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聊这两者间的关系之前,首先,来学习以下定义:

什么是恐惧?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1. 恐惧是一种情绪,是个体感受到危险或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在经历创伤事件后数天到6月以内发病,持续1个月以上的情感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闯入性再体验、警觉性升高、回避或麻木,与恐惧泛化密切相关。

那么,要理解恐惧的产生,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情感障碍?

情绪,是一种个体对某种情形产生的复杂反应,涉及生理、感觉、认知、行为等方面。

“emotion: A complex pattern of changes, including physiological arousal, feelings,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made in response to a situation perceived to be personally significant”——《心理学与生活》第20版

情感障碍,即一系列人体的情绪情感功能出现异常表现的统称。

(这里没有区分情绪和情感的区别,简易的区分就是情绪持续时间短,情感持续时间长。因为精神病科临床中情绪障碍和情感障碍常同时出现,所以这里先这么用着。)

现在我们回到恐惧的定义。所以,恐惧这种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在心理学中,有这么三种知名的学说(《心理学与生活》20版328-330页):

1.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我恐惧因为我颤抖”

/pic/1_riaHBGsJmlFkyPe8Nouply0Cey9mUA.jpg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身体对反应所引起的,即生理反应引起心理反应。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受到可怕的刺激(比如釜山行的丧尸),是先出现心跳加速、颤抖等一系列交感兴奋的反应,然后人脑才感受到恐惧。不过这个理论有漏洞,比如同样是心跳加速,你可能是因为看到丧尸,也可能是因为看到男神啊。

2. 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他感到很害怕,同时浑身发抖”

/pic/2_1TqvkgRiaLqE9jxggicaF2UKic17BA.jpg Cannon表示不同意,你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同时发生好么。这个理论的意思是,可怕的刺激信号进入人脑后经一系列的处理同时产生了心跳加速冒汗颤抖和恐惧体验。可是这不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到丧尸但每个人的反映差别很大,同样的经历却有着不同的认知。

3.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of emotion ——“认识到危险所以感到害怕”

/pic/3_13RfD4iaaUYuqyMOtDMHoicic0x3cQ.jpg在这个理论中,恐惧来源于我们对刺激的认知,以及刺激唤起的生理反应。这个理论较好的解释了情绪的产生,也成为目前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而对创伤事件的不同解释,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情绪反应不同。

当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对于情绪、认知及精神疾病的研究逐渐积累,人们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探究恐惧形成的过程中涉及哪些脑子里的改变,也就是恐惧的神经基础:

/pic/4_ol1mtoeHoLTSmcHMNqDogJC6wyjmwA.jpg(Gross CT, Canteras NS. The many paths to fear.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2; 13: 651-8.)

**用这张图是想说明,细分下去,恐惧的形成还涉及恐惧记忆的编码、恐惧记忆的再认。**于是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害怕,或者说,害怕被吃掉,害怕中毒,怕痛,怕死得很痛苦,怕死……这些具体的不同内容的恐惧,所引起的恐惧的程度及具体的生理反应行为表现,并不相同。(比如有的间谍被抓住时啊,他不怕死,但怕受不了折磨招供,所以事先藏了毒药以备不时之需。)

而这个时候,我们回到定义——恐惧是一种情绪,是个体感受到危险或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也就是说,对于刺激的认知,判断其是否为巨大的危险,是否对个体产生了强烈的威胁,是恐惧形成过程中的认知部分。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的脑科学,将心理学的概念性描述和神经生理的改变连接起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是电脑里某个信息的产生某条程序的运行具体到某个电路网某块电子元件上(只是这么理解,其实人脑比电脑复杂。)

**扯回来,所以我们理解了恐惧的形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中闯入性再体验、警觉性升高、回避或麻木这些症状的产生。**闯入性再体验,是指与创伤相关的情景或内容在患者的思维、意识中反复地、不自主的涌现。也就是说,闯入性再体验,即恐惧记忆反复出现病理性再认,或者说,恐惧记忆作为一种存储的长时记忆反复地不受控制地进入工作记忆。就像你把一个丑陋的图片放在电脑某个文件夹。可电脑抽风你没点它就自己打开出现在屏幕上同时占用内存。而回避或者麻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避免恐惧记忆的唤起。至于警觉性升高更多是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症状。

不过,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明确,恐惧,和焦虑有什么区别。从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来说,都是对危险或者威胁的情绪反应,但是,恐惧更强烈持续时间更短,焦虑程度稍轻持续时间更长。Davis的这个模型,指出了威胁性刺激的信息进入大脑后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引发强而短的恐惧反应和持久的焦虑反应。

/pic/5_e8ofPgv4Tn7CKlsNM0kSbnL8JAK2bQ.jpg
(Davis M, Walker DL, Miles L, Grillon C. Phasic vs Sustained Fear in Rats and Humans: Role of the Extended Amygdala in Fear vs Anxiety.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0; 35: 105-35.)

/pic/7_4t0UOIjRXbgjggcPSlnkbE4jyDRz7w.jpg(Tovote P, Fadok JP, Luthi A. Neuronal circuits for fear and anxiet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5; 16: 317-31)

好吧贴这两些图只是想说明恐惧和焦虑更深层的神经机制不同,然而我在此并不想细讲。我想说明的是,在DSM-5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属于应激相关障碍,而非像DSM-4中属于焦虑障碍,虽然它存在焦虑症状,但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调的是,经历创伤事件后产生。创伤事件,是较生活事件具有更强威胁性的刺激。而焦虑障碍,存在对日常生活事件(非威胁性刺激)出现焦虑反应,也就是说,存在刺激信息在脑内认知过程的失调。但是,如图,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网络及脑区活动异常更多集中在恐惧网络(虽然其实两个网络存在脑区重叠,但是其信息传递方向什么的还是不一样,具体不在此细讲)。至于焦虑,嗯,需要另开一篇文章聊了。

/pic/8_3kxnMfXgTT5CRdAjhJaYtMFMkfsIhg.jpg(Mahan AL, Ressler KJ. Fear conditioning,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the amygdala: implication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12; 35: 24-35.)

本文属于偏科普类的学习笔记,如有不够严谨存在疏漏之处,恳请指正。

也是尝试着将并不在一本书里的东西通过一个主题串联起来,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其实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并不割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深刻理解精神病学,需要夯实心理学的基础。本来,精神疾病,也不过是正常的心理功能出现了异常的表现,更何况心理量表的评测是基于心理学语言体系对行为的量化描述。

欢迎关注小医其他相关文章:

贝叶斯理论在医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小医说|从张妙到陈仲伟,你可能是下一个谁?

楠木欣然2016-10-06 13:27:07

用专业知识做科普,很给力,对普通读者有帮助,超赞!

愿意&Run2017-11-15 10:39:13

其实是一个额叶与杏仁核之间的一个较量,就是在可以造成恐惧的知觉信息进入大脑时,你的神经模式选择了杏仁核还是额叶,如果杏仁核活动就会恐惧,而额叶活动就会理性认知,如果一半一半,就是在思考的时候加如了恐惧情绪的噪音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