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三季观后感他人即地狱
看完了曾经的神剧 《黑镜》的第三季前6集,想说点什么,又不知如何下笔。很多人会从这里看到VR技术还有AR以及脑机接口等黑科技会怎样被滥用,但所有的这些科技背后,都必须要有着人的价值观去支撑,都需要有一套被众人接受的社会习俗才会成为可能,科技永远是中性的。但正如未来简史中所说的,科技会带来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从下至上的,是来源于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的。
看了像黑镜这样的反乌托邦片子,之后要做的功课是要看看自己有哪里做的不好的,可能会导致片中那样的情节出现的日常举动。看黑镜这样的片子时,不要把自己代入成为主角,而要把自己看成是路人甲,看看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有类似的一面,看自己是否会在不经意间为主角的悲剧推波助澜。
接下来我想针对这一季中我感兴趣的几集说一说,这里只会有轻微的剧透,没有看过这部剧的也可以放心去看。
第一集中应用的技术,是离现实最近的,其要反映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最要警惕的。他人即地狱,萨特这句说的是他人的目光影响我的自由意志,左右我的选择。社交媒体无疑让这种影响变得对所有人都永远可见,这样做的结果会否让人失去自我的选择,这是反乌托邦剧永恒的主题,故事中主角试图去找到被数据和科技过度包裹的自我,但最终却被科技的力量裹挟。故事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十恶不赦的boss。这集中最初的评分系统(当前的技术已完全可以实现)的设计者,如果能想到他的系统可能会被所有人使用,也许会在系统中多一些谨慎。当所有人都相信一种价值观时,是这种价值观最容易产生unintended consequence的时候。
第二集是这六集中科幻程度最高的一集,其中的技术有些玄,因此这一集不建议胆小的MM一个人看,会做恶梦的。这集是盗梦空间的AI 加强版。通过VR构建的虚拟现实和脑机接口,让虚拟中有了真实的情感,从而使人无法非清虚拟和真实。这一集让我们思考的是当直接阅读大脑成为可能,该如何保护我们的隐私,主角在签署那些几十页的免责协议时,像大多数人那样都一眼扫过,然后就签字了。这不是作者忘了给未来的主角加上些黑科技的装备,而是大多数人的惰性使然。我们当下就可以改变这种惰性,或者通过将重要的句子明显的展示来帮助未来的用户了解其权利。讨厌百度全家桶,你要做的是教会大家不要勾选那些默认选项,是让那些互联网巨头改变默认的勾选多装几个自家的软件,而不止是停在一个目标上。
第三集是完全没有科幻色彩的,其中的技术,在十年前就已经成熟,其反映的问题,在千年前就就存在。这一集是普遍这一季中评价最低的。这集反映的是互联网上信息无法删除的问题,当青少年时做的事到了老还会被人记起,人会成为过去的俘虏,从而做出违背本意的事情。这一集里值得反思的还有那些看到别人短处就嘲笑的未出场者。
关于第四集,这个节奏很慢的一节很早就露出了预示着结局的线索。这一集中个人可以反思的地方不多,这里不多说了。
第五集也是类似第二集的技术。Mix reality让人分不清虚拟和真实,从而让人能够做出平常不会做出的事情。在这一集中,看似每个人都做出了自由的选择,技术没有override人的选择权,但实际上,技术让人的可选择项本身发生了改变。这集剧中小镇上的每一个人,才是真正值得谴责的,他们没有被MR洗脑,但由于他们选择的价值观,将人看成是血统的牵线木偶,而忽略人后天的改变,正是这样的价值观,创造了对应的技术。有评论说这一集是在影射难民问题,但我觉得更好的看片角度是抓住台词的本意,不要过度引申。这里反映的是那些被媒体洗脑的人是如何让人类孤立起来的,是拒绝了政治正确后的科技会怎样让人无法回头的。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编的更加深刻些的,主角是一个新手,如果编剧让一个老手和新手经历一样的处境,在看看两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能拍出肖申克救赎中的institutionize的主题,说明MR技术是如何内化了人的价值观的,那么这里也许会更让人记忆深刻。
接下来想着重说说第六集,这也是这6集之中大家评价最高的一集。这一集想表现的很多, 值得观众反思的地方也很明显。都说未来是注意力经济,但注意力是果,获得注意力的方式是因。不同方法获取的注意力,会带来不同的后果,这一集是对黑镜第一集的致敬。反映的也是相似的问题,人们因为社会网络的匿名性,将最坏的一面给予了身边的人,这一集也是对本季第一集的回应,展示了社交网络可能进化的另一个极端。这一集的故事本可以拍的再详细一些的,在编剧者设置的环境下,本可以拍摄出更多的众生相,但这里受制于片子的长度,没法拍的更长了,但剧中的每一个出场人物,每一句台词都值得细读。这一集的确是这一季中最好的,但这不是因为故事足够新奇或者转折巧妙,而是因为这一集的设定可以展示出不同人的最坏的一面,同时还展示出的是很多人都具有的不宽容的性格特征。这里我没有用人性中的恶来形容,实在是因为这是一种如汉娜阿伦特说的平凡的恶。
看完了这6集,有一个总的趋势,就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都不够丰富,语言干瘪陈腐,这是反乌托邦剧中的主角必须具有的特点,无论是第一集中那个对着镜子练习婚礼演讲的傻姑凉,还是第6集的黑客那些公文式的语言,还是第二集中那个看似经历丰富的坏球旅行者,他们都没有创造出表达自己的方式,都没有超越时代赋予的价值观。反乌托邦剧中的英雄,永远是觉得当下的价值观不会让我成为一个快乐公正的人,就去创造一套自己的价值观的人,这无关技术。在当下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最危险的就是对流行的观念不经思考的接受,我知道写下带有明确价值判断的文章不是会讨喜的,但注意力从来不是中性的,获取注意力的方式也需要通过伦理审查,这里不止说的是AR VR MR 脑机接口这样的新技术,不止是产品经理设计出的社交网络上的新功能。还包括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每一次影响别人注意力的行为的内省,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在他人即地狱的时候最善良的姿态。
lemon skunk2016-10-24 00:18:11
问题是,这一季的借科技来审视人文属性减弱了许多。层次太浅,反复咀嚼的意味少了
Bear.X2016-10-24 08:02:59
地址呢
王一书(Sciker)2016-10-24 00:11:49
瞬间想起萨特
孟游2016-10-25 22:51:58
就黑镜第一集来说:数据在改造人类。人们信任的基础经历巨变,古代的亲友邻里间的信任到近几个世纪对国家,政府,机构的信任,再到近几年大众点评,优步,airbnb上对大数据的信任;人类的进程是没有退路的,未来是多变的,黑镜能给我们的除了剧情只有警示,反复咀嚼什么的对于大众并无意义。
生肖属猫2016-10-25 08:14:08
看了前两集,第一集活脱脱要成为现实了。
陈 宇2016-10-24 17:55:57
附带的纯音乐和正文还是蛮般配的/强
馨裕Vanessa2016-10-24 13:10:31
写的一般
Murrey2016-12-07 08:05:58
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