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一则呼吁-Keepyourmindwideopen
先解释下为什么要用柴静的看见这本书作为文章的题图,是因为她的一段演讲切合本文的主题,她曾说过:“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闻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当我们在谈论雾霾时,我们忘记了重金属在污染着我们的土地,使我们吃到的食物重金属超标;当我们抱怨加班辛苦,我们却忽略了太多人根本就没有双休日的概念;当我们谈论着人工智能将取代那些工作岗位,我们却忘记了很多人的工作完全不需要动脑。对于很多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春节回家是少有的了解更广大人群的生活现实的机会。在北上广深生活久了,会认为有些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体验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回到家乡,我们能了解的其实很多。前几天刷屏的《春节自救指南》唱出了很多北漂,深漂,海漂的心声,却没有给出科学的指南。这篇文章不指望能刷屏,因为我这里给出的指南是一条少有人走的窄门。一言以概之,我们要把家乡当作自己的主场,而不是短暂的过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家乡有的不止是衰败与落后的气息,老人们的话,也许在你看来缺少见识,但却不会缺少智慧。隐性知识是哈耶克提出的一个概念,说的是那些无法见诸于文字和正式记录的知识,每个人因为其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都具有只属于Ta的隐性知识。如果我们觉得他们所说的毫无可取之处,那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就像因为我们无法飞翔,所以我们无法了解鸟儿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但智慧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律,如果我们能不带偏见的去听,然后从中抽丝剥茧的找出些能与无序对抗的东西,跨界的代入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就能够把闲话家常变成认知升级。
无论是走亲还是访友,我们都不应该把这当成是一种差事去应付,而要带着一种孩子式天真去探索。不要春节只剩下了胡吃海喝,赌钱搓麻,这样的节日,会让我们觉得厌恶。熊培云有一句很得我的心,“你可能无法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你至少可以决定你几点起床。”。春节不应该成为放纵自己的理由,如果你是一个坚持锻炼的人,春节也要锻炼;如果你平常要求自己早起,春节也不应该作息颠倒。
当我们在说着再回不去的故乡时,可曾想过你站得的地方就是家乡,先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做起,带着开放的心态和亲友交谈,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自己又有哪些相似的习惯需要改掉。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既然打算要从故乡带走一些智慧,也就必须做好准备也留下些什么,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给故乡的家中留下一点点美好的东西,哪怕是在短短的一周内。
见到老同学,能否准备一则MV,记录下自己对旧日好时光的想说的话,并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当下是如何被那些过去所塑造的。回家给亲友带的礼物,也可以加上一本你精心选择的书,你既然有幸生活在知识的前沿,有必要将其普及给更多的人。给同辈的兄弟姐妹的可以是采铜的精进,这本书应该不用多介绍的;给父母可以带这本走路健身法,告诉他们怎么走路才更健康;给晚辈的应该是《正面管教》,希望他们能带给他们一个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童年。对于抽烟的亲戚,可以送它本《这书能让你戒烟》(参考 世界无烟日-推荐图书 “这书能让你戒烟”)。对于那些体重超标的,则可以送他们一本《轻断食:正在横扫全球的瘦身革命》。
能做的不止是给予一本书那么简单,有些小事,正因为其琐碎,我们反而没有想到。父母的手机和电脑,我们能否给他们装上防蓝光的护眼软件,能否帮他们装好杀毒软件,父母喜欢听的评书相声,我们可以帮他们在他们听都没听过的“喜马拉雅”上找到足够他们听一年的节目,帮他们下载好,让他们持续的感受到我们带来的关心。
和同学朋友见面,我们能否将其变成一场读书分享会,即和老朋友相聚,又能认识些新朋友。不要去讲什么《未来简史》这样刷新三观的书,容易变成扯谈。你可以讲讲怎么做PPT,怎么用Excel,或者讲讲番茄工作法。如果一定要讲一本书,可以讲讲《罗伯特议事法则》或者《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实用的书。输出的过程是最考验自己存货的时候。
见到了晚辈的小孩子,我们能否给他们准备一些美好的故事,得到我最喜欢的专栏,叫《郝广才 今天》,每天给孩子们讲一个历史上今天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好的故事,会让孩子听完了感慨,会铸就一段共同的记忆。你可以在回家的路上搜一搜你的朋友圈和订阅的公众号,找找其中有什么故事可以讲给故乡的孩子,而你又该怎么才能把故事讲的绘声绘色。
