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基因无处不在
以下文章来源于滴滴读书READ ,作者赵和玉
[
滴滴读书READ .用碎片时间,获精简信息,引阅读欲望,享书中世界。希望大家可以把好书分享出来,让好书传递下去。READ - Relax. Entertainment. Accumulation. Depth.
](#)
分享书目:《自由的基因》[英] 丹尼尔·汉南
**导读:**在看下面的读书笔记之前,小编先为你普及一下盎格鲁圈这个概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其他英语国家的人,他们说英语并认同小政府,共同构成了一个“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体,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信奉自由市场。这样的文明体被称作“盎格鲁圈”。
1941年8月10日,在加拿大纽芬兰岛上,当罗斯福总统紧紧握住丘吉尔首相的手时,这便注定是英美两大强国的一次历史性会晤。
丘吉尔对加拿大热情洋溢的评价,更像是他对英美两个国的称赞,“它是统一的盎格鲁圈的活的化身”,“大家使用同一种语言,齐唱同一首颂歌,拥有几乎同样的观念”。
图1.罗斯福(前排左一)和丘吉尔(前排左二)在纽芬兰岛普雷森沙湾的甲板上
建国者们为美利坚和众国定下的中立原则,似乎并未被在后来的法案及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中遵守。英美两国在诸多军事行动上的默契,曾让幼时的笔者颇为奇怪。而现在看来,这些看似利益上的结合,其根源更多是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如同一个自由民主国家对另一个自由民主国家的同情。
丘吉尔,这位美国人的儿子(其母亲是美国人),或许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
这里,笔者想要声明的是:本文所谈观点来自丹尼尔·汉南著,徐爽译的《自由的基因我们现代世界的由来》一书第一章,并不涉及笔者本人左派或右派的政治立场,更不是鼓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或这种盎格鲁撒克逊式捆绑的优越性。
如果您要拍砖或想深入了解书中观点,请自行购买或借阅正版图书。
读者感受:如同丘吉尔的振奋之词,盎格鲁圈文化的认同感,来源于同一种语言,同一首圣歌,同样的观念。
同一种语言
语言较之于其他特征,更易被识别和认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条件特征相当的陌生人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更倾向于信任和我们讲同样方言的人,且语言上的熟悉往往也为建立纽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历史上的殖民往往都伴随着语言上的殖民,其原因更多是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换言之它携带着某种世界观的遗传物质。
懂一点翻译知识的朋友应该知道,即便一字不差的翻译也难免使得句子的含义有所改变,尤其不同的语言文字其词条的来源、词汇的覆盖度、用法习俗上的差异,为翻译本身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汉南在书中还提到,英语是民族的产物,其稳定性和实用性与它的发展和变迁的进程息息相关。
他还认为,英语的灵活多变、能屈能伸、包容并兼是它优于法语和西班牙语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点,虽然笔者并不认同英文在简便性结构等方面和汉语比有丝毫优势。但就笔者所在的自然科学领域来看,英语早已成为学界通用和被广泛认可的语言。只有中国人参加的学术会议上,很多讲者也依旧会选择用英文作大会报告。可见英语在科学研究中的渗透之深(虽然也与讲者的个人留洋背景有关)。
不得不承认的是,英语被普及的同时,盎格鲁圈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如美利坚文化中的自由主义、英国的绅士文化,也在无形之中被植入了我们的大脑。
同一首圣歌
1863年11月19日,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在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国家公墓的演讲结尾呼吁,“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祉下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这段文字自发表后不断被引用,但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它出自于最早的英文版《圣经》的前言:“这部大书正是为了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讲清楚这层渊源,恐怕我们就不难理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是一个兼具政治、宗教和教育内涵的概念。汉南认为,宗教自由和世俗自由的结合,最终成为盎格鲁圈的核心信条,也成为盎格鲁圈民族身份认定的关键标志。
以《圣经》为基础的新教很难说是得益于欧陆教义的多,还是本土罗拉德派的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新教成为识别盎格鲁圈民族身份的关键。
大不列颠王国中,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也正是被新教粘合在一起的。同时,爱尔兰大部分地区保留天主教信仰的事实,也恰好解释了大英联合王国板块形成的原因。
笔者对于宗派主义的论调和汉南一样是存有警觉的,而且也不想被扯上政治不正确之类的标签,所以这里就不多讲。
但就像《人类简史》中赫拉利认为智人的从无到有归结于意识即(政府、宗教、法律等)的存在那样。
汉南认为,了解宗教在盎格鲁圈文化中的作用,对于我们分析和解释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当下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些冲突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大多数针对穆斯林的敌意,和当年的反天主教情结有着类似的根源,而盎格鲁圈的穆斯林或许也将经历类似的过程。
写到这,笔者想到了高举“反穆斯林入境”的川普,可能更像是西方世界对穆斯林态度的缩影吧。这里篇幅限制,关于总统大选、关于川普的很多政治立场,下次笔者兴许会单写一篇展开去说了。
同样的观念
谈及同样的观念,就不得不从1775年4月19日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的第一枪说起了。
汉南认为,现在回头去看当年的革命战争,更像是盎格鲁圈的一场内战,并且与其说是美国反对英国,不如说是辉格党反对托利党。
当丘吉尔在对着舰上的勇士说“同样的观念时”,他一定敏锐的意识到,英国在反对纳粹的战争中所捍卫的原则,与美国开国以来坚守的信条,如出一辙。
他在《英语民族史》一书中写到,《独立宣言》很大程度上是辉格党人反对后期斯图亚特王朝和1688年革命的重新声明。
事实上,英美两国的宪法文件的确有很多的形似之处,而这种意识形态习惯权利的传承,无疑是盎格鲁圈文化中重要的共同体。
汉南提到,如果在18世纪后半期谈论“爱国”一词,它在美英两国的含义是丝毫无差的。爱国者们为捍卫自古承之的自由而战,反对任何想要侵夺这一自由的人。
读到这,笔者也是好想拍砖,你们考虑过印第安原著人的感受么?如果自由是建立在侵犯他人生命财产利益之上的话,自由的边界又在哪里呢?
后记:聊到这,想必读者们对于近来的很多热点问题,如英国脱欧、美国大选、欧洲难民危机等等,有了更多的思考吧。同时,诸如“英国脱欧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中国的移民较之英加澳等更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自由这一观念的输出准确说是来源于西方世界还是英国”等问题的答案,想必也不言而喻了。
感谢象物授权推送优秀读后感。
非常欢迎有兴趣分享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段故事的朋友,
投稿至readingisgoodgood@gmail.com
投稿Word格式可以遵照如下1. 推荐书目,作者。2. 推荐理由。3. 最喜欢的一句话。4. 最有印象的一点。 5. 读者感受(可展开上述问题,不必冗长)6. 推荐一首歌曲
如果你对同一本书也有兴趣或者有不同的想法,想联系本文作者,也可把你的微信号和想认识作者的名字发至邮箱或者直接微信回复我们。
山静竹生韵2016-11-06 18:26:58
英语优于法语?呵呵,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而已,18世纪还以讲法语为荣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