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与杠杆——无能为力的魔幻现实时代
这两年,在全球量化宽松的大背景下,由于优质资产的不足,投资需求的下降,一个个旧瓶装新酒的故事和泡沫不断涌现,为那些无处安放的流动性,提供着物理和心理上的一息之地。闲散于各社交平台的业余文艺工作者们,也不甘寂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从网盛世。
粗粗看来,讨论的房市、股市、杠杆率等等,大致都离不开相爱相杀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在这些在魔幻现实题材的大新闻的普及之下,相信很多概念和问题大家已经门清了,而在时间的川流里,有没有一套逻辑能将这些魔幻现实串联起来?
看来看去,黄益平教授的一个思考脉络,最有助于厘清其中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三个双轨制”。
第一个,就是在改革初期,为了保持经济与政治稳定,大胆走出的国企和民企改革的双轨制。第二个,就是放开产品市场,而要素市场严重扭曲,为了保护上面的国企,从金融到土地,从劳动力到各种资源,凡是能用于生产的要素市场,分配与价格,政府都有明显的干预。第三个,来到了正题,就是正轨金融机构和非正轨金融机构间的双轨制。
今天中国的金融机构在种类上,已经可以了,市场规模也已经做大做强,总信贷、M2等等都已排在世界上最高的之一。但是,还有一种体壮叫做虚胖,我们金融市场的市场机制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这导致了一个人们抱怨背后的真正问题,绝大部分企业和个人并没有享受到很好的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问题,说的很多艺术工作者都没什么新段子了,还没有十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很多被喻为“蝼蚁”的中低产阶级,没有从传统行业得到很好的金融服务。所谓的金融行业的正规部门,如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政府干预。过度管制之下,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等非正规金融机构,自然在趋利的动机之下,破土而出。
而在时下的大背景下,负利率、资产荒,并非是某国特有的现象,更似乎是一种大势所趋(美联储的历次议息报告里始终不变的一个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疲软”,就是很好的例证),再加上近50万亿的储蓄,容易看清一个道理,从股市到房市,变化的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变的是对私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初心。
对于后者,近期最火的文字,出自于最近唐涯教授的那篇“中国房价,你别无选择”,观点很清晰。她指出,坊间争论不休的“看空派”和“看多派”,粗糙地看,在逻辑上,其实就是一个长期和一个中短期的分析,没有实质性地矛盾。
长期而论,畸高的房价对于国家长远发展、企业健康成长、和社会长治久安没有帮助,加上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等等条件,相对于家庭收入涨幅,长期看跌似乎是大概率事件。而在短期,甚至中期,为了保增长,政府的政策空间越来越有限,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制度环境,经济政治生态,全球宏观环境等),一线的房价走势,在很多国际间的数据上看,仍具有不少地惯性上涨的空间。
这些道理也不难理解,很多学者纠结的,其实是以哪种指标来定义拐点。人口结构、城市化率、租售比等等,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更多是统计意义上的,没有道出多少经济学逻辑。以最近很热的谭华杰的研报为例,他在判断房价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所谓的城镇化率还没到达拐点(75%),但在中国这种独特的政治生态和地理环境内,未来人口的分布是更加集聚(>75%),还是会停留在一种分散均衡(<75%),更多地都是一种预期,并没有结论。
近来很多人担心的杠杆率(资产负债中负债与资产或者权益之间的相对关系),也是同理。宏观上看,中国的总杠杆(截止2015年的数据)虽然高于很多新兴经济体,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不算高,这其中该如何确定一个适合中国情况的锚,也并没有定论。但在我们框架的逻辑之下,可以讨论的,就是近年来杠杆率的部门分化。
具体来讲,我们所担心的杠杆率不断上涨的问题,更多地出自于国企和用于购房的民间借贷,后者根据我们前面的逻辑很好理解,前者其实也逃不出前面的逻辑。随着近年来经济不确定性指数(EPU)的增加,在银行依旧占绝对主导的金融结构内,出于金融风险的考虑,以及国企的政策担保,共和国长子(国企)自然更受到银行的垂怜。所以,不突破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双轨制”结构,一时的政策,大概率上,还是以时间换空间,高杠杆将是一个长期问题。
至此,似乎许多问题,在短期仍将持续,或几年,或更长。不要因为现实,而失去了生活该有的优雅与诗意,也不要一叶障目,忽视体制巨大的惯性,这也许,就是魔幻现实时代,该有的态度吧。
更多阅读
朵思大王2016-10-10 09:22:18
国内考虑房价总是不愿跳出国内这个小圈子、这波涨价的根本原因都没搞清楚就在这写分析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