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孩童时的游戏“打电话”吗
如果你还记得小孩子们常完的打电话的游戏,那么你理解本文想说的时就会更加容易。是个孩子聚在一起,每一个孩子给他身边的那一个穿一个消息,再由这个孩子传给下一个人,不用几轮,原始的消息就会的面目全非,不管孩子们在每一次的消息传递时多么注意保持消息的一致性,原始的信息还是会丢失。
这其中涉及的概念,就是信息在传递中不可避免的逐渐损耗。在评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这种现象到底有多普及。举几个例子,金融衍生品的价值依赖于其基础的金融产品,也就是说衍生品的信息来源于其它金融产品,当衍生品的衍生品出现,这就是信息的多层次传递。而微博上的转发行为可以看成是信息的传递,在传播的过程中,原始的信息虽然保留,但人们会由于新增的评论而改变了对原始信息的认识。而针对社交网络上信息的整合,也是另一种信息的多层传递。
将这个问题抽象的去思考,深度学习的网络上也是由多层的信息传递组成的,当这里的目地是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因此说,对一种现象的评价,要因时间和场合而改变,不能固守于一个非黑即白的绝对观点。而判断是非好坏,是为了在认知和行为上做出相应的改变。
具体说,当我们接触到的是第二手或者第三手的信息时,我们需要警惕消息是否有失真,比如看到的是一本书的解读,一篇论文的新闻稿,那么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加入这则信息时,最好要先看看原文,从第一手信息来源得到的信息更加接近作者的本意,也更能反映真实状况。
同样的,在我们阅读行业报告,社交网络趋势这类文档时,也需要记住这些文章中的信息不是第一手信息,报告中的结论,不可尽信。先要了解这些报告是怎么生成的,使用了那些假设,还要将这些报告中的结论到日常生活中去做检验,检验的目的不是判断报告是否符合常识,不是不符合常识的就是错的,也不只是看报告能不能解释生活某些现象的前因后果,而是要看将报告中的规律用在预测日常生活时,预测是否准确,要看总结出的趋势具有多少普适性,还是只能应用在局部领域。
有的读者会问,你说的没错,阅读第一手信息确实有诸多好处,然而,我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别人对书籍的解读能够让我有更多的谈资,让别人觉得我是个见识广博的人,我自己也会从中得到快感,这是我的权利,他人有什么理由说三道四?
这里牵扯到的就是责任的问题了。一个负责任的人,首先是有付责任的习惯,也有负责任的能力的人,而这种能力是在日常中培养出来的。在信息时代,你在社交网站上的每一个分享,都将成为你永久的标签,你要做到对你的言论负责,就像一个电台主播对他报道的新闻的真实度要负责。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不能因为传递信息的人是权威,是意见领袖就觉得他们提供的二手消息不会扭曲事件的本来面貌。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是对抗信息过载的唯一方式。如果你抱怨你朋友圈中有太多不靠谱的帖子,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注意你自己的输出质量。通过这样涌现的方式,我们可以做的很少,但却效果很持久。Peter
更多阅读
熊仔奶粉2016-10-15 12:15:37
总是有人对信息曲解并继续传播,经过他的一次传递,信息已经面目全非。其实相对于“不负责”这个概念来讲,更多的是“对信息认识的局限性”,局限于学识,局限于经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然会有所偏颇。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