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时代建立自己的“信息节奏”---【信息简史】读书笔记

信息简史

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

系列:图灵新知

作者:詹姆斯·格雷克

作者译名:James Gleick

国家:美

翻译:高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版次:2013年12月第1版

ISBN:978-7-115-33180-9

页数:458

字数:450千字

标签:信息

推荐星级:★★★☆

个人评分:7.0

/pic/1_t2JV5thg7lUDriaY1bQbsncCjIYNfA.jpg

在信息爆炸时代建立自己的“信息节奏”

-–【信息简史】读书笔记

坦白说,【信息简史】这本书我没怎么吃透,很多地方读不太懂,专业知识的壁垒造成了理解困难,但该书的信息观对我颇有启发,借此机会我也梳理了下自己的信息处理模式。

读这本书,我是在第8章【信息转向】开始渐入佳境的—信息论终和心理学发生化学反应,信息转向带来心理学认知革命,一门结合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的认知科学也由此发端。

信息学,作为一门科学,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共存一体,相互纠缠,这种事只见于心理学。对大部分科学来说,这样的特质造成了研究理解的障碍,但我恰恰是在信息转向之后,开始觉得信息变得生动了起来,我仿佛能思考并感觉到了活过来的信息史。历史上的信息转向,或许正是信息的认知升级。

人类和信息的遭遇,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可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彻底湮没了我们,个人或多或少都在信息过载中遭受信息疲劳的困扰,深陷信息焦虑。从信息时代到来的第一天起,“告别手机”“关闭朋友圈”“屏蔽微博”…各种层出不穷的应对机制是人们采取各种方式在信息爆炸中挣扎和反抗,可总是无法逃脱被信息淹没而迷失自我的焦虑感。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递的便捷如果不能更好地解放人、不能赋予人更多的自由和真正的便利,必然会因为焦虑而出现“反智主义”“反科学主义”,但这些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挣扎,只是在面对新时代的剧变因焦虑而产生的反抗。

与其治标不治本的用各种方式觅得片刻安宁,不如升级自身的信息过滤·处理机制—我称之为“个人的信息节奏”,不被信息泛滥的噪音淹没,也不被信息爆炸的洪流绑架,这样方能真正享受科技和信息时代的美好,也终能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安宁。

**信息可被认为是从无序中夺得的有序。**这句话是对信息本质最精确的定义,也是如何区分有价值的信息和对个人而言的噪音的区分标准。

信息爆炸时代,个人对信息的处理如果不能有效屏蔽噪音,一定是不堪重负的,所以需要建立最大可能过滤噪音的信息节奏。我个人的信息节奏是不看新闻、不看电视、不关注任何流行娱乐文化、不看固定推送的微信公众号。

因此,我常和朋友说我是个无趣的人,因为我从来不关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朋友圈正在流行什么,可奇怪的是,在这样的信息节奏中,我感到非常地自由自洽,从未有被信息淹没的焦虑痛苦,朋友们也似乎并不觉得我特别无趣。

既然信息是从无序中夺得的有序,那么有序的信息频率必然带来无序的信息+噪音,将时间的维度拉长,便只剩下噪音。因此为了最大程度过滤噪音,忽略有序信息模式是最佳策略,以此获取自由的信息节奏。

新闻每天有30分钟的长度,但是一年365天,并不是每一天都有30分钟重要的事情需要作为新闻播报,所以当30分钟这个时间设定好后,必然注定了在没有新闻的日子里也有将噪音填充到新闻中。那么长此以往,即使是重要的新闻,也会淹没在30分钟固定时间中,并不能真正凸显出信息价值。

个人如果选择在新闻中获取信息,必然要面临长时间忍受噪音的折磨,然后还要有在噪音中识别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过滤机制和信息反馈方式都是低效的,将时间变量拉长后,这无疑就是一直坐在电视机前面对白花花噪音的画面定格。

