手,武功也在退化,随着一代不如一代,门派中多一个人带来的力量,就越发显著。而在天龙的时代,超级高手的力量远不是几个四季歌二流高手可以比得上的,这使得其不必为了争得舆论的正统观而用规矩去定下正邪之分。张三丰可以说不必太在意正邪之分,那是因为他在当时一骑绝尘,而同时代少林的方丈则没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

说了这些,其实是想说说未来简史和人类简史这两本书共同的脉络。未来的社会,会更向天龙里的江湖,而不是笑傲里的那样。人工智能加基因科技,将会让一些人变为超人,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更大的能力,但这对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意味着什么了?当超人们不再需要众多的人的帮助,他们的意见还会被倾听吗?他们的权利还会被尊重吗?只能由你承担的责任越大,你相应权利才可能越大。如果大部分的人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那未来他们该怎么立足社会?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涉及到本文的重点,即如何回答那些让人们感到焦虑的大问题,无论是《人类简史》还是《未来简史》,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学书,而是一个受过良好的通识教育的现代人在综合了各方面的知识后,试图回答一些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大问题时做出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类似的的问题,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思考模式,从而无法给出自己的回答。而我这里想说的方法,不是说要让你写出一本可以和未来简史媲美的书来,而是启发你用新的方法来审视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在说方法之前,想先说说“碎片化阅读”,这年头对碎片化阅读的批评已经不少了,比如如果用刷朋友圈的时间读一本书,能读多少本?,然而碎片化阅读真的比起读书来一无可取吗?凡事都不是绝对的,碎片化阅读比起看书,还是有其价值的。书籍可以让你集中了解某一方面的全景,然而碎片化阅读中的新闻可以让你看到最新的发展,评论可以让你看到社会上流行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书籍为了论证特定的观点,会选取性的报道一些事实,尽管碎片化的的阅读也可能会遇到filer bubble,但即使是非虚构的书籍,对事实的选择也是其固有的隐含的,而碎片化阅读时你却可以克服因为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偏见。

那我们应该怎样碎片化的阅读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想想该怎么利用零散的时间去思考。思考,就是自己去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自己玩过文明游戏,见谈谈文明五这款游戏的感受,但玩游戏时总觉得游戏古代史的阶段不够真实,直到看了未来简史,看出这类策略类游戏背后通用的假设是使用资源进行投资,从而在未来获得收益。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才有的普遍心态。在古代,人们会觉得历史的进程如同象棋,是一个零和博弈。所以说,利用碎片时间思考,就是去问问生活中某些习以为常的事背后的假设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社会共识让我们觉得这些假设是合理的。文章一开始说的金庸武侠和人类简史的例子也是这样的思维模式。通过质疑文章背后的假设,我们可以从流行文化中找到可以用来解释更广阔生活场景的道理。

说完了碎片化的思考,这篇小文真正想提倡的一种有计划的碎片化阅读。具体的执行方式是这样的,找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最好与你所学的都没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去阅读这个领域的你找到的小短文,无论是行业的最新进展,还是关于这个领域的综述,亦或是这个行业大牛的生平,行业的发展过程,连续阅读十几篇这样的文字,先搞清楚这个领域的大概图景后,再去思考这个领域的发展能否为我回答某些天问般的大问题提供启示。或者是否会对你正在做的事提供指导。

这种思考方式,即利用了碎片化时间,又避免了碎片化阅读的无法形成体系的弊病。更关键的是,由于当前的社会越发复杂,各个领域的知识唯有相互交融,才能在面对例如未来会是怎么样这样的问题上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我们无法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可以去通过每周一个话题,一个领域的方式,尽可能的涉猎更多的知识,在结合对一本书的强力研读。最终成为大牛。

在《未来简史》这本书中,作者结合了诸多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证据,来谈论未来会是怎样。这样的认知态度,最值得我们学习。读完了一本书,写读后感不是最好的对其致敬的方式,写出一本何其观点相左,或者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去论证一遍书中的观点,才是更高一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去有计划有目标的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去思考。

更多阅读

未来简史 读书笔记

别听牛人吹苦逼,好好学习人家怎么解决问题

万门经济金融特训课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