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快乐的大牛

背再多单词,和老外一开口交流就傻眼;看再多公式和定理,一做习题就懵逼;课程学的再好,一做研究就捉襟见肘;看再多亲密关系心理学的书,和伴侣一遇到冲突和问题就自动把看过的方法抛到脑后回到原先的不良沟通模式。这些都是很多人常常会抱怨的地方。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究底,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看完书,学习了某块知识以后,往往会感觉自己已经"懂了"。可是,这是"真懂"么?

人类的千百万经验,知识,和智慧中,有一条处于核心地位的法则: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解决困难,破解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习和自我提升!没有实践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大多时候只是系统二(理性,分析,骑象人)编织的幻觉。(参考《象与骑象人》:透视生活中的心理迷思

/pic/1_AlU3hnNnZ4Ra8mgF7fIDcUxZ3vibKg.jpg

真正的懂,是当我们玩真的,全身心投身于实践,并且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系统一(情感,直觉,大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完成的

implicit学习!只有这时,我们的显性知识,思维,情绪,身体,经验,和智慧才是真正统一的。

所以,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困难和恼人的问题,不仅"可以"成为我们感恩和珍惜的对象,而且也是"唯一"能让我们真正变强和体会自我提升的快乐的机会!所以下次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发自内心的感谢和享受吧,这是自我提升的那种纯粹快乐的"唯一"先导!

然而孔子说的好”自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该怎么判定自己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的纯粹兴趣的程度呢?

之前很多人(包括乔布斯)推崇的方法是假想自己只有一天生命了,这一天如果还想做这个工作的话,那自己就是在内心最深处对现在的工作真感兴趣(真心热爱)。但我觉得这个心法是有弊端的,因为它容易混入责任感,使命感等其他因素,并且死亡的背景显得过于沉重了。

一个没那么沉重的判断心法是:想象你换了另一个工作,衣食无忧,这时你还会利用业余时间,而且是自带干粮不需要报酬地去做现在的工作么?如果是,恭喜你,你对现在的工作是真正的纯粹兴趣!如果不是,也不必太纠结,纯粹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有时甚至是可以一念之转就顿悟获得纯粹的兴趣(当然需要以慢慢培养兴趣作为基础)。

我今天一开始想象我换了工作(比如当了学术期刊编辑),就发现自己周末应该不会再去做洗样品,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写paper,改paper,这样的“科研日常”了(但读paper,思考深刻的科学问题这些还是会去做的)。

意识到这些后,我还是蛮沮丧的,这说明科研日常似乎确实不是我的真兴趣,只是责任感使命感下的行为,是不得不做的,我内心深处并没有把科研日常当作享受。但后来我展开头脑风暴后突然意识到,我们一般觉得洗碗拖地等家务很麻烦,没有兴趣,但有些很爱家的人,他们真心觉得洗完拖地这样的家务是爱家人的体现,是爱家的行为,故而做的很开心,内心很愉悦很认同。

这说明同样的日常行为在不同的“背景”和“指向”下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色彩,意义,和氛围,导致完全不同的兴趣程度!对于日常行为来说,重要的不是它们“本身”是什么,而是它们的“指向”和“背景”是什么!这个指向的东西就决定了这些日常行为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真正的纯兴趣!

我想到,我那些科研日常都指向同一个东西,那就是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发现隐藏的自然规律(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看到这规律的人)。想到这里,我一下就顿悟开窍了,原来我对科研日常早已拥有了真正的纯兴趣(只是自己没发现),就和爱家所以真心爱做家务一样,我是爱寻求自然规律所以是爱科研日常,我是之前没想明白这点,心智的迷雾才遮住了这个纯兴趣的光辉!当想通这点后,再回到那个假想的"换了工作,业余时间还会做科研日常么"的问题时,我就很自然自在地给出肯定回答了。

不管你喜欢做什么,只要是真爱,爱的越深,越容易在自身积聚压力。人们常说"化压力为动力",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压力源产生焦虑和不快乐情绪似乎是人的本能。那么,有没有什么心智技巧能避开这个本能,甚至不仅不焦虑,反而还更快乐呢?有一本书"身心合一:奇迹力量"可以给你启发。

/pic/2_PKNJKrvJw0sKicicC26BwgcFBoGjqw.jpg

这是一本通过打网球的心理体验来说明如何协调象-即情绪情感直觉,与骑象人-即理性分析思考,达到心流状态的好书,强烈推荐。结合这本书和最近的工作生活体会,越来越感受到我们真的完全可以做到把压力转化为游戏甚至享受!