同理,电视一天要播24个小时,并不是说有好节目就多播2小时,没好节目就少播10小时,因此电视也一定是噪音>>信息的。

以此类推流行娱乐文化,如果真的想提高自己的信息Level,一定不能被工业流水线上炮制出的娱乐所绑架所带走。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工业模式下不可能产生经典的艺术,而是说你选择娱乐和文化的方式决定了你是在享受经典还是消费流行,这是信息节奏本质的差别,前者是你决定了你的精神世界,后者是消费主义和商品经济决定了你的信息选择。

如果你并不是因为自我选择而只是因为流行而追剧【冰与火之歌】,那么本质上你和看【抗日神剧】获得内心满足的中国式大妈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你并不是因为自我的信息节奏去听【歌手】,那么实际上你也并不比喜欢【我的滑板鞋】的小镇青年更有品位。

因为这里的信息选择只是消费(由流行度决定),而不是信息升级(由信息节奏决定)。信息处理模式本质的一样并不会造成一个看【冰与火之歌】的人在信息爆炸时代比一个看【抗日神剧】的人更高明多少,因为那只是有限的教育背景、人生经历、时代局限造成的轻微的品味和逼格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洪流前,注定被淹没,不值一提。

很多一直在努力上进学习、关注了100个高逼格高输出、整天混知乎追大V的知识分子,并不会因为持续的信息摄入和学习心态就减弱他们的信息焦虑,相反,在如此狂奔的追逐中,只会更加的疲惫和恐慌。

按此推论,更进一步,如果你真的想建立自己的信息节奏,请先取关所有每天固定推送的公众号,无论他的信息输出在现在的你看来是多么有价值、多么值得学习,固定的信息输出模式终会成为阻碍信息自身和你信息升级的障碍。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一定是藏在无序中的有序。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体,一定是有独特信息节奏的生命体,而不是固定频率的机械输出。

初始信息模式决定长远信息价值。

个人信息节奏决定信息成长可能。

·万物源自比特。

信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很极端,很有挑战,很有启发价值。

对物理世界的理解,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无疑是最究极的物理世界观。

我对世界基础构成的理解也更接近于物理的能量。而在信息论中,将信息作为了物质、精神、体验、记忆、时间的元分子,这让我有了一种新的体验,类似于【黑客帝国】中,Neo再次进入Matrix时,Neo发现他在理解了Matrix的本原后,看身边的摩天高楼和子弹飞过既可以是缤纷实体,也可以是流动的绿色编程代码—信息。Neo由此获得了超能力拯救世界。

在【黑客帝国】的电影里,超能力的获得充满了哲学意味,这实际上就是对于世界本原的认知更透彻更升级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在游戏中常说的上帝视角,那么在物理世界里,就是对世界本原的第一性更透彻的认知。

我很好奇在现实世界里,拥有高等信息观的人看世界的视角是否和Neo在Matrix中一样—看到的是流动的比特和无序中闪动的有序。这样的人放在信息时代前人们称之为哲学家,放在信息时代后,也许就是超能力者。

·信息的零维度和多维度

如果你只看到了信息,那么你并不理解信息。因为信息本身,只是信息的单一维度,要真正的建立全面而透彻的信息观,需要理解信息的零维度和多维度。

如果只看见你看见的,而不能去感知你看不见的,那么你永远理解不了这个世界。

信息的零维度,就是信息的零表达,就是没有信息的信息。信息的多维度,就是信息的关联信息,信息背后的信息,甚至于是噪音的信息。

信息时代,大到国家间的科技战争,小到人和人的基本交流,本质上都是信息战。在和人的谈话中,他没有说的,永远比他说的更重要,这是信息的零维度。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也远比他问出的问题本身和这个问题的答案更重要,这是信息的多维度。

如果不能从信息的零维度(没有出现的信息)和信息的多维度(信息的关联信息)去理解信息,那么在信息战中,你永远是劣势方,因为你的信息永远只有单一维度,根本无法匹配信息战的战略部署。

