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本文转自 巡洋舰群友 小元君的 个人公众号 元Live

先说个故事,看看你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每天翻看朋友圈,你一定能看到不少类似“巴菲特的成功秘诀”、“成功人士的5个高效工作方法”、“首富XXX的7句财富箴言”等文章。里面总结的“5条原则”或者“3个方法”看上去也颇有几分道理。你感觉如果这些方法曾经让别人成功过,应该或许也能帮到自己。于是,抱着“反正试试又不会怀孕,说不定有用呢。”的心态。你决定尝试像文章里的“成功人士”一样思考和学习。再配合上各种鸡血鸡汤,你感觉你正在向着“每天变好一点点”的方向进发。

/pic/1_q5l9hTYWUiceIW4t2K7w8CspzrOV2Q.jpg
/pic/2_ibGAOGBBqJvPhxCRW5Oz7CBIXD6wjw.jpg
/pic/3_g1akgUW7aImm5PU5W9kt1FBYjxlYHg.png

而现实生活中,你也一定认识这么几个朋友,不是整天出入各种高端会议,就是参加大佬分享,知乎果壳关注无数,哈佛耶鲁公开课一期不落;了解乔布斯的成长轨迹多过了解自己爸妈,对未来大势格局了如指掌,对互联网的未来如数家珍,马云语录倒背如流。他们高举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精神投身自己的事业,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pic/4_bTLJRrqH5QnmoTarO0oJg3ypzPK5yQ.png

/pic/5_PtHQcYZwYRJcuGJ6LvnpBJKDXW3tLA.jpg

然而,在看遍了各种工作方法、处事原则、生活习惯以后,你发现你的生活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这时,你开始产生怀疑。直到有一天,你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活这么累,老子就只想上班无脑搬搬砖,下班回家北京瘫。”于是当晚下班的时候,你买了一堆零食,回家打开电脑坐在床上,吃着薯片看着剧,感觉人生好极了。

过了一年以后,你又遇到当时直奔人生巅峰的几个朋友。你从交谈中得知,习得大佬成功经验的他们也并没有太大起色,只能用“趁年轻的时候多折腾下挺好”之类的托词和假笑来掩饰心中倒不出的苦水。而你也也应该想不起当年看过的5条“成功箴言”究竟是什么了。这时,你不禁会有这么一个疑问:

“为什么明白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一本书说起。

全球最富盛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曾经评选出“影响世界商业最深远的20本书”,其中排名第一位的便是名为《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n Best-Run Companies》(追求卓越:美国最伟大公司的商业课)。

/pic/6_AK71CHK9AicqQJwc6d88TlOf1Xiamw.jpg

本书仅在美国销量就超过超600万册,后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范围内光正版销量就超过1000万册,被誉为“企业管理圣经”。书中的2位作者曾担任麦肯锡的高级顾问、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教授、华尔街日报的特约撰稿人等。简单来说:你要不知道这本书,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了解企业管理。

《追求卓越》书中对美国本土的50000家企业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并最终选取了最伟大的几十家企业进行了深度的调查分析,并最终总结出8条企业管理的“终极原则”,分别是:

1. 看准就干,行动果断

2. 接近顾客

3. 自主创新

4. 以人促产

5. 深入基层

6. 专心搞本行

7. 精兵简政

8. 宽严并济,张驰结合

下图就是作为书中“核心案例”被反复研究的35家企业。书中的绝大部分的案例和方法论绝大部分来自于这35家企业。

/pic/7_AQvFGicDC8a90E1lgD3RjAlDoWBfnA.png

(来数数你能认出几家?)

然而,这些行业中所向匹敌的巨头企业现在怎么样了呢?

/pic/8_4dy54FicLgdgbYJibt8C70mncicXRA.png

35家企业里,5家企业已经破产了(红X)。而红色名字的20家企业的财务表现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剩下的10家企业也只能说表现平平。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这几十家企业并没有经营的很好,那《追求卓越》这本书中的理论是否本身就是错的?而那几千万看过本书,并奉其为“管理学圣经”的人,又是否利用书中的原则来有效管理企业?或者说,他们的企业是否也会像书中的“核心企业”一样,大多经营不佳,甚至破产倒闭?

