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认清趋势,不如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评未来简史

世上有那么多的必读书,似乎每本都有自己的推荐词,这些推荐的理由可以分为下面这几类,按照高下来说。第一流的书能帮助你认清楚自己,第二流的书能帮助你改变世界,第三流的书能帮你认清未来的趋势。然而书有不同的读法,若是会读,第三流的书也能读出第一流的收获。

《未来简史》本是一本第三流好书中的上上品,其中对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将少数人变成神灵的未来图景,描述的即栩栩如生,又合情合理。然而读懂未来,却不如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更能帮助你活的无忧无惧。

听一个朋友在群里说她认识那种一年工作赚钱,之后第二年出去玩的人,大家都十分羡慕。然而,若是给了你大把空闲的时间,你会怎么利用,才能保证自己在赋闲或者旅游一年后还能快速的找到工作,开始下一次的循环了。很多人有了空闲,就只是吃喝玩乐,到头来增加的只有体重,减少的多是见识。缺少自控力和责任心,空闲的时间只会是一种类似与自然资源赋予某些欠发达国家的资源的诅咒。所以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样工作一段,休息一段的生活的,你首先要认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读过未来简史后,我觉得作者描述的未来黑科技之中,缺少的是关于大脑的研究。这说明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脑中的喜怒哀乐依然是一个黑箱子。超级富豪可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实现长生不老,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时刻体验AI觉得会让他们高兴的内容,然而,他们的幸福感会和我们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体会到的幸福感是一样的。未来的超人无法让自己持续幸福,这也许是在贫富差距越发拉大的未来最能体现公平的相同起跑线。

我们假设我们相信未来简史中关于未来趋势的描写,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了。查理芒格说过,要想得到一个东西,你必需要让自己配得上这个东西。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知道了未来的趋势,哪怕认识到这个趋势不一定是都对的,那么要做的就是要让自己配得上这个未来。这也就是将第三流的书读出第一流的收获,从认清未来转变变成认清自己该怎么做。

未来简史中说的有一点现在已经有些苗头了,那就是计算机比人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个性化推荐系统,无论是商品的还是信息的,都在改进着其预测我们喜好的准确性。然而只有你的朋友或者家人才会有能力预测你不需要什么。关于未来机器人或者AI是否会统治人类,我觉得AI会统却不会治,统是男性的部分,做决策,拿主意,这是机器擅长的。而治则是女性的部分,提供资源,准备适宜的环境,避免危险。当前的AI,无法像最优秀的人那样,做到雌雄同体。而我们若想要在未来配的上层出不穷的黑科技,那就要让自己不止靠一种手艺来吃饭,而要靠自己的品格和眼界来成为科技所依赖的操作系统。

这么说不够具体,所谓眼界,就是审美的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虽说现在AI作曲的水平已经能够以假乱真,但AI无法教会人们怎样去听交响乐和歌剧。而我说的审美能力,是让自己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并自然而然呈现出美的能力,能帮助身边的人发现美的人,任何时候都会是受欢迎的人。而讲故事的能力,则是通过感情的触发去让别人体验到他们不曾了解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着好奇心,能满足别人的好奇心,就能获得未来最稀缺的注意力资源。

而品格,则是帮助他人认清自己的能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未来AI会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一个我们现在看来的道德完人,比如你不想健身,那么AI会给你设置个性化的激励方案,通过Nudge让你做AI觉得对你好的事,未来道德的底线将会进一步提高。就像百年前我们觉得男女平等是一个道德高地,而现在却成为了常识。未来需要的是能够告诉别人为什么要这么做的人,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会越发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零件,而帮助他人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兴趣所在,则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了?我们要磨练自己和他人讲道理的能力。讲道理有时不一定是用言语,更多的是行动。如果你不想让自己未来被淘汰,你要关注的不应该是如何让自己认知升级,如何终身学习。所谓此心具足,不假外求。每个人应该都有属于自己的优良品格吧,你如果能将自己的优点传递给身边的人,那么在这过程中,你就能自然的实现认知升级。通过坚守自己已有的美德,不管这美德是谦逊,节制,决心,勤勉还是公正,你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身边的人。而这个过程就能体现你的价值,从而让你配的上黑科技满天飞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连手机都不怎么用的人,看起来没有时刻去升级的自己的心智模式,却依然不会让人觉得落后于时代的原因。