这也是为什么在浅默书社的微信群中,我们对于低于某个阙值下的信息表达和水群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因为如果在当今信息时代还有时间、还选择去水群的人,他的信息节奏肯定是极落后的,是应该被时代所淘汰的,基本不可能获得信息的认知升级;其次,一旦微信群的单体信息出现了低于某阙值的垃圾噪音,那么全体关联信息和微信群的信息体,都面临被屏蔽、被设置为免打扰的信息处理,这就是信息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这也是噪音对于价值信息的摧毁,这就是信息的多维度表达最生动的实例。

所以在我看来,微信群根本不需要什么伟大的信息交流,只要设定一个小目标—不要被任何成员设定为“消息免打扰”。这个小目标的实现就是微信群信息体最大的成功。

无序>有序,自由>规律,过滤噪音,言之有物。建立自己的信息节奏,成为一个无序而有价值的信息体,这就是我在这个信息时代中的信息自由感。

扩展阅读

关于学习技艺的一些思考

我们这一代的教育

以沉默对抗浅薄

空城2017-03-29 07:57:26

个人认为作者关于固定推送的公众号的看法有失偏颇了,很多固定是因为有了早期规划,将一段内容平均地分开,并不是为了凑数而水文。这种一棒打死的态度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提倡无序、听任“灵感”的随机降临而非主动寻找每日(或任何固定的频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呢?

红烧肉2017-03-29 07:50:04

先关闭公众号的话 要不要先关闭巡洋舰

cyp2017-03-29 10:46:26

见解深刻的内容,一般来说评论中会有实例来呼应文章,做到相辅相成。背后的信息或者说隐含的信息在能看出来之前,有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在的信息中有序获得厌恶感,然后才会转向,理解无序的好处。我的办法是,你连续看一个月的新闻,固定时段,固定格式,一个月之后你再回想一下,不知道能不能记得几件事,进而在分析一下,你记得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吗?我自己用过发现什么也不记得了,对我的工作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只是浪费了时间,即使是对中国股市这个也没有什么用处(或许有高人),能决定事物的,必然是长期作用的东西,这种爆炸信息只是短期。长期是由短期构成,信息需要有些高人的组合提炼才能让你理解,而高人的时间有限,必然不可能定时发送他的深刻见解,而你的时间也有限,自己组合短期信息产出,明显做不到。做统计的最怕数据污染,只要有假数据,就得推倒重来,而我们所看到的信息都不能保证是真的,那些定时的发送必然就需要去粗取精,留下一些真正的信息源,来减少我们的信息污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时间有限。

痴痴呵呵2017-03-29 08:55:37

时间、空间能用信息统一起来吗?

禧2017-03-29 09:16:39

我平时也是这样处理信息的

bob2017-03-29 08:56:45

说的好,那就先取关巡洋舰了

魏阳2017-03-31 12:57:35

比信息更基本的可能就是佛家所说的“心识、本体智”

酒肉饭袋2017-03-29 13:10:15

关于 自主地挑选信息并决定接受与否 这点,赞同 。关于公众号,有反驳。取关只是将自己控制在信息之外的做法之一,但不是必要。公号的信息是固定推送,但关注者却不是非看不可,他们就是会挑选性地点击推文。虽然浏览推文标题也有浪费时间的嫌疑,却也无可厚非。我也怀疑一个人随时都保持高效生活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存在即合理,存在反映现状,所以对于当前,存在的信息都有其合理性,即使个人对无序信息的印象倾向于效率低下,不甚认可。这一秒看似鸡肋的信息下一秒也可能有用——当然更多时候这类信息不看也没什么损失。

痴痴呵呵2017-03-29 08:54:55

从信息角度,如何理解“凡是自恰的,必是不完全的”?

陈军382017-03-29 07:05:32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