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的教育

作者简介: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巡洋舰群友,浅默书社创始人

回顾智人文明的历史,认知革命是语言进化的生物天赋,科学革命和商业革命让知识和资本主义联姻并以最大效率开拓世界,也使人类的知识总量开始了指数级增长,并且这个趋势和速度在人工智能云时代到来的边缘,愈发冲击现有人类文明和历史。

正如在资本这个概念出现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看法,在时间碎片化终成为最后商品时,对于人类自身和个人发展的视角也会被根本颠覆。在商品社会建立后,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全世界的货币总量在达到某个临界值后,便开始膨胀,货币自身开始增长,使得个人拥有的单体货币随时间而不断贬值,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仍然不具有“投资增值”的观念,那么所拥有的商品价值终将失去,这样的人也一定会被资本主义压榨剩余价值而淘汰。

而有一种很神奇的对抗物质商品贬值的方式便是所谓的认知升级,投资时间和注意力,从而促成个人发展。这其中的得失无法用简单商品逻辑去衡量,因为价值的不透明、差异性过大、以及可能产生价值爆炸等特点,使得不拥有资本的人能够在商品社会中得以逆袭。

信息和简单物质不同的特点就在于,信息本身是一种思维,同时不同信息的组合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而发生价值爆炸,在商品社会中取得战略优势。随着人工智能云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总量的指数级增长会愈发爆炸,现在一天所产生的信息量就是原始时代一万年的总和,正如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资本的总量和交换量远远胜于刚开始的“贝壳交换”。

而个人的时间长度不会像货币一样增长,至少在人均寿命提高10倍前是不可能的,每人每天只有24小时,这是限定死的。也许在信息密度和总量不足的古代人的时间会富余,但随着信息总量和知识总量的不断指数级提升,这个24小时的每天会愈发短暂。

和货币一样,信息的单体价值会无限贬值。在知识和信息总量真正大爆炸之后,时间的可投资性和在信息维度上产生价值爆炸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最终,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幅推进,人类整体文明的迅速提高,简单的科技对我们来说会越来越成为黑箱,生活中的通才全才会越来越少。

虽然个体获取信息的效率在不断提高,但是相较于全人类知识总量的百分比大幅下跌,最终在个体和世界的对抗中,完全丧失信息价值,使单体信息沦为可预估、可操盘、可控制,可被榨取剩余价值的商品。而同时,科学和资本主义的联姻—现代教育制度,反而会成为信息和知识自身的阻碍,最终崩坏。

知识总量不断庞大,细分化日趋完善,那么不同学科之间和文凭之间将出现巨大的差异,不从根本上变革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评估方式,个体总有一天会不堪重负,甚至于无法通过最基本的高等教育门槛,更不谈跨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这就是“时间资本主义”。就像经济全球化之后,跨国公司垄断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供给差;时间资本主义完全到来后,人工智能云也会垄断信息和时间维度上价值爆炸的可能性。

我们常说,这个时代鼓励创新,但实际上,创新是信息和时间的价值爆炸,是在信息缝隙中的个人突袭,科学进步的终极美景应该是消灭隐藏信息的化学反应,也就是彻底消灭了个人在信息层面的创新。

资本主义让个人在强大的资本前脆弱不堪,但彼时我们还可以投资时间,期待自我的信息时间组合实现价值爆炸。但信息总量爆炸后,个人的信息存储是有天花板的,所以当我们的时间和信息完全失守后,个人是否还有对抗世界的武器呢?

我认为有。那就是信息的信息—元信息

也就是关于信息本身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产生信息,而是理解信息,这可能是个人和世界对抗的最后一块阵地。因此,在生物认知革命、科学技术革命、资本主义商业革命之后,下一个时代不会是共产主义革命,而是人的发展革命,也就是教育革命

人类只有彻底进化升级思维方式,才能重新在新的云时代存活并保持个人价值。因为如果个人价值的意义被科技彻底锁死,那么即使科技在发达,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这是比人工智能统治全世界还悲哀的结局。