这里的关键点是区分外在境遇/外在比赛/外在挑战/外在逆境和内在世界/内在比赛/内在挑战。压力和焦虑的根源在于我们忽视了内在世界的存在,而试图直接控制外在世界(比如比赛的结果,工作的成败,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然而,外在世界有它自己的运行方式,而且多数时候也是随机和概率性的,我们自认为牢牢把握住了外在世界,不过是我们的幻觉。我们唯一能直接把握的,只能是内在世界(外在世界只能间接影响)。

透过内在世界的窗口,外在世界的压力源就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色彩。因为从内在世界看,任何困难,恼人的事,要解决的问题,都是让自己变的更厉害,让自己变强的机会!就像一个matlab高手,他不是通过学习matlab教材而成为的高手,而是通过不断地遇到和解决实际的编程问题,才能成为高手一样,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如果没有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困难,也就没有真正变强的机会。

所以,从内在世界角度看,问题和困难不是压力源,反而是我们应该感恩和珍惜的对象!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变得比之前更厉害。而且因为这种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一大源泉,所以那些困难和问题也就成了值得我们珍惜和享受的事情,因为它们是快乐的先导! 这个透过内在世界的窗口看外在问题和困难的心智模式,也正是"快乐的大牛"心智模式。龙珠里的悟空,面对强敌从来不紧张,反而对手越强他越兴奋和快乐,因为这意味着他自己能变得更强。对悟空来说,困难和挑战从来不是压力源,而真的是游戏,是快乐的源泉。

一般心理学书讲对治负面情绪最好用正念(不带评判的观察,聆听,和接纳)。正念确实有效,不过火力还不够猛,而且起效很慢。之前看到“情商”这本书讲到一个比正念更厉害的方法,那就是“用正面情绪当场替换和覆盖负面情绪”。

/pic/3_mia1ROaVkfvylnkxTyZB3HkPk3MRPw.jpg

这个方法猛就猛在是用情绪情感来对抗情绪情感,是用本能(大象)在对抗本能(大象),而不是用理性这个瘦弱的骑象人来对抗大象(如果没有正念的“外援”,光靠理性来战胜情绪,基本会败的很惨)。

比如书中讲的,一个小孩收到爷爷送的生日礼物,打开一看是一个不好看的眼镜。这时,小孩内心本能地产生了失望和不开心的情绪。但这个失望情绪如果不当场抑制住,爷爷看到了会很难过。那怎么办呢?

书中教了一招:想想爷爷花了多少精力去挑了这个礼物,爷爷的这礼物,不论是否合我的口味,都满满的是慈爱和关爱呀。这样,就自然用感恩的正面情绪当场替换覆盖了失望的负面情绪。

这个方法虽然很厉害,但却不是普适的–你需要在每种情形下当场找到应对该种情形的正面情绪!这实在是难度很大!但一个能超越这个限制的心法是,把自己的心性提高和对情绪的掌控力的提升当作一件事情,而且和看待外在挑战一样,也看成是一种挑战。

凡是问题和纠结,都可以通过内在世界的窗口重新赋予色彩,转化为可以提升自己的可贵机会,于是产生了一种兴奋感快乐感,这和游戏里遇到boss可以打怪升级于是很兴奋很快乐是完全相同的心理体验!

在这种新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甚至游戏式思维)下,自己遇到引发负面情绪的事件的时候,负面情绪肯定是第一个产生的,紧接着,就是一种兴奋感和快乐感,因为相当于遇到强敌,又可以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了。

这种兴奋感快乐感,会把那负面情绪替换绝大部分,只保留“残影”作为“练武”的对象(这里的练武比喻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提升自己,增强抵抗负面情绪的能力),这些负面情绪的残影,根本就不会对自己产生多大影响,所以自己自然就在游戏的氛围中完成了心性的提高了。

说了这么多,本文其实想回答从非大牛成长为大牛一定要经过"不快乐的大牛"这个阶段吗?

如果以大牛程度和快乐程度为两个轴,可分四个象限:快乐的大牛,不快乐的大牛,快乐的非大牛,不快乐的非大牛(包括想成为大牛而没成为的)。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从快乐的非大牛成长为快乐的大牛没有捷径,或多或少都要经历不快乐的大牛的阶段,即对自己要求严格鞭策自己一般会让快乐程度减少,只有经历了许多困境挫折,一番彻悟后才能进入既快乐又对自己高要求的状态。

不过今天看最新的龙珠超时感悟到,其实还是有捷径的!这个心理/认知捷径就是只跟自己比,不"当真"跟其他人比。如果能纯粹做到只是单纯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那就是纯粹的心流和快乐,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

悟空就是成长型思维的完美典型,他最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变的比之前更厉害,连打败坏蛋,拯救世界,宇宙和平这些事情的重要性都是排在后面,是顺带完成的(不过也要完成)。所以悟空很纯粹,他的快乐很简单,非常容易实现,客观上这又让他战斗力无人能敌,是典型的快乐的大牛。

所谓"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相反,贝吉塔则是"僵固型思维"的典型,不断强调自己的天赋,花了很久才接受悟空比自己厉害的事实,给自己定很高很高的目标,不达到目标就不快乐,虽然最后也能成为大牛,但终究是不快乐的大牛,战斗力也始终比悟空差一截。

更多阅读

[寓言]看见

时间穷人vs时间富人。

非暴力沟通 读书笔记及实践体会

刀马2016-11-09 07:40:36

很有帮助!感谢!

锦李星球2016-11-18 22:05:30

按作者所理解快乐是唯心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