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取代艺术家的工作吗?
当我们看到深度学习算法生成的绘画,谱写的音乐,甚至写的诗,我们意识到,也许有一天,算法将取代艺术家的工作。本文将讲讲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思考的起点是一句人尽皆知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计算机来说,哪一样更简单,模仿一副世界名画的风格,还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风格。你给神经网络一副印象派的话,你可以将你的照片生成印象派的变种,这不难实现,当前已有了这样的应用。然而,在只给对抽象派的文字描述,叫算法生成一副抽象派的绘画,目前却做不到,即使未来可以做到,但要做到开创一种全新的艺术流派,却必须要强人工智能才可行的。这是因为无论那种艺术,要想成家立派,必须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自己当下身处时代的三教九流的各色各样的人的生活,看到人群中普遍的焦虑和期待,然后以生活中逻辑上自洽的方式,超越性的创造出一种对当下困苦的暂时解脱。
无论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还是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还是莫奈笔下的睡莲,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超越了老天为创作者设下的极限,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真善美,从而使得作品和其背后的故事一起成为流芳百世的传说。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受约束的优化问题,这不一定需要什么形而上的“意识”或者“灵魂”,但其需要的信息整合程度,却远超越了当前的艺术。
更关键的是,正是由于计算机不会感觉到痛苦,也不会有听力或者视觉上的障碍,所以其不会像人类艺术家那样有一份沉重但甜蜜的枷锁。最好的艺术需要突破限制,而不是一开始就不受约束。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到了艺术领域,会因为无法产生一个像人类艺术家那样的故事而成为一种弱点。这也是未来艺术家的第一条路,就是创造带着个人故事的作品,让你的故事成为你的作品的唯一标示。
第二个问题,写一个专门产生抗日神剧剧本的程序容易,还是写一个能写出莎士比亚戏剧的程序容易。答案显然是前者,既然是神剧,那台词,情节都有相应的套路,故事的剧情也没有多少意外。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是因为当我们问什么时候艺术家会被算法取代时,要先问自己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品味是怎么样的?服务高品位人的艺术家,会比那些只会写神剧的写手更不可能被算法取代。更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算法通过将艺术中那些重复的机械的部分自动化,从而帮助艺术家更方便的创作,而同时更多的艺术家将时间和经历花在帮助普通大众提高艺术审美的品味上,让他们只喜欢那些只能由人类写出的歌曲或小说,而不是可以由机器代工的八股文。
对于音乐,文学诗歌这种抽象程度高的艺术品种,有品味的高下之分,而有些艺术则不是这样的。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最在乎艺术的是其在哪方面的价值,是拥有一件艺术珍品,还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哪怕自己做到没那么好。在过去,好的艺术品是稀少的,而当人工智能使得艺术品不再成为稀缺品,创造艺术的体验就变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指明了艺术家转型的出路,从自己创造艺术品,到让普通人去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画家可以叫顾客去他的画室画一下午画,他教顾客去构图配色,厨师做饭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当机器算法使得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幅过去的艺术名作时,教人们去画画,去学乐器。人的价值永远在于陪伴,在于去创造体验。
总结一下,即使人工智能的兴起会给艺术家们带来一些挑战,但若是只站在存量上去思考,那么永远是新的威胁大于机遇的,只有站在增量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才会意识到人工智能算法的兴起解放了艺术创作中的机械的成分,让艺术家可以去提高广大民众的欣赏水平,让艺术家可以协助大众去体验艺术创作带来的心流体验。本文的思路也可以用在其他领域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时该如何应对的问题上。
Ivan2016-10-14 08:50:58
人工智能始终是人工"智能"的,技术的创造会用到它更契合的方面。“人工艺术家"可能有取代艺术家的能力,但只能成为艺术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