/pic/1_rN0cHhaHj1XOtpZxnibm6KzM6HqlAQ.jpeg

所以在2017,我们要来谈谈教育。

首先,我们随商品社会的逻辑定义教育。

教育产品分为两类:知识(信息)和思维方式。

第一种教育产品即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最大的思想共同体。

知识型教育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任何科学知识,无论是何等专业或者晦涩,无论是如何冷门或者颠覆,都逃脱不了信息共同体的这个大语境,也就是说这个教育产品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包装、被教授,无论是以什么样的人去教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被教授,产品的同质化是无可避免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英语语言的教学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方法论和教材,但本质上所教授的英语单词是完全同质的。即使新东方的红宝书可以提供最快的背单词的效率,但单词本身从未变化过,那么一本词典和红宝书之间的差距只是有一个时间成本的差距,在产品的竞争力方面,不构成绝对的优势。

知识型教育产品很显然会被模仿并被最大可能的复制,和所有可以社会集约化生产的商品一样被量产。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出,知识型教育产品在市场中,既不可能有迭代升级,产品的利润和核心优势也无法完全区别于竞争对手。

那么知识型教育产品的盈利逻辑,就只剩下了两种:

第一种是管理模式,本质上是靠企业的高效管理和营销推广而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产生利润。可以说这个时代所有巨大的知识型教育企业,都是依靠高效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而不是知识产品获利。比起称赞新东方为伟大的教育企业,我更愿意将其定义为强大的管理型企业。

第二种是垄断模式,本质上就是在供求关系中谋得主动。这个方法在高等教育以及教育产业链的高端屡试不爽,将核心的知识型教育产品垄断并建立话语权,利用信息的不透明度,便可以随意的标价,同时推出更多的自我评价体系,将商品产业链无限延长,将教育产品的生产线不断拉长以获取利润。

因为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和产品是同体的,那么教育产品投资的利润计算也就无法用最简单的投资理论去理解,不过即使存在这样的不透明,我们依然可以看透知识型教育产品的实际利润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垄断的供求关系或吃准教育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而赚取利润和差价,而并不是靠教育产品本身的价值来创造利润。

那么在商品社会中,知识型教育产品并无特殊,只是被包装、被垄断、被神圣化的、不透明的商品而已,以教育使命自诩的知识型教育企业不可能逃脱商品经济盈利的基本逻辑,知识型教育企业的核心是商品,而不是教育,更不存在教育使命。

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育行业必然也肯定会充斥着更多的欺骗、伪装,更巧立名目的垄断、更不透明的门槛和准入机制,而任何试图打破门槛和教育改革型企业都会因为和自身的商品逻辑相悖而自我矛盾。

这便是教育产品在商业社会自反的逻辑。

教育产品的生产线上最次的产品,无疑是成功学。

成功学以一元论的姿态试图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成功”和某种教育产品的成功方法绑定,利用最低级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而贩卖产品,恶劣程度甚于诈骗。

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如果教育产品是知识,那么无论教授方法有多大的区别,教授人员有多大的差距,本身存在一个操作空间的阙值,超过这个操作空间的收费其实就不是在给教育产品本身买单,而是被商业模式所裹挟。

鉴别知识型教育企业的优劣很简单,就是看其是否混淆自己教育产品的概念,如果在自己的教育产品—知识中掺入过多的方法论并夸大其词,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知识型教育企业就是在贩卖虚伪的概念,因为知识不可能因为获取方式的不同而发生任何质变。

我们并不否认在某些知识型教育产品企业中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和教育理想,比如俞敏洪之于新东方。但个人理念和商品逻辑终究不能混为一谈,就像在大西北山区支教英语的乡村老师,他/她也可以怀有和俞敏洪一样的教育理想和人格魅力,但本质上他们的知识型教育产品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个人的不同造就了教育产品的光环,这个光环本身是不可复制的,而且本质上不会影响教育商品,影响的是消费者。

所以在知识型教育产品的买方和卖方的不可复制性去掉后,剖析开商业主义对教育理想和教育产品内在逻辑的杂糅混淆,最终无论是创始人还是神圣的人民教师,都无法改变知识型教育产品的本质。

