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之间
柴静的书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痛苦不是财富,对痛苦的思考才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错误中学习,是走向成功唯一的道路,但这却是最难的一条。在《Adapt: Why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这本书中,经济学背景的作者举出了很多的例子。但在我看来,最有营养的,与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是其最后一章的内容。这一章试图回答我们怎么样才能从失败中学到些什么?
从失败中学习之所以难,是因为接受失败从心理上很痛苦。在面临自己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与惨不忍睹的失败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面对认知失调,从而使他们要么选择了否定自己的失败以维持自己的自尊,要么粉饰自己的失败,用精神胜利法把失败包装为一次长久的成功,要么用所谓的辩证法把失败如三明治一般夹在赞赏中。
而这些都注定无法将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却需要一位助产士,所以古人云友直,友谅,友多闻,前俩者的目地都是为了让你的朋友成为你这个助产士。
从这个角度,我想谈谈当前的社交网络,科技的背后,始终潜藏着人性的引擎。有人说,是人性中的七宗罪在支撑着互联网的进步。但社交网络也会满足人性中向上的一面,友直,友谅,友多闻,当前的社交网络,满足的最好的是有多闻。无论是知乎还是朋友圈,其要满足的都是我们的好奇心,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需要的更多是直接而及时的反馈,需要的是一群支持你自由尝试的朋友。
你需要一群可以当面指出你的缺点的朋友,这些朋友能支持你去尝试自己异想天开的想法,让你不必被流行的看法所左右,却总能够监督你的成绩,给予你不留情面的客观评判。在过去,你要能找到这样一个朋友,是何等有幸,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是可以在茫茫人海中找出这样的人的。
一款社交软件的成功,从根本上,依靠的是消费者可持续供给的注意力,好奇心是能持续吸引人的,帮助别人得到的发自内心的快乐也是能使人持续的吸引过来的。社交网络一个被人诟病的就是所谓的fliter bubble,即一小群人互相抱团取暖,但对于想去做出一番事业的人,需要的却是一处进化的孤岛,如同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各色奇异生物,由于地理的隔离,进化的别具一格。创新者需要的是也是一处能相对与世隔绝的试验场。
根据进化算法之父霍兰的观点,成功需要偶然的大的跳跃与持续的小的优化。偶然的跃迁或许会来自天才的灵机一现,但每一个成功的点子背后,都必须会有众多尝试过失败的点子。为了避免先入为主,我们需要随机双盲的实验。而持续的优化,更离不开背景各异的人细致的反馈。社交网络的下一阶段,尤其是对于渴望成功的核心用户,应该从友多闻逐步转向友直友谅,通过沟通机制的,来引导出人性中向上的力量,帮助用户更好的从失败的痛苦中学到东西,帮助用户把痛苦变成财富。
具体怎么做,首先便是要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要敢于在社交中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坦诚自己遇到的问题,不否认不粉饰。不把社交看成是一种炫耀,也不是当成是逛博物馆长见识,而是当成去看医生。在社交软件上,你可以描述自己的问题,通过对话,让别人针对你的困惑与迷茫望闻问切,就像精准医疗追求的那样,针对每一个人,开出适用于其的励志鸡汤,帮助其跃出那关键的一大步。还可以通过投票机制,简洁的询问朋友们的建议,从约会穿什么衣服到用什么入门书,充分汇集众人零散的认知盈余,以帮助用户持续的做到自我提升。一款社交应用,唯有把用户的成长时刻放在心上,才能持续的获得用户的信任。
最后,推荐下这本书《Adapt: Why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经济学家写的横跨多领域的通俗书。通过严谨的分析和强有力的例证,帮你认清成败直接的关系,从国家组织个人的角度,看如何从失败中走出。看像金融市场这样容不下失败的地方,又能从失败中学到什么。
下面是该书作者对这本内容做的TED演讲的视频,建议wifi环境观看。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