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讨论反腐时,需要注意什么
最近,中纪委的记录片开始刷屏,算是对上一阵反腐热潮的一个记录,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但其实,如何理解腐败,如何设计有效的反腐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笔者简要地整理了一些关于腐败的学术研究,试图厘清讨论的一些基础或者常识。
1、 什么是腐败?
其实目前并不存在关于腐败的一个完全清晰的定义,有许多打了法规擦边球的行为,必须深入到细节才能得以区分:比如,游说活动中的合法支出,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非法贿赂的政治礼金;向有监管责任的官员或其亲属,提供一个退休后的私有部门职位,也与那些回扣区别不大。
所以,一般来讲,关于(政府)腐败,一个最常见的定义,就是为了私权而滥用公共权力。而这里的滥用,跟法律的具体标准有关。
2、 高腐败环境的共同特征。
与最近很热的“产业政策”的“张林之争”类似,江湖上,关于腐败成因的理论研究也大体分为两派:一派强调经济和结构政策,一派强调制度的影响。但其实,他们都是互相补充的,因为制度必须通过影响经济和结构政策来作用于腐败。
更具体的理论不谈了,我们来看一些相关性分析的结论:首先,腐败与人均GDP和人力资本高度负相关,这从经济和人力资本可以推动制度发展的理论相一致(从发展中解决问题),但也可能是由反向因果或遗漏变量所引起;其次,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腐败程度迥然不同,跨国的数据分析表明,这一差异可能缘于不同国家市场和政治竞争的程度有所不同。
3、 高薪是否可以养廉?
一些援助机构和国际组织经常建议,通过提高薪酬来减少腐败。这一观点,来自于Becker和Stigler(1974)的开创性研究,道理很清晰,通过支付官员一个超过官员机会工资的薪酬水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令官员更为廉洁。但是,如果贿赂额并非固定额,而又缺乏第三方执行机制,这种关系可能并不成立。比如,当官员和行贿者就贿赂额讨价还价,高薪会增加官员的议价能力,因为高薪提高了官员腐败的预期成本,反而提高了贿赂额(M&P,1995)。
所以,高薪养廉这个命题,必须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才能成立:比如一个有效的执行机制,对于不同岗位有一定的弹性,支付高薪的成本不能太高,等等。在许多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腐败的深入已经使之制度化,改革腐败体制固然步履维艰。
4、 竞争能否减少腐败?
关于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的竞争来分开讨论。
首先,对于企业间的竞争来讲,一种观点认为竞争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从而降低其行贿的能力。但在现实中,竞争、利润和腐败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特别是其中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的,是腐败与市场管制之间有明显的正向关系,这在现实中很好理解。
其次,另有理论认为,提高受贿官员之间的竞争也可以减少腐败(Rose,1993)。但是,由于现实数据的约束,实证上看,目前仍缺乏相应的证据。特别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竞争并不一定会降低腐败水平。所以,实证上,降低腐败程度的可靠方式,就是减少规制和简化法律程序。
5、 为什么近年来降低腐败的努力鲜有成功?
国际而论,反腐败项目大多依赖于相关的法律和金融机构,比如公检法和金融监管机构,来增强公共领域的责任。这背后的假设是,更多和更为严格的法规可以减少腐败。然而,在许多贫困国家,法律和金融机构本身就十分脆弱,甚至也很腐败,所以花费更多资源来加强执行机制并非是有效的办法。
Hay和Shleifer(1998)讲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当俄罗斯警察的精英部门获得了更先进的手枪以打击罪犯后,却把这些武器转卖给黑帮组织,并收取了比以往更高的价格。
当然,尽管投入更多资源来强化已有法律和监管体系可以减少腐败的这个命题,尚无明显的实证关系,人们却总是无法忽视两个著名的反例:香港和新加坡。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除了两地的体量不大,两地也在其他方面进行了务实的改革。比如,新加坡政府官员的轮岗制,对行贿者的举报制,更重要的,法律程序被精简并向公众公开,各种许可证被废除,降低和取消税收等等。这在推演到大国经济上,无疑存在着许多的限制。关于反腐,在数据上可信的策略,就是加强公民的知情权和行动权,以及前面讨论的政府管制的减少(Yang,2005)。
6、 为何跨国的样本中,腐败并不影响增长?
腐败作为增加体制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微观上,毫无疑问这不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那为何在跨国的宏观数据上,却没有体现这个关系。
相关的讨论有很多,比如在衡量腐败的时候,存在遗漏变量的问题;再比如,由于国家间腐败的类型不同,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类型腐败,对增长的影响有所不同;再再比如,由于高腐败普遍分布于发展中或转型国家,宏观经济增长和腐败之间可能是一个共生的关系,而非因果(在这个问题上看,人们对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机制,依旧了解有限)。
总之,许多坊间似乎很流行的观点,在许多方面上并不那么清晰。特别是对于反腐,务实地来讲,方向清晰,但我们对于路径,仍然还所知甚少。当我们冷静地讨论反腐时,实际的案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掘和思考我们特有的共性,而非纠结某个人的贪念,而非纠结于媒体擅长的渲染叙事。
更多阅读
维维豆奶2016-10-19 15:27:00
哈哈哈,“他”铁哥快从零到零了,铁哥、黄律、蒙歌、童校、611殊途同归。
周尤2016-10-19 23:07:12
官员很聪明,他们会预期,举报将减少行贿供给(包括威慑带来的潜在供给),所以会采用不举报的策略。而且行贿者本身也有错综的派系背景,这无疑是一种背叛行为,会对自身的政治利益带来严重威胁。
+ZHEN2016-10-19 12:03:14
打赏能不能让我上评论/微笑
Neon2016-10-19 09:59:01
我觉得如果官员举报行贿者,并得到和受贿一样的奖励是不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