/pic/2_vlFJFlnM14yprm3jb7ncIqAeNuRrXg.jpeg

所以经过对知识型教育产品深层剖析,不得已承认,**知识型教育产品本身的盈利逻辑和教育理念是自反的,无法在商品社会中实现统一。**简而言之,知识的商品化是一条死路,不存在成功的知识型教育产品,而知识型教育企业的成功绝不是因为教育产品和教育理念的成功。

第二种教育产品,不是知识,不是信息,而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思维方式。知识型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和产品虽然同体,还能因为产品的固化而分析并尝试理解;可思维方式的教育产品不仅是同体,而是形成一个循环相互作用,完全无法用常规的商品经济逻辑去理解此类教育产品。这也是其本身的复杂和多维度,才实现了对商品经济逻辑最大程度的抗性。

真正理解此种教育产品的逻辑,就要真正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从对教育企业、教育产品的追问,引申出了更大的命题—就是人的思维方式的习得。

“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很多文艺青年忧伤的自我排遣之词,我们从这句伪命题的“金句”谈起,来具体论述下思维方式的运作逻辑。

首先,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就是Practical Knowledge

思维方式是一种Practical Knowledge。很多人分不清信息和思维方式的区别,将思维方式等同于信息,才会说出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习惯。”

因为Practical Knowledge不是简单的Knowledge,就像对信息的思维方式,绝不是简单的信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信息是《康熙字典》,一本《康熙字典》四万汉字,你可以拥有信息(记住),或者失去信息(忘掉),你拥有信息,便能写出信息。

但思维方式是《论语》,只有一万字,但是你能默写《论语》,绝不等同于你可以和孔子的思维方式一样去理解世界。

这就是两种信息价值的本质区别,第一种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不知道;第二种你可能看上去有,可能看上去理解,但只有在思维方式运用时才能真正知道你有没有,而这种自我的思维检验能力大部分人根本不具有。

所以才会出现“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因为你根本没有“实践性地懂”这个道理。而这些被人轻视,被普世价值混淆,被淹没在四万汉字中的简单的重复性的最基本的汉字的组合,是关于信息的信息。

对大多数人来说,**思维方式是信息的隐藏维度,根本不被察觉,是你“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的东西。**这也是思维方式在和知识的对抗中屡战屡胜的原因。

回顾历史上的教育型企业,本来就非常稀缺,名头最响的东西方分别是孔子学派和苏格拉底学派,创始人本身都是哲学家。而我认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教育家是王守仁,因为他教育的是最根本的Practical Knowledge,一个初上战场就用兵如神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知行合一的老师。

历史中伟人多,教育家少,这也印证了教育型企业的难以生存,而此类教育的复杂和不透明,更是令人无法剖析这种教育产品的逻辑。

思维方式的教育和信息的获取截然不同,只能被个体见证在自我认知升级中习得。

一个照本宣科跟孩子们宣读“要用于改变自己”的教师,却并不能在生活中知行合一,孩子们虽然无法觉察出哪里不对,但是生命的内在本能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不一致,这就是思维方式“你不知道你自己到底知不知道”的信息维度。

那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是应该被习得的抗性最强大的方式呢?

以某个事实或原点为逻辑起点的一元论思维方式的抗性总是很低的,因为不管你信不信有耶稣,当真实世界出现和你思维方式原点相反事件的时候,你的思维方式都会受到最大的威胁而面临崩溃。

所以一元论的反面,越复杂越好,也就是就是成长型思维方式,自我可以完成认知升级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批判性思维。对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有无数种命名,但无论如何,被孩子觉察、模仿、感知的这种思维方式才是思维方式教育产品的最终形态。他无法被直接以信息方式教授,也无法用文字、电影、画面去硬性传输,只能以被感知的方式而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说“真正的教育是孩子忘掉在学校所学的一切知识后还剩下的东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名牌大学和专业知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远远比不上一个原生家庭,因为孩子习得思维方式的途径基本都是靠在和最亲近的人的相处中习得的。

学校只能教第一种知识,而如果教育者无法教孩子第二种思维方式,那么孩子习得第二种思维方式要么靠家庭的父母,要么随缘靠世界给他的命运,要么只能寄希望于自身的基因。

从这个起点上说,弱小的思维个体面临思维方式的教育差异性,远远大于信息获取门槛的差异性。在所有教育产品都力图消弭信息知识的边际成本的同时(其实这是加大了个体的教育投资成本),如何能将思维方式的教育量产并且变得可复制、从家庭中剥离出来呢?

