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方法来看于还案的评论
关于最近大火的于欢案,对于这种时政热点,我本不打算写点什么的,毕竟一周以后,热点会被遗忘,这种文字的半衰期太短,不值得去花时间。然而,对于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其meta 分析,那今天就不说对这件事的评论,而是说说该怎么该怎么评价网上出现的种种针对这件事的评论。按照标题的方式,我们来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将网上出现的种种相关评论当成是待发表的论文,来看看如何评论这些热点事件的时评。反正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未来一定会给我们奉献更多的热点新闻的,学会了如何选择好的时评,不止可以正我们的三观,还可以提高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朋友圈的信噪比,通过标题过滤掉那些没有多少信息量的评论。
既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那就首先要讲的是客观,不动感情的评论。评论时事,文章的字句中理应饱含情感,但太过直白的情感宣泄,却不应该出现在文章的子句中。如果一篇文章中有太多的感叹号,有太多不加修饰,没有铺垫的喊口号式的句子,那么这样的评论,充其量只能说是把读者当成了作者情感的宣泄口,或者想通过调动读者的感情来推销自己,而不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评论获得新的看问题的角度。这样的时评,在客观性这个最关键的指标上就不达标,即使下文描述的其他领域有可取之处,也不值得推荐。
客观性还意味着行文有逻辑,能够做到就事论事,不把几件事融到一起去谈,而是将公与私,善于恶,事件发生的当下和事件的背景,事情的动机和结果,区分开,不因善而隐恶,不因为同情而不论及是非。关于逻辑中的缺失,建议各位可以先读读科普工具文–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再去实践下,看看最近关于于还案的评论有没有犯错的地方。
在科学论文中,都会从背景介绍开始,也就是看看前人在该领域都做了什么,有什么成果和不足。好的时评,也应该举出古代的,国外的类似的例子,让读者来看看其他类似的情况是怎么处理的。而在科研论文的结尾,则会有说说自己的研究的不足,还需要做什么。类似的,好的时事热评,也应该列出自己的评论哪里写到不足,或者有哪些其他的时评可以用来做拓展阅读的。
在科研中,讲究找找反对证据。时事评论,也要有唱反调的精神。盗用公子朋友圈的一张图,很能说明问题。热点的时事新闻,被人记住的永远只是时间盘根错节细节中的一个投影(projection)。原来的事情可能是13维的,结果硬生生被热点和群众的情绪压缩成了只有一维两维的扭曲漫画像,而好的时评,则应该试图还原事物的复杂性,让读者能够不止看到事情的一面。这一过程绝对是痛苦的,对于读者,阅读那些你最初不认同,可能读完了还是不认同的观点绝对不是一件爽快的事;对于写作者,要努力让自己的时评在观点呈现时显得公正,就要主动去搜寻各方的观点和证据,并在表达时做到不偏不倚,这是更加痛苦的。但忍不住又要引用柴静的话: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对事件真相的还原,可以算成是一篇一篇时评的result 部分。而在科学论文中,少不了Discuss的部分,也就是看看这件事,这个发现对整个领域,以及人类未来的历史有什么影响,解决了那些问题,有什么应用场景,又带来了那些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每一个爆发性的社会新闻背后,都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文化诱因。就像我们不能以为一战就是因为因为一次暗杀而打起的。好的时评,应该能见微知著,从热点事件中看出时代变迁的趋势。就拿于还案来看,我至少看出了实体经济的衰落和地产的过热,三四线城市的人情社会和北上广逐渐成熟的陌生人社会之间的隔离关系,以及经济下行和重工业去产能下的社会保障等问题。
最后,我想说说科研文献都会有的一个部分,即开篇的Abstract和Key Word, 以及最后的总结。好的事实评论,需要用几句话将自己想说的概括起来,最好能提炼出几个关键词,便于读者来判断这篇评论是否值得去读,毕竟,但凡有热点事件,我们最不缺就是各种跟风吵热点的评论文章,观点最廉洁了。
而在论文作者在科学家开会时介绍自己的研究时,会去做poster,列列自己文章的Take home message, 也就是读者读完了这篇文献需要记住的是什么。不要多,最好就一两条。这里还是想借公子朋友圈的句子举个例子。比如你的时评的Take home message 是
1 破产了就破产,永远不要借高利贷,永远。
2 酿成悲剧的才是原罪,而非宣判结局的傀儡。
那么你的文章要做的就是去论证自己的结论,你可以去找古今中外高利贷的经济学研究,去证明高利贷才是真正谋财害命的元凶,可以去找有关高利贷的案例,小说影视作品,来论证为什么永远不要借高利贷,为什么造成悲剧的根源是高利贷,而不是执法者的冷漠,或者此时此地的恶人。这不是要将一切都归因于制度,我想说的是好的时评,应该有简洁的,能让人记住的几句话,能总结自己文章的核心观点,再围绕着这个观点来组织材料,梳理行文的逻辑。作者写作时如此,好的读者,在阅读时评时,也要把自己想象成审稿人,来看看这篇时评在各方面怎么样。