总结一下,未来简史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但阅读这本书,却不是对未来恐慌的一键格式化。读过这本书,要想想如何从现在起改变自己,让自己在未来能过得不忧不惧。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些自己的思考,甚至不应该作为你思考这个问题的参考,若你觉得上面说的未来需要会讲故事会审美又能坚守美德的人一点值得争议的地方都没有,那不是在交智商税,而是在为你思考的懒惰交税。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回答,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孤独的旅途。

ps 本文写在《未来简史》中文版即将上市的时候,可以预见,未来会有很多人写阅读这本书的感想,为了帮助读者将三流的书读出一流的收获,所以即使本文写的不是很成熟,但因为其注定会思路不同,故先登出来,希望能引导读者思考,思考如何以简御繁,从而不会让未来注定会出现的名词和理论成为生活的信心来源。

pss 下面贴一则和本文内容有关的旧文-原题目为读者之难

读书,就要该“不哭不笑,也不痛骂,只是理解”,超越情绪,拉开距离,以清明的眼光,以全面的关照,理解要阅读的对象。

俗话说,文如其人,好的作品,也需要高水平的读者,才能成为经典。读者阅读时的习惯,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领悟。有了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广泛的阅读不留于泛泛而读,才能使你阅读能及时作用与生活。

在说阅读之道前,要先说读者之难,也就是读者的“七宗罪”其一在直觉作祟,阅读的时候以自己的直觉为评判标准,对于不符合自己直觉的都视若无睹;其二在时代价值观,以当代的思想,本国的文化传统去评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其三是好恶褒贬细节,避重就轻,看到自己喜欢的就睁大眼睛细细揣摩,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就眯起眼睛,当作作者写这段时打瞌睡了;第四忽略细节,不能对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字斟句酌,只看那些显而易见的,有意思的,而忽略那些角落里阴影下的同样重要的观点;第五在于过度演绎,脑洞大开脑补出许多作者中本没有想要的表达观点,如同中学的语文阅读,叫作者来答作者都会惊叹我竟然想的这么神;第六在于质疑动机,不从文章的字句去分析评价文章,而是带着对这个作者的成见,说这样的写作是别有用心;第七是不求甚解,不细察文章中是否有逻辑漏洞,跳跃式的推理,概念偷换,直接囫囵吞枣,要么点赞要么拉黑。

对这七条一以概之,即读书要避免极端,这些都是为了这一目的的手段。当然,每一个极端都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要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方面,不倾斜,不独断,而且能从他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全体。这正是阅读的终极价值。

但我们认识到了前述的种种挑战,我们就走在了成为一个理想读者的第一步上。但若要求读者能立刻破除这七宗罪,立地成佛,却是痴人说梦。你要意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你这般的条件(每个读者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过去条件是多少人缺少的)。在没有经过完善的训练,养成好的习惯前,任何人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在他的最佳状态很久,即使他一时在阅读中犯了以上说的错误,我们也应当宽容。

关于阅读,除了这七宗罪,在任何类型阅读中都适用外,还有几个值得讨论的维度。一是阅读是否有直接的目的,你考试前看的书大多是为了考试,你刚考完试看得书多半是为了休闲。有的人提议看书不能有所图,这背后的逻辑是你在不经意的探索中能找到最契合你自身心智的读物,而过度功利的阅读则会把读书变成一件差事。而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不带目的性的,鲁迅是为了救人的目的去读医学,可是在学医时却意外的发现了救人需先救心。读书时你只要不被你最初的目的锁死,符合目的才看,不符合目的的就忽略,(如同上面写的第三条,好恶褒贬)那么阅读就能让你获得自由。

另一个要谈的话题更加具有争议性,有的书是分析型的,每个句子间都是环环相扣的,而有的书则是剑走空灵,东鳞西爪,你找不到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大抵西方人,尤其是德国人的书,走的是第一个路子,而东方人的书,走的是第二个路子。于是问题就出现在这二者的高下了。习惯了逻辑严密的人,往往会因为有些文章缺乏逻辑,就将其打入冷宫。殊不知就算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作者想当然,可是那些论据却也依旧可以任我所用,即使文章有逻辑疏漏,那么文章想要宣扬的做人处事的气节,依旧可以激励读者(这也对应了上面说的时代价值观与局限)。

接下来要谈的是所谓的文章的深浅。阅读不应该有“鄙视链”,所谓深刻的文章,只是其抽象程度较高,需要读者有许多先验知识,才能读懂。你能读哲学专著,科学论文,这不过是因为你之前的训练,我们不应该鄙视一个只看鸡汤的人,只要他在阅读时能不犯之前说的那七宗罪,那么我们要相信在足够的时间与开放的环境下,一个人闻过则喜的人能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我们要培养要提倡的是好的阅读态度,更是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间的宽容与理解。我们不能因为读者读的一本书就否定他,就如我们不能因为一瞬间去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阅读,本就是一件不可强求的事情。你若是不喜欢读书,那么别人逼你读书,社会舆论胁迫你读书,只会透支你未来阅读的兴趣,使你一辈子见着书,(或者某类型的书)就如同见到枕头。阅读是为了寻求更高更远的精神,从而能更加谦和自牧的过完自己的一生。至于这一生的阅读食谱,那每个人都该是多姿多彩的,三教九流,百花齐放,哲学与美食比翼,时政与鸡汤双飞,卡夫卡与成功学共舞,宪政爱国主义与房地产政策一色。

