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哈佛教授眼中的中国先哲-“ThePath”读书笔记

2年前,看到一个哈佛教授讲庄子的课,发现了这个叫Michael Puett的历史学家,他在哈佛开的一门关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课程是全校受欢迎程度排到第三位的课程,仅次于经济学导论和计算机科学导论,他的课程没有PPT,全部靠作者一个人讲,感兴趣的可以看下面的这个45分钟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3OTE0MzUy.html

所以,当看他的新书《The path》时,我虽然已经大概猜到了他会说些什么,但还是认真的读完了这本书。我之所以能猜到这本书的内容,是因为我看过一篇关于Pueet的新闻稿,其中描述为何Pueet的课程会这么受欢迎。因为Pueet教授允诺他的课程可以改变你的生活。

/pic/1_ePaEafM3t4ib241OO1icXEbH4UPm3Q.jpg

想通过一门课一本书改变你的生活,那一定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里传授的方法论一定要是从小处着眼,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重复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孔子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礼仪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如何培养一个人的情感。所以这门课要想改变参与者,必须要求学生将其把所学的中国哲学应用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

Pueet说过,“这些中国哲学家教导我们真正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方法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改变人们体验和回馈世界的方式,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改变自己。我并不会给学生们多大的生活建议。我只是给他们提供一种感觉,让他们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们与生俱来的才华是有限的;如果进行自我培养,就有可能极大的发展自己的能力。你不一定要一直做自己天生就擅长做的事情;把精力放在你爱做的事情,以此为开端。中国哲学家认为对微小的事物加以关注“也能够对我们作为人所能够成为的事物产生影响,”Puett如此说道。

说了这么多,你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过是一本自助书,提供一些鸡汤式的的建议,或者你会问,我们自己的先哲,为什么要去看英语写的解读了?

正因为我们都太熟悉孔孟老庄这些人,我们多多少少会对其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些人的观念是我们的母语,就像鱼是最后一个意思到水的价值的,我们不会真正意识到这些哲学家的观点意味着什么。而西方人则会发现这些观点中反直觉的一面。

具体来说,这本书中描述了五位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先哲的思想,孔孟老庄荀,讲述了这些思想家所处的历史环境,讲述了了为什么中国的思想家会被人遗忘,还区别了这些人关于如何过好一生的观念和佛教禅宗的思想有何不同。

他说孔子强调礼仪,不是因为他相信死去的人还在,而是因为通过礼仪可以创造一种想象的环境,让我们可以在一个全新的构建出来的as if world 中重新调整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孔子强调人的行走站立的姿势要端正,强调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来通过改变自己影响身边的人,从而移风易俗,在这本书中,Puett要求学生们要有自知之明,关注身边最微小的细节——为某人开门,对店员微笑——如何通过我们的感受从而对一整天都产生影响。

说起孟子,人们会想起他的性善说,但Pueet说孟子说的是人有成为好人的可能,但这份潜能需要被积极的培养。孟子意识到人不是永远都是好的,因为不想美国人通常设想的,人是靠脑袋瓜做出理性决定的。孟子认为决定是来自于内心的。在中文里,“mind”和 “heart”是同一个字。Puett教授认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缺一不可。这和《象与骑象人》的观点很类似。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把头脑和心灵结合起来并且知道如何把感性和理性一并考虑、合二为一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决定。

关于老子,Puett说的主题是影响力。他举了林肯,小罗斯福,里根如何改变了那个时代的普遍价值观,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是通过复述并用自己的解释独立宣言中“人人平等”的部分开始的,罗斯福通过他持续的炉边演讲改变了美国人民对于新政的看法,而里根则通过塑造一个西部牛仔的形象来宣传他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些获取影响力的方法不是表现出强,而是在通过共情,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重要很正确,从而获得影响力。

庄子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自然而然的”人,而不是通过理性决策来封闭自己。就好比一个人勤奋练琴最终可以毫不费力弹琴一样,通过日常活动,我们训练自己对日常现象和经历更加的开放,最终,正确的反应和决定就毫无负担的在我们心灵和头脑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庄子强调逍遥,就是看出那些虚假的区别,Pueet讲述的庄子是一个积极思考的人,他的思想中反直觉的一面来自于看到了更大视野下事务的不变。

而我们不那么熟悉的荀子,则是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Pueet教授说荀子,是突出荀子对人工和自然这种虚假区分的打破。荀子所在的战国末年,和现在一样,有很多人想回到过去所谓的“自然”中去。然而荀子指出,人工的东西使得人脱离了茹毛饮血朝不保夕的原始状态,任何我们以为的“自然状态”都经过了人的改造,人性也是这样,不是自然的孩童般的就是最好的,孩子的天性可以像“蝇王”中说的那样残忍,而人类自身的认知也有诸多与生育来的缺陷。只有通过了训练和打磨,人才能发挥更大的潜力,所谓“善假于物也”。荀子的思考,在我们思考比如转基因产品时会提醒我们,正确的问题不是转基因是否是自然的,而是转基因技术是否能给人类更多的福祉。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要把精力放在世俗的日常的实践活动中,以及伟大的成就发源于细微的行为,这些观念你是否熟悉了,能否在生活中对其加以应用了?在哈佛的课堂上,Pueet要求他的学生记录下对陌生人微笑、为别人开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时观察自己是何感觉。他要求学生们记录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他们的每个活动、举止或言语如何强烈影响着他人的反应。然后Puett要求他们做更多他们觉得能够产生积极、兴奋感觉的事情。阅读这本书不会改变你的一生,阅读完这本书你做的事可以。

更多阅读

哲学这碗鸡汤

关于幸福的老实话

七年之痒

熊泓茗2016-10-31 06:53:15

Puett教授用西方的哲学逻辑推演了东方思想的源头,同时又兼具东方思想的感知和感性,不容易呀/奋斗,学贯中西。

Ivy2016-11-01 08:45:15

儒家之学是体验之学,体现于人伦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