在心里针对文章的客观性(能否将事情分开讨论,不带情感的去看问题),全面性(是否包含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证据),清晰程度(逻辑和论证的呈现方式),观点是否有概念上的革新(conceptual advance),子句是否有温度(不喜欢成天辛辣讽刺,指桑骂槐的文),就可以针对一篇时评画出一幅雷达图,就如同游戏中的人物的那样,列出你各方面的能力,评论哪些热点评论是噪音,那些值得细读,那些需要推荐,就可以列出一篇时评在这五项上的评分,综合来看。
好了,就写这么多。对于太热的事,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做到柴静说的“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从对时事的态度能看出一个人的三观,这样的句子是没什么新意的。我觉得,对时事的态度,看出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知识和经历过的事,毕竟,只有看过雪的人,才知道冬天意味着什么,只有看过黑夜的人,才理解看不见的痛苦。 朋友圈的种种不宽容,按照房龙的说法“恐惧是种种不宽容的原因”,在《看见》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好的时评,正是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容许别人判断的自由,对异于自己或传统见解的观点有耐心与公正的容忍。对现时的理解孕育于对过去的善意大度的了解之中。好的时评提供历史的参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永远保持警惕,因为宽容就如同自由。 只是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保住它。
附带几句我觉得和这件事有关,但又不是那么直接相关的句子,启发读者的思考吧
日剧《胜者即是正义》”中的话“民意就是对的,大家赞成的事全都是对的……要是民意想判一个人死刑,那就判吧,因为说到底这一系列官司,不过就是一场以绞死讨厌鬼为目的的国民运动,为了给自己无聊的人生消愁解闷的运动……如果民意可以决定一切,那就不需要这种拘泥于形式的建筑和郑重的手续,也不需要一脸傲慢的老头子和老太婆,下判决的绝不是国民的调查问卷,而是我国学识渊博的你们5位,请你们秉承作为司法顶尖人士的信念进行判断。拜托了!”
福尔摩斯桐山毛榉案中的另一段话,“你目睹这些星星点点散布于树丛间的房屋,它们的秀丽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看到它们时,心里涌现的唯一想法是觉得这些房子互相隔离,会使那里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但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在城市里,公众舆论的压力可以做出法律所不能做到的事。没有一条小巷会坏到连一个被虐待挨打的孩童的哀叫声、或一个醉汉的殴打的噼啪声都不会引起邻居们的同情和愤怒的。而且,整个司法机构近在咫尺,一提出控诉就可以使它采取行动,犯罪和被告席只有一步之遥。但是看看这些孤零零的房子,每幢都造在自己的田地里,里面居住的大多是愚昧无知的乡民,他们对于法律懂得很少。想想看,凶恶残暴的行为,暗藏的罪恶,可能年复一年在这些地方连续不断发生而不被人发觉……”
美国总统电视辩论的往事“如果你的孩子遭受XX罪行,你会接受凶手不判死刑吗?“这个问句过去在美国总统选举里常用,杜卡基斯还就歇在这,当时辩论主持人向后者抛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问他如果其妻被强奸并杀害,他是否赞成对凶手执行死刑?杜卡斯基回答说:“不会,你知道我一辈子都反对死刑。”从“政治正确”的角度看,杜卡斯基不过是服从了民主党人的党性。因为多数民主党人反对死刑,而共和党人则相反。但从人性的角度看,用评论家的话说,他在谈论至爱遭受伤害时表现得像一个“冷血机器人”。杜卡基斯在竞选中民意测验原本领先布什17个百分点,但是此次辩论后他的支持率急转直下,最终丢掉了大选。直到有一天有个候选人回答:“如果我的孩子遭受这样的罪行,我会亲手杀了凶手。但我们组成国家、政府,建立法制,是为了设立一个比我们个人更高的存在,而不是任由个人的正义和复仇心泛滥”
史宾诺莎说:一个哲学家就该不哭不笑也不咒骂,而只是观察。
鲁迅在“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
扩展阅读
看到那些令我们焦虑的帖子时应该怎么办 从-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说起
拉普拉斯小兽(杨雷)2017-03-27 22:27:50
就你这种等于没说的屁话,还想让我打赏? 不打你脸已经不错了。
Yutong Wu2017-03-28 04:58:38
