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如何高效的学习
今天接着来说这本书,上篇见 高效工作的秘密
上次说了这本书的前四章,而这次的重点是这本书的第8章-关于如何高效学习
既然要高效,首先需要的是避免去做重复的工作,这意味着要在学习的每一步把基础打结实。而这就牵涉到本文的题目-磨刀不误砍柴工,即通过有意的制造不那么流畅的信息流动来学习。
首先先看14年普林斯顿的Pam Mueller发表了一项研究,比较了UCLA和普林斯顿学生不同的上课记笔记的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者排除了用传统方法记笔记的学生在课下用功更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发现,使用传统的纸和笔做笔记的学生比用笔记本的学生得A的比例多一倍。
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了。一种解释是用电脑记笔记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干扰,比如弹出的电邮和SMS,但考虑到14年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个因素也不能解释全部效应。在论文中,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用纸和笔记笔记不如电脑打字快,用电脑记笔记的学生记下的笔记数量会是用笔来记录学生的两倍,然而用笔来记录的学生的笔记是有背景信息的。也就是说,正因为用手写字不如在电脑上打字那么快捷,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那些需要做笔记,而正是这些思考使得学生取得了好成绩。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用纸来做笔记的学生的笔记会有更多的问句。他们会记录下学到的概念和知识可以用来回答那些问题。他们的笔记也会包含更多的图,这可能是因为在纸上画图比用电脑画图要方便。这是这些特征使得研究者总结道他们的笔记起到将知识连接起来的作用。
描述这个实验,是为了引出《Smarter Faster Better》这本书提出的高效学习之策,主动的构建一个不那么流畅的信息接收通路。流畅的信息接收会让学习者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从而不深挖一个概念的内涵。而不那么流畅的信息接收意味着学习者要不时停下来去想想该怎么用自己的话来重述新知,(用电脑记笔记的学生打字速度快,可以完整的写下教授说的话,一字不差。而用笔来做记录的学生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话对教授所讲的去做缩写。正是这个过程使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深)
按照这本书提出的建议,高效学习的秘诀是下面几条
1 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知识讲出来,最好用不同的方式和视角,这里是需要头脑风暴和跨界思维的地方。
2 在介绍每个知识点之前,说清楚这个知识点回答了那些问题,给出的答案是否能将问题完全解决,这里需要清晰的逻辑,避免答非所问
3 强迫自己为所学的知识点找出应用具体的应用场景,应用的场景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两难 (dilemma),也可以是虚构的。每个场景需要包含when where who 和what,和所学的知识将用来说明why 或者how。
书中还给出了一种可以用来高效学习的游戏,这个游戏我们也许在聚会玩过的
比如你新学了一些机器学习的算法,你就可以和你小伙伴玩这个游戏,给出一个算法的集合,你们轮流问对方一系列Yes or No 的问题来猜出到底是哪一个算法,这个游戏能帮你理清不同概念间的关系。如果你想用更少的问题就猜出来,你必须掌握一个概念间真正能将其区分开的是什么。只有找到了每个知识最独特的一点,你才能在需要用到知识时快速建立起索引(避免提取不相关的信息)。只有在多个维度上都将知识进行了划分,才能将所需全部的知识点一网打尽。而这正是体现高效学习的成果的时候。
最后要指出的是,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将学习的过程可以看成产品的迭代,如同书中的表格所画,高效的学习如同精益创业一样,也需要造出一些Proof of Concept 的产品。正如记笔记,最好的笔记应该是在课上记下问题,画出概述图,下课后再将笔记补齐。最初的笔记是原型产品,不追求面面俱到,但要求能形成闭环,即包含问题,也包括分析和解决方案。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