蓝图是可预见的:

首先,这种教育模式下的老师拥有成长型思维方式和强大的人格以及全面的知识储备,其次,孩子需要最大程度的与老师接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应该和孔子、苏格拉底、王阳明的讲学一样,在复杂环境中体会、见证、模仿老师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学会信息的最高维度,思维方式的教育产品。(其实就是家庭维度的学习。)

所以只剩最后一个问题:

当一个老师拥有了强大的人格,全面的通识知识,理解复杂世界的从容,以及最重要的成长型思维方式;我们不难推断出按照商品社会的逻辑,他可以在现时代的这个市场中轻而易举地赚钱获得成功,那么为什么他会去做思维方式的教育产品呢?

如知识型教育产品的推断,教育产品的利润率虽然无法直接衡量,但是一个极低的水平,利润主要来源于其他方面而不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认知方式的升级在不具备太多信息储量的孩子中既看不出潜在价值,又无法具体评估,这就导致去运作思维方式型教育产品注定是个亏本的生意。

前文已经说过,在资本主义的大企业家精神和科学知识主导的科学家精神的大背景下,追求成功和商品价值的最大化亦是个体的逻辑,而思维方式的习得是获得个体自由,是让人拥有“选择不成功”的真正权力,因此,思维方式的教育产品和整个时代的商品逻辑同样相反。

虽然也许思维方式的教育产品是下一个时代教育革命的火种,能够带来人的新发展,但在如今的时间变量下,一个和时代相悖的不谋财、不求名、不成功的商品逻辑,用有所不为的人生去对抗有所作为的世界。带着这样的理想,我们才可以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扩展阅读

教育专题(3)-巴学园里的执行力和美育

教育专题(2)由《伤仲永》想到的

教育专题(1)–从金庸小说中的一个细节说说孩子的教育

echo2017-03-13 08:32:26

好文

修娭毑2017-03-13 17:00:41

太牛逼的文章,怎么会有人用这种方式写出来呀!膜拜~我一直践行这样的教育,并被不断教育着。也许,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

C2017-03-13 15:39:45

请盒饭少把妹,多写文章

西了意2017-03-13 13:09:52

knowwhat的核心是学,knowhow的核心是习,关于practical knowledge和思维方式,终究还是要自己去自我建构并做到自我输出才可以,最次,自己也可以是自己的输出对象。努力/奋斗

呆呆2017-03-13 08:11:11

赞!/强小伙子前途无量,为中国教育创新加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对“教育”下过定义:“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钱史余2017-03-13 10:43:51

同意

hoosin2017-03-13 08:05:55

这篇文章很棒,现在缺少一个个人信息或知识的梳理框架,能辅助人类加快思维转变,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很难,但我相信这种工具应该有可能性。

Lyanna2017-05-18 02:40:20

这篇文章的价值肯定不止100块了,但是兜里钱不多,5块钱请喝一瓶水吧,哈哈等我赚了钱再来打赏。

线上和线下2017-03-14 12:00:04

一篇关于教育的诗和远方…….

威斯特法伦的挂猪蹄2017-03-13 13:48:22

这个想法超级有意思

天翼2017-03-13 10:54:26

2017年度好文,我想加入您的浅微书社

作者

请联系Raul1514

亮peter2017-03-13 08:24:54

关于元信息还有更深入的解析吗,或者说就等同于批判性思维?

青越2017-03-18 09:57:29

这篇挺好。教育不能引领时代,总归是要发生改变的。

愿意&Run2017-03-16 10:34:47

给 徐亮peter 提个意见,建议你去看 斯腾博格的 智力三元理论。

王德强2017-03-13 12:28:14

或许里面讲了很多东西。到这种行文方式简直看到爆炸

陈军382017-03-13 06:51:51

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