如果说“企业管理”这个命题比较远,那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任何人都渴望拥有一段美满幸福的感情生活,但是生活中,情侣间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了解如何维护一段和美的感情,你肯定会去看类似“维护感情幸福的5个秘诀”之类的文章。或者你会去和你认识的感情很好的情侣去取经。而可以预见的是,你一般得到的答案应该都是“关注对方的优点而不是缺点”之类的方法。

/pic/9_g8O0TjribAPnkQflnGZ4V8yZQLjNxQ.png

为了搞清楚,什么因素决定了一段感情是否“幸福”,德国社会学家曾经持续10年追踪了25000对情侣的和TA们的感情状态。

/pic/10_TPmlz08b9JZPEAwkZeNQuwbKibw7dQ.png

实验的结果是:幸福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很幸福。在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幸福”的情侣对生活和感情的满意度就远高于哪些最终以离婚告终的“不幸”情侣们。或者说,婚姻幸福的绝大多数人并非因为有“维持婚姻幸福的秘诀”,而是因为TA们本来就是更为乐观积极,容易感到幸福的一群人。而对于那些一开始就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己幸福感较低的人群,即使结了婚之后,也会由于自己的“不幸福”而导致整个婚姻和情感的不幸福。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里中写到的经典台词: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pic/11_aS7SOxa1rLA4S1qyVDpChicdpQ7RuQ.png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海报)

而在明白了这点以后,你会发现诸如“要多关注对方的优点而非缺点”之类的“情感秘诀”,其实只是一些无论放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泛泛之谈,显然对于改善你自己的感情的帮助并不大,但是TA们并没有骗你。这种现象在统计学上,我们称之为“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幸存者偏差”一词这个名称来源于二战时期,英国空军发现在轰炸德国领土时,能成功返航的轰战机大多都是机翼和机身受损最多。于是为了提高轰炸机的生存率,空军决定加厚机翼和机身部分的装甲。然而一个经历过实战的飞行员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加厚机翼机身装甲并不能提高轰炸机的生存率。之所以大多数返航的轰炸机只有机翼机身受损,是因为机头或者引擎中弹的轰炸机已经直接坠毁了。因此我们应该加厚引擎和机头驾驶室的装甲。”

之后空军采纳了他的建议,轰炸机生存返航率得到显著提高。

/pic/12_a8FDJq4ZFZK3Via6kHD3lqUgxTFxoA.png

(红点为返航轰炸机的受损部位统计)

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那些看似铸就成功的企业和幸福的感情的“秘诀”,恰似成功返航的英国轰炸机上的一个个弹孔。绝大部分人会根据弹孔的位置去加强装甲,却很少有人能想到,之所以发动机和驾驶室的中弹率看起来低,是因为这些地方中弹的飞机早已坠毁。同反之,几家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后的大佬鸡汤,会让绝大部分人忽视掉中国每年倒闭的几百万家企业用金钱和汗水写出的教训。

说到这,你应该已经明白,那些“过好这一生的人”往往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幸运儿。因为“事业成功”或者“感情幸福”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特定结果。即使是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或公司,也鲜有能基于过去的成功方法而迎来第二春的。

由于决定“成功”的因素过于复杂,且难以量化衡量,所以我们才将其统称为“运气”。而对绝大部分事情来说,“运气”是排第一位的,而剩下的才是“天赋和努力”。那些做了同样事情,付出同样努力而最终没有脱颖而出的人,或许真的就是因为“运气不好”。

听到这,一定会有人用“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句话来反证努力的重要性。但这句话,或许是历史上最具误导性的鸡血语录之一。

/pic/13_LOxKsicJ3We82lV6sDEoUWPowv7KIA.png

这句话节选自1932年9月的《哈泼月刊》(Harper’s Monthly)的一篇文章,原文为:

“我没有一项发明是碰巧得来的。当看到了一个值得人们投入精力、物力的社会需求有待满足后,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它化为现实。这得最终得归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段话里有2个关键点:“看到值得投入精力、物力的社会需求有待满足”和“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它化为现实。” 前者强调了“发现需求需要灵感”而后者则说明“成功是有概率的,需要多次尝试。”

于是,这句话完整的来看意思应该是:

“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那1%的灵感决定了你努力的方向和结果。而你最终能否获得想要的结果,很大程度还取决于你能否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反复尝试。”

那么又会有人问了,那既然成功完全靠运气,为什么有的人的成功几率就是要远远大于别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用最简单的统计学尝试就能解释。在统计学上提高特定结果出现几率的方法有2种:

  1. 尽可能缩小分母的大小。
  2. 尽可能尝试足够多次数。

第一点可以通过你的经验,知识,能力等来提高(比如经验丰富的人走弯路的可能性会降低),而第二点则更多依靠的是你所能调动的社会资源(有钱有资源的人,可以承担更多次数的失败或调动更大规模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对某些人来说,成功就从一个“偶然的幸运”变成了“必然的结果”。

如果你对这样的说法还存有怀疑,我们再来看一个有名的骗局:

在90年代的英国曾有一个骗子窃取了彩票中心的客户名单。然后向近20万名人发送诈骗邮件,称其设计了一个可以预测足球比赛输赢的“预测模型”,并且可以免费将未来一个月内的5场比赛结果预测提前发给客户。如果客户在试用期结束后对其模型满意,那可以以每年1000磅的服务费继续订阅该服务。

而这个骗子的做法也非常简单,他在第一次比赛中向一半人发送“A队胜”的消息,向另一半发送“A队负”的消息。在第二次比赛中向之前预测对的那一半人中的一半再发送“A队胜”的消息。以此类推,在5次比赛后,收到他连续5场预测全对的人数是:

200000/2/2/2/2/2=6250(人)

而对于这六千多人来说,能连续5次正确的“预测模型”无疑是一个奇迹。这也让他们看到靠买彩票来发财的希望。于是大部分人毫不犹豫的花1000磅订阅了接下来一年的预测服务。而骗子则轻而易举的骗到了600多万磅(折合人民币超过6000万元)。

/pic/14_K9FOBPpTj3A6QSjBtIzuLgUXnB0hJw.png
(很多英超球员自己也赌球)

这个骗局之后在全世界各地出现了各种版本,但都屡试不爽。但本质上,都是通过大样本量的筛选,将小概率的“偶然”变为了“必然”,然后再以此获得受害者信任,骗取钱财。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已经找到了一件未来有潜力的事业,其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变成了Ta究竟能在同一事业上尝试多少次。

但遗憾的是,无论是缩小分母,还是增加尝试次数,两种方法都和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关。也就是说,对于天然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来说,他就算能力或其他方面有很多欠缺,但是成功的概率仍然远远大于普通人。就好比能买10000张彩票的人的中奖概率,显然要比只能买10张的人要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成功是具有必然性的。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出现“成功者越成功,平庸者越平庸。”的马太效应。

至此,你可能会大骂:“那既然都TM是运气,我还努力个毛。”。但别忘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赌注。上帝负责制定规则和发牌,时间和社会资源就是你的筹码。那些盲目跟注或All in的人,无论有多少筹码,最终都会输光。而那些明白游戏规则,收放自如的人,则有机会从一场又一场胜负中不断冲击更高的奖池。如果你想赢,就请上桌,但是记得:你不太可能创造一个100%赢的局面,但是你只要能比对手的赢面大,你就应该为自己下注。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pic/15_qs2ZTNCSXINp0wrlkGiaUF4vHqZG3g.jpg

更多阅读

用算法背后的道理指导自己生活中的决策

自相矛盾中的智慧

病中杂记

LaiTY2016-12-06 08:07:13

醍醐灌顶/强/强/强/强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尝试!

Monicat2016-12-06 12:52:36

如果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无法自己想通 还需要看文章才醍醐灌顶的话

知秋一叶Maxime2016-12-06 08:31:07

所以某人写了《大败局》.

Lia Zheng 钰锦2016-12-06 09:40:37

怎么就能这么有才

驱逐舰 李荣伟2016-12-06 21:43:55

所以说我们从失败中学到更多,就像那些飞不回来的飞机,更能指出问题所在/奋斗

小渔弟兄2017-01-03 09:20:34

战场上活下来的,并不是最能打的人。

倪利烽2016-12-07 12:18:24

最后的美女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