我们还可以组织些小活动,比如每人带一个菜的聚会。这样不只是为了避免抢单,而是为了告诉参与者什么叫做平等,每个人带自己喜欢的菜,也不干预别人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自由与宽容。大的理念应当能落到实处小处。不要抱怨,要行动,回到你的曾经就读的小学,中学,将自己家里自己已不用的书捐给学校的图书馆,将自己的旧衣服洗干净打包捐给慈善组织,拍一部反映故乡现状的简易纪录片,组织一场篮球赛,针对一个你关心的问题,做一次问卷调查,这个列表可以很长,上限取决于你的想象力。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将你在春节尝试的事情在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从家人那学到了什么,你看到了家乡存在的那些问题,觉得有什么是值得自己警惕的。你的经历,你的感想,你的行动过程,哪怕是你的尴尬,你的失败都可以发到我们的邮箱 guoruidong517@126.com。形式不限,图片,视频,文字,思维导图,都ok。每个人的声音都值得被尊重,都值得被记录。
古人云 既来之,则安之。我知道有人会不喜欢这个呼吁,但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我已不再与世界争辩。有的事还是要把它当真,不然就真没意思了。好不容易过个春节,我只希望在离去的时候,能够看到你的笑脸。
扩展阅读
天星2017-01-22 00:14:11
我只能说,不要以己度人,否则你可能被视为“脑子有病进水了”。 文中所提及的书和方式,得有等同的人才行,否则还是别回家了。 站在亲人同学等角度多想想,过年了,开心就好。
大蒋蒋2017-01-22 07:44:37
写的很好,小时候甚是讥讽每次各种亲戚的短见。今年30岁了,也没看出自己比小时候讥讽的人高明多少,所以,我已和解。
MJ-122017-01-22 09:07:47
想的真他妈美
k-plus2017-01-22 21:58:41
前半段很有道理,客观的认识现状。 后半段像是生搬硬凑。因为他肯定有自己的生活智慧,所以我能跟他进行有效的温馨互动因果跨越太大了。不是刻意的难听,感觉这篇文章的漏洞不需要什么特别分析,而是很清晰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埋进合同的林姑凉2017-01-22 13:32:36
带一本书送亲朋好友?可能会立刻断绝关系吧
Mr.Cigar2017-01-22 08:50:08
有种做图书营销的感觉,15年做的就是新华书店的服务号,特别是轻断食这书用过好几次,原谅我看着确实很反感。公号就如当初的预测,只不过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空间和微博,现在更应该倾向小程序一些,这个大概更像水一样,我们由此组成但不可能随时都携带额外的水源!
作者
没有营销,只是想给点实用的建议
静思2017-01-22 07:36:06
回家后和父母交流相处一段时间,发现人本身就是一座宝藏,只是需要你弯下腰去探索。这里分享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一段话:“我觉得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人们至少努力去沟通、去接触、去关注他人,去和他们试图与之沟通的人进行眼神交流,哪怕这个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如果这个人不明白,你必须更加努力地尝试,并且要机智灵活、富于创造性的尝试,并以各种不同方式让对方理解你传达的信息。”
(っωc )元宝头很大2017-01-23 14:26:08
那该怎么理解呢,借鉴吗?这篇文章虽然语句有改动,但是布局几乎如出一辙。比如这句“熊培云有一句很得我的心,“你可能无法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你至少可以决定你几点起床。”跟三节课的文章一模一样,难道主观情感也巧合了?
作者
承认看过你说的那篇,是应该列出借鉴的文的
(っωc )元宝头很大2017-01-23 13:31:10
恕我直言,这篇文章从发想到语句,跟三节课21日10点推送的《关于春节的一则通告与呼吁》如出一辙,敢问是否同一位作者所写?还是抄袭?
作者
我写之前看过你说的那篇,但写作时一气呵成,没有看任何参考文献,之后才加上柴静的话在开头的。
Aosz2017-01-22 03:38:28
文章的简介是不是用错了/偷笑
木三金2017-01-22 18:24:20
思路很开阔很中肯,但是具体操作因人而异,关键看面对的是谁。有的就只适合塞红包,有的适合长谈,搞错对象适得其反
夢見る人2017-01-22 14:55:06
春节选择了在北京打工!真的有时候不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磕头走亲戚,程式化的过年方式让我很反感!可是老人们几十年一直都这么做,或许这就是文化吧
张正国2017-01-22 09:24:12
我就是一年上班350天,每天加班,过年回不去的人。所谓的有的精英不知道,这样的人有很多,以亿计
作者
是啊,人人都有自己的辛苦
陈 宇2017-01-22 15:12:23
东哥提到的“平等”观念很棒
陈 宇2017-01-22 15:11:27
春节无论去哪里,不管混得如何,都别把自己当精英看,更别把他人当蠢蛋。
徐丹2017-01-22 09:36:12
给的建议很踏实,很多好角度
也弥2017-01-22 00:45:46
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