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tainmultitudes读书笔记

微生物的研究在这几年间是很火的。往往在一个领域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后,大众的观念却迟迟停止过去的陈腐观念上,这样会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改变真实世界的技术的步伐,为此,科学家说要做的是通过科普改变在民众中普遍存在的隐喻,而《 I contain multitudes》这本书从人类发现微生物之初讲来,介绍了当下微生物研究领域进展所展示的普遍趋势,介绍了诸多由微生物的研究转化而来的技术,并展望了未来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大多数人提起微生物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病毒,细菌等坏家伙,或者益生菌等伟光大的形象,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远比这复杂。这本书致力于改变的第一个隐喻就是对细菌的二分法,让读者认识到不同的细菌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大部分菌,既不是益生菌,也不是致病菌。而即使是益生菌,也需要协同作战,最好是像粪便移植那样,将整个生态系统都搬运过去,再配合益生元(好菌的食物),才能有效。

作者想要改变的另一个观点是自然界存在着无菌体,事实上,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处空白都会被填满,无论是无法消化的食物,对大多数生物有毒的毒液,还是极端的环境,都布满了微生物,当人们用抗生素将原有的微生物消除,剩下的微生物可能会是对人体更加有害的。过分的清洁,反而会让坏人有机可乘。

人们谈论起菌的时候,总将其看成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然而如果我们将细菌看成想大象哪样一成不变的东西,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负的感觉,觉得我们已经征服了大部分有害菌。但细菌与细菌,甚至细菌与动物之间,都存在水平的基因交流,这种交流使得细胞的变化和进化不在一个尺度上,细菌的进化,使得带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的扩展能够赶上新的抗生素的研发时间,从而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接下来要谈论的,或许有一些逻辑上不够严密,或许会被人看成是牵强附会的过度诠释,但在企业管理以及个人的时间管理上,总是会借用这个时代最新的科学发现,总有一天,人们会使用从微生物研究中得到的隐喻来指导其他领域的决策,每一个工具都有被滥用的可能,这点我承认。

Martin Reeve 在 最近的一个Ted演讲中讲述了如何使用免疫系统的道理构建持续百年的企业,而我觉得,我们从微生物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四个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道理。

第一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好与坏,好坏取决于环境的变化。第二是过度的追求清洁会为未来的大恶留下生长的空间。三是要动态的看问题,不要把一个概念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第四是不可忽略看不见的朋友或者敌人,小的不起眼的东西往往控制着庞然大物的运作。

其实无论是关于微生物本身,还是关于这本书中可以引申出的道理,这里可以写的都有很多,但我不想只写一篇文章综述类型的文字,说说这本书讲了什么,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再说一些听起来合理的道理,这样的文字不难写。然而这样的文字会让人产生读过了这本书的错觉,我希望我能在不剧透这本书太多内容的情况下说说这本书,又担心过多的引申会让读者感到逻辑不够严谨,所以这篇读书笔记写的很艰难。

在这篇小文的结尾,我想展望一下微生物可能的应用趋势,第一是全方位多时段的检测,无论是建筑还是环境,都充斥着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组合,通过检测,我们能够为之后的定制化干预提供依据。之后是,定制化系统性的干预措施。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民众不要一听到菌就害怕,就想着将其赶尽杀绝。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就是看看这本书。

更多阅读

找回生物界的暗物质-微生物

当粪便成为最佳药剂——《美国大西洋月刊》

我们为什么要学点生态学

孟游2016-10-25 23:02:58

民众阻碍科学技术普及是必然的。理论上科学是有发展上限的。现代科学发展速度的导数不断增大,而人类智力进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假设当科学里某一个很小的分支都需要一个人耗尽整个人生的精力来学习时(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前沿科技的科普就无从谈起了,科学发展将进入停滞阶段。当然这个前提建立在人类没有用生物学手段改造自己上。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