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和做一个自我驱动的知识演绎者。
什么是“知识演绎”?
简单点说,就是把知识“翻译”给你的受众。这个“翻译”是广义的,不只是把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本质上是把知识以受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绍出来。
举个例子,传说爱因斯坦曾向一个老太太介绍相对论。故事是这么讲的:
一个老太太在看完电影《卡门》后在电影院门口正巧遇到爱因斯坦。于是就问:“请问你就是搞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说:“是啊,你有什么问题么?”;老太太说:“能解释一下什么是相对论么?” 爱因斯坦怎么回答?
爱因斯坦说:“当你在家焦急地等待你孙子回家的时候,10分钟是多么的漫长,而你在看电影《卡门》的时候,100分钟是不是感觉多么的短暂!”,这一下子老太太明白了。
爱因斯坦没有用公式、原理,而是老太太轻松能听懂的大白话。这就是一个漂亮的知识演绎。
再举一例,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浩如烟淼,但给一般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艰巨、生涩、令人望而生畏,而威尔·杜兰特用他亲切、活泼的连珠妙语写成了《哲学的故事》,数千年的哲学的发展仿佛被他轻轻一拎,就跃然纸上,变成妙趣横生。
这就是知识演绎者的功劳,他们在知识创造者和知识消费者之间架起了桥梁。
“知识演绎”对应的概念是“知识创造”。而知识创造主要由一线的研究人员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完成,他们在不断推动我们知识的边界。
但知识演绎,更多的是从受众出发,将原来散落在书籍、演讲、文章中的不同内容,按照消费者的需求,以他们易于理解、觉得有趣的方式重新组织归纳并呈现出来。
知识演绎者了解自己的受众,他们会将旧有的不利于学习的知识结构打破,整理出更容易接受和应用的“新知识”。这是把“知识”做成一个“产品”的过程,而知识演绎者,就担纲了“产品经理”的角色。
现在已经有了不少活跃的知识演绎者,例如:
把科学研究成果故事化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倡终生学习并强调不断升级自己观念和方法论的李笑来、用浅白文字向我们输出理工科思维的万维刚、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大众化和实用化的采铜,都在知识演绎的工作。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科学新闻记者出身,李笑来是一直致力于优化其学习方法,万维刚是物理学家出身,采铜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
不难发现,这些知识演绎者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特点:
他们都是“自我驱动”的,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根据自己的切实的需求、体验来选择自己最想演绎的知识是什么。
我想起在大学的一次学术论文课上,教授的话与“自我驱动”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
“你们的论文主题,一定要选那些让你们觉得特别“焦虑”的主题,让你觉得不研究清楚就躁动不安、难以平静的主题。”
其实,每个人生活中都有自己特别想解决的问题、特别想弄明白的体验、特别想吸取教训的经历。这些就是我们驱动自己提出问题、进而开展研究的素材来源。
我们根据这些“自我驱动”的素材,开始研究自己最关注、最“焦虑”的问题,然后形成自己的研究心得,再评估一些这些研究心得对哪些有相似处境的人具有借鉴价值,最后再将这些成果以受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演绎出来。
这就是一个“自我驱动的知识演绎者”的方法论。
另外,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优秀的知识演绎者要非常清楚其中的“中心转换”:
在知识演绎的“入口”(也即选择哪些主题进行知识演绎),一定是“自我中心”的,即:
只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中提炼出自己最关注、最焦虑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充足。
但是在知识演绎的“出口”(也即确定受众是谁、以什么方式向他们介绍知识演绎的成果),一定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即:
这时万万不能“自嗨”,而需充分考虑如何让受众以最轻松、有趣、容易的方式接受这知识演绎,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知识演绎的价值。
扩展阅读
关于春节的一则呼吁-Keep your mind wide open
空心菜2017-02-01 09:03:42
总感觉那个相对论的解释有问题
一坨英俊的五花肉2017-02-01 09:13:49
“你们的论文主题,一定要选那些让你们觉得特别“焦虑”的主题,让你觉得不研究清楚就躁动不安、难以平静的主题。” 如果这样问学生,他们一定关心如何把妹,女性则是吊得金龟婿的论文
Psyarch2017-02-01 12:58:51
老大娘真的不会因为听了爱因斯坦的这个解释就会对“相对论”增加一丝一毫的正确认知。反而会产生误导…
蔡蔡2017-02-01 09:06:46
如何,不是如和。/调皮
作者
是的,这个改名字时改的不好
王宪鹏2017-02-01 16:11:18
朋友转发给我这篇文章,因为我的公众号有“自我”这两个字。焦虑,我是有的,对心理学的研究,我也是有的,但没有很好的输出。我认真反省,觉得自己在身份认知上还不成熟,——我还没办法拿某件事作为自己的使命。或者,更准确地说,当我发现世界碎片化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不知道该怎样继续自己的探索了。罗振宇在跨年演讲提到了后真相,我们如今的时代真的就是这样啊!美国和欧洲伪科学迷信盛行是后真相时代的佐证,北大清华上交大的廖凯源楼是中国后真相的证据。《人类简史》里提到的“虚构叙事”与无神论四骑士道金斯提出的“模因”是一个道理,斯坦诺维奇提出“机器人叛乱”的比拟,在我看来,人类这个“机器人”要反叛基因的控制很难,反叛模因的控制更难。混沌?有很多混沌。知识演绎给谁?
作者
演绎知识的前提是保持民众的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才能摆脱后真相的摆布。请问你的公众号是?
天下大共和2017-02-01 13:28:42
正在看李笑来,万维钢和采铜的书。
TavisD2017-02-02 12:01:36
看到标题有点一愣,愣了几秒钟,心理暗骂:麻蛋,怎么感觉老的这么快,都不认识字了,晚上要少熬夜才行。到看到评论才猛然省起来,是“如何”不是“如和”。真为自己的智商着急了
打酱油的小二2017-02-01 20:07:07
我正在思考论文。提醒了我,但我不知道什么焦虑。
吴冬2017-02-01 12:57:37
标题有错别字,改一下吧,有损你们的形象。
作者
改不了的,昨天晚上睡的太晚了,没有注意到。。
王一书(Sciker)2017-02-01 22:34:10
从 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 到 以知识消费者为中心的知识演绎理念,就像这篇文章,知识的演绎和知识的创造一样,可推动知识边界进行扩张/咖啡
R.2017-02-01 17:27:19
稍大点的字号会舒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