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为何总是错的?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很多人如今将自己获取知识的方式从传统的书籍,转移到了网络,不仅是需求方,许多知识生产者也因势利导,逐渐地将思想铺陈于网络,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等平台,一个个不成熟的思想市场就此涌现,好不热闹。

但之所以说他不成熟,不仅是很多知识领域尚存禁忌和管制,更多地,我想是许多人对知识这一基本概念仍未厘清,而容易沉浸在纷扰的噪音之中,反而失去了对重要问题的感受。因为就知识而言,许茨的理解认为,它一定是基于“常识”的一次建构。没有常识,只是从观念到观念,而非真知,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没有联系。就像学习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最主要的就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其次才是给予常识的二次建构,知识过程与人生体验不断反馈,所得到的观念才会更加可靠。而对于阴谋论,一种网络上盛行的“知识”载体,我们需要理解和警惕,在上述对于“知识”的基本概念之外,为什么他们总是错的?

首先在思维上,出于很多历史原因的作用,许多国人还处于非黑即白的阶段。比如当人们讨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时,总是喜欢向两个极端靠近,要么归结于运气(或出身),要么归结于努力,而事实上,自然界中生活在色谱两级的生物总是少数,某位长者的归纳可能最为精当:“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再比如对于许多社会问题的理解,即使学界也存在着一种冲动,要么集体主义,要么个人主义,在以前的一篇“读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要义》”中我介绍过,不同社会在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很可能大相径庭,没有现实世界的观察,没有对常识的感受,从知识到知识的不断演绎,所得结论并不可靠。

另一方面,现实中所发生的事物,很少有简单的单因单果,而普遍是多因多果。如果只验证一条因果链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其他所有的因果不起作用,而现实谈何容易,社会科学的学者没有科学实验,只能从观察带来的常识出发,培养对重要性的感受,来在多因多果中判断和提高假说的可能性。

而简单化思维的后果之一,就是人们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总是习惯于拿起自己的“奥卡姆剃刀”,剥离问题的复杂度,且过于突出符合自己认知的维度。在简单思维之下,当事情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似乎就永远有市场。正如很多人讨论两国关系的时候,总是习惯过度突出某一因素的重要性,要么民族矛盾不可调和,要么国际政治只有利益。正如在《平行历史》一书中作者的考究,阴谋论总是扎根于政治、经济或社会变革之中,且总是由社会失意的人士传播,在受教育阶层和中产阶级中也很有市场,毫无疑问,它扭曲了我们对历史的解读、对现在的理解,甚至和人生体验不断地融合,极端之人而更加极端。

再者,与一些谣言不同,阴谋论的叙事往往更加宏大且讲究逻辑,一步一步水到渠成。常人面对这带有部分真相的“黑箱”,往往在很多细节处难以证伪。所以,阴谋论者讲故事的风格,就是利用这信息不对称,不是拿出正当的、直接的证据,而是列举大量看似与其论点相关的旁征,或是引用一些常人难以获知的且就他知道的“事实”(如很多人讨论的转基因)。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统计学的视角下,一个理性人实现一个大的事件或策略,过于维系在偶然因素或者不切实际的假设上,总是很不靠谱。比如笔者最近看的一个纪录片《法医秘档》,就间接地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你可能在一切时刻欺骗一些人,你也可能在一些时刻欺骗一切人,但你不可能在一切时刻欺骗一切人。”在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再精心策划的案件,也会因为一点疏忽而导致案情败露。

对此,波普尔早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就从逻辑上,简明且清晰地反驳了决定论的虚无。好比人与人之间的对弈,**在人脑的约束下,复杂度也许存在某个阀值而可以穷尽,但回头看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者未来事物的发展,可是建立在未来的知识和环境之上(亦或不确定性),在这种知识和环境未曾产生以前,做出对未来准确预测的几率小之又小。**换做混沌理论的道理,由于自然界的一切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线性系统只是我们对自然界系统的近似描述),初始值的微小变量会造成最终值的云泥之别(蝴蝶效应)。

所以,由于测量必然存在误差,对非线性系统的预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同时,所谓阴谋的路径越长,露出破绽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不可能还称之为阴谋。就像已经被人轮了N轮的宋某人,既然他的《货币战争》所描绘的阴谋如此宏大且天衣无缝,为何早先瞒过了几乎所有人,却被宋某人发现了,而且连细节也如此清晰?

当然,或许坊间的个别传闻有所应验,但回到前面的概率上,我们还是应该有所防范。往小了讲,由于阴谋论的不可证伪性,无法应验的阴谋作为观念,不断融合于人生体验,接下来的代价就是受迫害的心理障碍(如相互猜忌等),以及不断加深的错误认知,许多在“文革”中度过青春期的那一代,受此影响颇深。往大了讲,当社会中弥漫着阴谋的气息,在开放社会中,都将进一步地损害社会群体的形象和利益,甚至有可能演化为极端的民粹主义回潮。

“知识”爆炸的年代,噪音少不了,阴谋论也总有市场。而对于它的防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号,还是应该回到知识观上。最近的一篇“汪丁丁:忙碌时代的阅读方式”讲的很好,摘录一段,特此作结:“即将进入21世纪时,教育学家们曾呼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将高校教育原则从杜威时代的进步主义教育改造为旨在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教育。这是因为,知识爆炸意味着,每个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是他所学知识过时的时候。这是德鲁克最早的观察,正是他的著作,提醒我研究知识社会的经济学问题。在知识社会,人力资本成为GDP增长的唯一要素(土地,简单劳力,物质资本的贡献少到可以忽略),这是老贝克尔上世纪末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工作论文阐述的主旨。可是,新世纪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是怎样的?老贝克尔只说是教育。其实,就是要投资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知识社会的毕业生,应当在任何新的工作情境内知道怎样获取新的知识。此即上世纪末教育界所说的: We go to school not to learn, but to learn how to learn. 一个人获得了终生自学的能力,才算是初步毕业。”

更多阅读

自相矛盾中的智慧

读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要义》

关于道德的讨论

AEBN2016-09-06 08:17:05

大陆股市怎样?我是股民,请说服我/偷笑

JSH2016-09-06 07:10:14

从知识到知识的演绎而没有加入现实体验的智慧不可靠,“奥卡姆剃刀”使人认知升级缓慢,混沌系统难以精确预测,所以理论预测具有不准确性。阴谋论细节完整与无法证伪的特点令人类深信不疑,认为它准确预测未来。现代教育应该从鼓励实用进步到推崇批判性思维。

Josh 韩2016-09-06 15:02:40

一言不合就开膜!

peo2016-09-06 03:11:55

最后一句话,一直不太赞同

金栋2016-09-08 11:51:15

阴谋论大概就是单因果

SinYoung 毅融2016-09-07 12:53:32

搞政治的人多半有闲工夫耍阴谋,白手套,大多数脑满肥肠吃多了撑的才去干那种小儿科的事情言论自由中也有他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