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的传染病爆发学习怎么应对下一个SARS-读Pandemic
传染病对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历史,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传染病的可怕。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熟悉感会让我们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有一种自负,以为自己所知甚多。此时,读一本相关的书,这种看似效率不高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的了解这个话题的前因后果。
关于超级细菌,最近有一本书《消失的微生物》中曾有提及,参考找回生物界的暗物质-微生物,而Pandemic的作者Sonia Shah的两个孩子曾感染了超级细菌MSRA,没有抗生素能够杀死这些超级细菌,在这本书的前言,有大段的饱含情感的个人经历描述,正是这段经历,使得作为一个母亲,也是一个流行病学家的作者,打算写这样一本书。
图片来源:凤凰新闻。可以看出抗生素耐药造成的死亡,尽管目前还不算多,但在2050年,根据WHO的专家估算,预期会超过癌症。
在讲述这个话题的时候,作者选择了将历史和现实融合的笔法。从历史上的霍乱是如何传播的讲起,讲述这种传染病是如何集齐了促成其大爆发的“perfect storm” 的多种条件的。任何一种传染病,如果病菌长期寄居在人体,那么人类的免疫系统一定会对其有所防范。而那些来自与动物的新病菌,则更有可能造成免疫系统措手不及,从而造成更大的威胁。而人群的移动,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则会使得疾病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大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尤其是像贫民窟那样不注意卫生的聚居,则会导致病菌的指数化传播提供宿主。
这些客观因素,是造成了霍乱在全球肆掠的客观基础。而应对霍乱时的决策失误(这本书中详细的描述了腐败的官僚,错误的医学观念以及大众恐慌下的过度反应是如何用选择性的扭曲事实来将天灾变成人祸的),在论述历史的同时,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传染病,包括SARS,H5N1,埃博拉,西尼罗河热等病毒是如何借用了同样的机制来传播自身的,通过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作者提醒读者,我们正在创造下一个类似霍乱或者黑死病那样的超级病毒所需要的条件。然而作者也指出人类早就具有控制传染病所需的知识。我们有不恐惧传染病的资本,但有资本不等于有能力,需要制度,更需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来将我们了解到的知识变成在面对下一场传染病时的从容不迫。
传染病学中最基础的SIR模型这本书有所涉及;而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传染病有了更广的传播范围和机会,作者更是花了一章去写。在第九章中,作者将视角从人类的历史放到了亿万年的进化尺度,讲述了与传染病的斗争是如何在我们的基因上留下印记的,我们DNA序列中的三分之一来自于病菌,基因中编码免疫系统的HLA区域有着异乎寻常的多样性,这也是为了通过多样性来应对病毒的打击,就像在投资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进化给了我们多样化的免疫系统,以免我们被一种传染病一网打尽。甚至有性生殖和哺乳动物的恒定体温乃至死亡本身,这种对传播自己的基因看似性价比不高的设定,都是由于病毒所驱动的不得已之策。
Red Queen Hypothesis形象的描述了这些由传染病造成的进化压力。在《爱丽丝镜中游记》,red queen的名言是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呆在原地不动。借用这个隐喻到生物进化中,因为寄生虫(病毒,细菌,真菌)在不停地变异,所以寄主也要不停地应变,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军务竞赛,大家都在一起进化,如果你的速度慢了就有可能会被淘汰,这就是协同进化。
细菌是最顽强的生物,人类只是其漫长历史中的一个宿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无法将一些细菌病毒都杀死,未来还会有类似SARA这样的流行病,那时的社交媒体上依然会有着不靠谱的谣言,会有人去抢偏方,去歧视那些患病地区的人,这是不变的人性,无它。然而这不应该是我们面对传染病时应有的态度。一个不忧不惧的人是因为明白自己有积淀有缓冲才不告诉自己不必害怕,而不是本来就不怕的。读这本逻辑清晰,细节详实的书本身就有趣,其他的收获只是附带的。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本书的原文和有声版(英文)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