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杀——柳叶刀综述

2016年,临床医学顶级期刊《Lancet》(柳叶刀)对自杀和自杀行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

该文引用了WHO 2014年对于自杀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平均年自杀发生率为万分之1.14,每年有近百万人死于自杀,**其中有45%曾在死前一个月就诊。而有自杀意念的人,远多于出现自杀行为的人。

/pic/1_e0MNHprjBOmLxoAKqG6oTuxI0Q6N8Q.png

我觉得这篇综述超强大的地方,就是基于既往的研究归纳了一个自杀风险模型

/pic/2_c0g70e3mpTd5ic2ITLLbacVlnu6U0Q.png该模型把自杀的相关因素归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社会支持三个大类。环境因素更多与应激事件的出现相关。而社会支持不管在整个自杀的诱发、形成及行动中都有影响。最核心的,是个人风险因素的这几个绿色的框框。

首先,我们看到,在自杀意念形成到自杀行为的出现这个部分,实际上是存在一个相变点的。认知障碍,解决问题遇到巨大困难,高度焦虑,冲动行为,自制力的减低,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促使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转化。

而**在自杀意念的形成阶段,绝望感与抑郁情绪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在心理学层面涉及Abramson的绝望理论。其核心理念是在面对应激情况时出现的消极归因和强烈的绝望感。进一步来说,有自杀意念的人,通常感到“生活失去希望,前面看不到方向,人生感受不到快乐,觉得自己很没用,像个废物,犯了这些错都是因为我无能,好痛苦,死了就解脱了”。用症状学术语来说,绝望感伴随快感缺失、自我认知失调、以及负性归因。这也是,抑郁症,常见的症状。

**导致自杀的精神障碍有很多,重性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都可导致自杀;躯体疾病伴发的严重心理问题,**如罹患恶性肿瘤后严重的躯体症状加上经济压力,也会导致自杀。

另一方面,一些平时并未诊断精神障碍的人,在遇到重大应激事件时,对于应激事件的认知解释出现困难,也会触发绝望感产生自杀意念,甚至出现冲动的自杀行为,如熊市时倾家荡产的股民。还有急性物质滥用(毒品、酒精)时也会在药物的作用下出现自知力缺失的冲动行为,导致自杀。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在临床上我们看到,重性抑郁障碍的自杀行为出现的高峰不一定是疾病最重的时候,因为重度抑制时他已经没有力气自杀了。而在好转恢复阶段,特别时有一定体力而自杀意念还很强烈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冲动的自杀行为。而双相情感障碍在从躁狂相转抑郁相时,体验极度开心到极度低落的巨大落差,也非常容易诱发自杀。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习惯性地追问,快感缺失、自我认知失调、冲动行为等等自杀相关的表现是否存在可能的神经机制?

/pic/3_urJzb5EokRPicCa8WK0x096rUj19Fg.png此图总结了一些自杀相关的生物学改变,神经递质相关受体如五羟色胺受体的浓度改变,脑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的减低,炎性介质的改变等等。

而在脑影像学研究中发现,有部分脑区的改变与自杀行为相关,如眶额皮层、前扣带回、丘脑等。而既往的研究表明,这些脑区如眶额皮层,参与了快感形成、决策与执行等心理过程。而这些区域的功能出现异常,与快感缺失、绝望感形成、冲动控制缺乏等现象密切相关。

/pic/4_ib7dWPlicjgSzQjkwXZ1ECLfJqjbBA.png

Zhang et al. PNP & Biol Psych 2014

/pic/5_HpqSkWmNT43lUcNmyNCqWZtUCeBmsg.jpg

Jia et al. J Psychiatry Neurosci 2013

最后,在柳叶刀的这篇综述中,列出了一些自杀干预的措施。

/pic/6_cBSmiaXLFvzyd9QCvLWztTGIicjVEA.png我就不逐条翻译了。简单来说,包括是否存在自杀风险及风险等级的评估,以及干预级别的评估。我在这里就说点大白话的。

如果,你身边有人出现了自杀行为,比如你的室友,那么首先,请报警或到医院就诊!当然。。视情况决定进了急诊后是先去骨科创伤组,还是洗胃,还是转精神科。。。

如果进了精神科,作为医生,我们需要诊断其自杀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抑郁发作,还是精神分裂症所致的幻觉妄想,或者是吸毒后导致的幻觉和冲动行为,或者是经历了重大的应激事件,这些不同的诊断,会影响我们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而在自杀行为出现之前,这个人通常会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并表现出一些征兆。如行为的明显反常,将自己之前很在意很珍视的东西送人,交待后事,对亲近的人说“你要好好活着”之类的。具体的识别属于自杀危机干预的范畴,在此不细讲。

总之,遇到困难,及时求助,想法解决,有病治病,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而对于精神科医生,研究自杀和如何更好的干预自杀,任重而道远。

本文有些地方综合了个人临床经历,并非该综述的严格翻译和缩写,主要是引用该综述的数据和图表。

参考文献

Gustavo Turecki, David A Brent.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ur. Lancet 2016; 387: 1227–39.

Zhang, H., et al. (2014). “Dysfunction of neural circuitry in depressive patients with suicidal behaviors: A review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53: 61-66.

Jia, Z., et al. (2014). “Impaired frontothalamic circuitry in suicidal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revealed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t 3.0 T.”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39(3): 170-177.

更多阅读

你该吃药了,吗? ——聊一聊精神疾病

“安全感”究竟为何物?

解构神经元

熠葚2016-10-08 10:45:27

注明:转载自知乎专栏——心身医学学习笔记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