最后,我想借用欧丽鹃先生在Coursera上的一段话,来说说读者的四种境界,这个理想虽难达到,但如司马迁说过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

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

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

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

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扩展阅读

虚幻即现实 -人类简史教会我们的

熊润泽2017-01-16 08:04:18

能否推荐几本第一流的书籍,感谢!

作者

思考,快与慢

Mass2017-01-16 07:56:58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刘一鹤2017-01-16 07:56:07

作者认为有哪些第一类的好书吗

作者

巨人三传 罗素罗兰

孙刚2017-01-16 19:50:21

未来简史刚一出来确实让很多人对树里的内容感到吃惊,不过如果有心于这方面的人会知道KK在94年出版的《失控》一书里就对未来做过一个判断。不过关于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我记得有一个观点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摆脱过去的枷锁,去想象不同的命运。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是想象未来不是让我们恐慌,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努力的去自我修炼。这样才能不被束缚,不管过往还是以后,因为现在只是现在。

西了意2017-01-16 12:02:01

这本未来简史和《why information grows》一起读,应该蛮不错。

简简简简2017-01-16 10:33:01

讲道理有时不一定用言语,更多的是行动。

巴恒星2017-01-16 10:15:55

感觉一流二流三流的划分不是很有道理

孙刚2017-01-16 20:09:03

还有一些书评说看过人类简史之后AI把人类的未来变成了灾难,人已经不是人自己了。我看了之后感觉,天呐!真的难以表述当时的心情。什么是人,人不就是以人为单位的最小独立的个体么?就像未来简史里说的,人的思想不是受自己控制的,意识是各种想法,感觉和欲望的集合。就算决策是各种欲望谈判的结果,那也是发生在人体内部的。有谁把人的各个部分给解剖了之后还把每一部分叫做人的么。所以还是孟子说的好啊“尽信书,不如无书”

songyang2017-01-16 17:47:26

pps太长了。。单独写个文章都够了

作者

本来就是之前的旧文

痴痴呵呵2017-02-24 17:51:05

未来远非我能想象。未来的轨迹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怎可能是“一个逻辑”发展推导出的结果?

廖兆楠2017-01-20 08:36:54

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吧。个人觉得《约翰克里斯朵夫》也很好。

王彦宁2017-01-17 17:50:29

今天学习了一篇英文,老师讲到,人工智能还未追上人类的领域才是我们真正的领域。好像不久的将来,不同语言的人类交流,完全可以借助于技术手段实现。有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位中国人被绑架到越南,当地警察为了请他帮忙,两人的交流就是通过警察的手机,通过里面的软件,互相翻译成对方能听懂的语言。现在的英文,已经完全可以让机器读给我们听。也就是说,可以预见的是,与非同类语言的人交流,可以借助工具,拓展我们交流的范围。飞机就像是给我们装了特殊的脚,让我们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我需要的东西,现在还没有出现,或者说,人工智能还给不了(当前我也没有财力使用人工智能)。现在不是人和机器竞争,实质还是人和人竞争,是使用机器的人和不使用机器的人在竞争,就像阿尔法狗,本质上是利用阿尔法狗的人在和围棋高手下棋。将来也会是这样。那么对于我,人工智能还不能提供给我这样的东西(也可能由于我财力因素),我现在需要学习英语,用英语去认识另一个世界。退一步,即使现在有人工智能能提供了,他能不能代替我思考?未来,能够控制机器人的人和不能使用机器人的人,可能就要分化。我们也可能发觉自己不再重要,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零件,这时人类思考世界的能力就显得有意义了。在以前,也许只要通过懂得更多知识去和别人竞争,而将来,却需要升级自己的认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前很多现成的模式可以作为套路去应用,将来更多的是无法预测的变化,随时随地的变化。

lili2017-01-16 15:30:54

至于一流二流是仁者见仁吧

lili2017-01-16 15:29:05

peter行文如剥豆子般痛快利索。同意观点,喜欢文中作者给出的定义。peter 是谁?

之然2017-01-16 13:14:39

能当面听你聊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