这件事中我看到最大的问题是:公众号不负责任的写作影响力太大,而没有人知道它们文章里面有几成事实,下笔之前有多少research。昨天和好友聊起,发现她已经完全被几篇根据读者痛点而夸大隐瞒事实的文章影响了。自诩了解前因后果,对社会怨声载道抱怨不停,不停揭发阴暗面号召大家关注,但连判决书都没有读过。民众关注虽好,但一是要接受正确的引导,了解清楚前因后果再进行评论,而不之听信一面之词,二是舆论一旦有了影响法律的可能性,法律的公正严肃就一瞬间崩溃,尴尬无比了。 ps. 感谢Peter把事情写的这么清楚。
戴允东2017-03-28 04:18:03
这写的是哪对哪啊?干货没两句,啰嗦一大篇
lili2017-03-28 09:26:07
我只想表达对perter的敬意,能坚持写是美德/微笑
杨奇2017-03-28 06:49:52
1.当看到南方周末的报道和一审判决书记载的事实有出入的时候,我对一些事实产生了怀疑。比如,强制猥亵的具体情节、警察的不作为。大家都是明眼人,不会一点怀疑也没有。 2.“客观事实”不是我们案外之人可以揣测的,但是我们可以基于“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进行“有前提”的具体分析。以判决书中的事实为准绳,该案判决结果确有不妥,主要是指防卫行为不予认定(即使不成立正当防卫,本案故意伤害行为的量刑也存有争议)。 3.以有前提的具体分析为基础,综合该个案和其他“同案”可以分析规范中问题的一般性(事实不是一个可讨论恰当的范畴)。我国正当防卫制度认定条件过于严苛,造成了许多与民意相违背的案件(民意不是法官裁判考量的因素,但是总是出现违背民意的结果,且没有强有力的论证是值得质疑的)。 总之,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规范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面对有争议的事实,可以讨论的范围是它对裁判是否有“关键性”影响? 我也转发了很多,但绝不是跟风。
慕湮2017-03-27 23:45:30
“如果我的孩子遭受这样的罪行,我会亲手杀了凶手。但我们组成国家、政府,建立法制,是为了设立一个比我们个人更高的存在,而不是任由个人的正义和复仇心泛滥”——赞成这句
2017-03-27 22:11:24
打错字啦!
作者
囧
周星宇 中交路景2017-03-28 01:24:23
一定是化名,为了适用下个案子。(那五毛不用找了,扶我上墙)
愿意&Run2017-03-28 00:49:19
结尾不应用不可知论来结尾,而应用宽容那一段来结尾才能显出意义来,至于那些不可知论,可以放在中间当做铺垫式的探讨,要不刚有点意义露出头来,就被你那什么什么斯基,还有小日本和什么冷静的漠然,还有鲁迅的什么时间流逝给弄得毫无意义了。 科学就像硬币,正面是科学的科学面,反面一定是积极的伦理学(不是国学,是伦理学),你写这种东西本身就违背科学精神了,所以我要是有打分的权利,一定给你零分。
奇怪的恶龙2017-03-27 23:24:16
宽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未必带来宽容。我很理解法律的客观性,但是愤怒不会就此消失,是恐惧带来的或是别的什么我不关心。如果法律只关心数量意义上的性命,而对人性视而不见,我不接受。如果法律说我不在乎你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我只关心你的生理伤害评级,我不接受。我很愤怒,愤怒的人容易看不到真相,可是我眼里真相就是被多名壮汉监禁,法律没有给到相应的保护,警察不作为,这都没办法算防卫过当。我眼里的真相绝不是“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就这样。
夏子朝阳2017-03-27 23:19:11
继续努力,写的很好
灰度空间2017-03-27 23:06:45
跟佛教讲的唯识学有点类似
天下大共和2017-03-27 22:17:57
标题有个字打错了
Phaedo2017-03-28 19:06:31
我只想说看不出干货就是你蠢而已(那一幅图还不够吗?)。还是老声常谈的那个例子,问这种人《三体》里的章北海是不是面壁者,他们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甚至会反击:我看了三遍也没看到章北海是面壁者!ps:不过话说回来超人永远是少数,带着感情和观点看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更美妙吧
来自寺巷镇的jsd,目标是2017-03-28 07:44:52
配图还行
E.A.T2017-03-28 01:09:14
斜体字看得累
蚜虫2017-03-27 23:42:57
杜志浩站错了队,
Neon2017-03-27 23:03:11
事实证明看待这件事还需冷静了解真相,网上的都对,只是隐瞒了一些重要信息罢了,总有好事者博人眼球,我以后是不会相信任何煽动性而又毫无证据可言的一面之词了!群众愚蠢,健忘,易被煽动真没说错!
周游雪场2017-03-27 22:20:10
标题都打错了,明明是“于欢”,这种错误还是不要犯为好……
作者
囧
Mass2017-03-27 22:15:02
如果有些挑衅发生我身上,我会毫不犹豫以牙还牙。法律怎么判,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