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从生物学的一些概念中能学到什么

以下文章来源于修身储能 ,作者蔡梦飞Freeman

[

修身储能 .神经科学PhD的呢喃呓语 Believe it or not, word is world.

](#)

本文来自 公众号 “修身储能” 原题 生物民工之认知升级指南

恰如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Francis Bacon)所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对任何一门学科学习和研究过程,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思考模式。作为入门级的生物民工,回顾以前的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和短暂的生物学研究阶段,再次追本溯源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结合自己的生物学实践过程,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一点点思维认知——进行生物角度的认知升级。

1、配体和受体 (ligand & receptor)

受体(receptor)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ligand)。

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反应,如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间黏合、胞吞等过程。

/pic/1_4sic0jZwMj5siacbP8dgaGiaicHxEg.png

配体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模式,是生物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它定义了特定类型和结构的配体(分子˙、蛋白等),处于孤立状态下几乎无法参与生理功能,其必须通过和特定的受体借助某些化学键或者分子间作用力进行特异性结合,受体和配体成功match后才会发挥具体效应,执行后续基础或者高级的生理反应。

启示:
我们每个人都是芸芸众生的沧海一粟而已,这点类似生物领域中“配体“的大千世界,而能否找到完全match的受体(感兴趣的事情/志同道合的人等),其前提是我们能否清晰明确知道自己的结构特性(性格、个人偏好等),这是我们发现合拍的受体至为关键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即使需要穿越重重障碍(跨越细胞膜/挣脱分子年福作用),我们依然可以有的放矢,找到最match的受体,最大限度激发效率,实现同频共振。

2、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

指一些效应剂与关键酶活性中心外的某个部位结合,使酶发生构象变化(变构)而改变其催化活性,变构调节可引起酶的构像变化。

举例:
血红蛋白和氧结合过程中呈现正协同性,其表现为氧饱和曲线与氧分压的关系呈S型曲线,这表明血红蛋白的第1个亚基与O2结合后其他亚基与O2的相继结合越来越容易,第4个亚基的氧结合常数可比第1个的大数百倍。
这是因为第1个亚基结合O2后引起血红蛋白分子的构象变化,促使其他亚基与O2结合。O2的释放过程也是如此,第1个O2释放使留下的O2更易释放。

启示:
当我们初步条件不够或者积淀不足,最开始无法直接速效地沿着直线路径(直接作用),前往既定的目的地(酶分子活性中心)时;我们可另辟蹊径,客观分析自己可利用、可动员的人力和物力,筛选出和终点关联性最大,或方向最接近的替代策略(alternative strategy),先动身向目的地进发。

和坐而待毙(思而不学则殆)截然不同,当下积极行动的过程依然是在进行能量储备,但立刻实践、不断积累、反复试错的过程,会不断加深我们对目的地的认识,微调我们的行动方案;尽管这样表面看起来,所取得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实际上是韬光养晦,静水流深;反而是我们现实社会最真实最具体的problem-solving thinking strategy。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进行延伸,在有关领导力的理论中,领导力可分为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交易型领导力)、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变革型领导力)。

/pic/2_WBcIH4kw0Sz7RrFmoRLS0XT6sKkQeQ.png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交易型领导力)

The term “transactional”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is type of leader essentially motivates subordinates by exchanging rewards for performance. A transactional leader generally does not look ahead in strategically guiding an organization to a position of market leadership; instead, these managers are solely concerned with making sure everything flows smoothly today.

交易型领导力,利用权变奖励(contingent reward)手段,“有的放矢”,直接进攻“活性中心”,好的performance对应不错的award。所谓聚焦当下,完成眼前的任务,但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而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变革型领导力)则有所不同,单词transformation是变形、转换、转化的意思,通过借助“活性中心”之外的辅助路径,在软件方面进行更高纬度的顶层设计,比如设定愿景、提供个人职业发展的个性化指导,这些“软实力”是后期长远发展的加速器,最终会超越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交易型领导力)取得意料之外的收获。

当无法万事俱备、直挂云帆时,我们依然可以另辟蹊径前行。
也许,最美好的事情总是在最少的期待中发生。

3、自身调节(autogenous regulation)

自身调节:
器官血流量同血压一样,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此外,某些器官血流量还受其内在机制的调节,这在肾脏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动脉压处于80~180mmHg之间时,肾血流量保持恒定,当低于80mmHg时血流量减少,高于180mmHg时则血流量增加。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血流量能够恒定,有赖于器官的自身调节。即使在完全切除神经支配或移植的肾脏,甚至在人工灌流的离体肾脏,都可见到这种情况。说明这时肾血流量的恒定,并非来自外来神经或全身性体液因素的调节,而是由于该器官内部机制的作用。

启示: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其《钝感力》中创造了一个词语“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

钝感,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两者互为反义词。钝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是用来描述人活动速率的。钝感系数越高则对外部反应越迟钝,同时其敏感度也会越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相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否则反之。
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如果神经过敏,实验结果不佳就一蹶不振,遭到老板批评就牢骚满腹,拘囿于自己的小情绪和神经质,失去对外在(不良)刺激的缓冲能力,取而代之的条件反射般的“应急”反应,自然会影响完成任务的进度和效率。

如果能无条件接受这些不确定的结果和意外的情绪刺激, 平静修炼以不变应万变的“避雷”大法,把自己锻造为酸碱酸缓冲对,缓和、化解外界刺激对我们心态的影响,动态适应外界的变化/刺激,即便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或结束既定的计划,我们也收获了内心的韧性——钝感力。而英文中的resilience(恢复力)(链接)一次,其本质和钝感力如出一辙。

/pic/3_pUibeibWZU4cQSVY36OTWeEJ26mXRQ.jpg

还记得禇橙的褚时健么,岁月浮沉,颠沛流离,75岁种树,十年酝酿,85岁结果。(配图)尽管我们无法企及泰山崩于前而岿然不动的淡定自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朝这个方向进发。

这提示我们: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表面上看起来)消极的事物面前,保持自我调节的定力和清醒的认知,甚至适度的冷漠,而不被它们裹挟。

4、主动获取 vs 被动吸收

主动运输:细胞借助能量如ATP,将小分子经过细胞膜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过程,即逆向浓度梯度转运物质,通常人体借助这一过程摄取氨基酸和葡萄糖等重要的能量营养物质。

与主动运输相比,细胞膜内外的电-化学势差, 顺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由高浓度或高电势的一侧向低浓度或低电势的一侧,而不需细胞额外供能,例如扩散、渗透等,例如转运氧气和二氧化碳。

启示:
尽管这两种物质转运方式在生理过程中,难分伯仲,却启发我们思考,知识和信息的主动/被动获取过程。

只有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动用心智的能量(ATP),才可能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知识经济和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幻觉性地以为,要学的知识网上都有,阅读网络干货就可迅速获得技能,然而流行和价值往往相悖,所谓的干货也许没有那么干。

/pic/4_amayEiaqB4Uzr6cCXPxJ2JyfWeFoOg.png

浮光掠影,不消耗心力地碎片化阅读,结果只能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没,最后大脑失焦,精神涣散。殊不知,真正有价值的干货通常内容精炼、用词精准、知识系统化、逻辑严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吸收,这些优质“信息”通常是教科书、学术论文等等,其获取只有通过消耗诸多能量(时间、精力),并经过大脑加工处理,才可能内化(internalization)为自己的知识,否则仍然只是丧失活力和灵性的信息碎片。

朋友圈的科普文章,难以锻炼学术思维。
今日头条的经济资讯,难以塑造经济眼光。

在心智成熟的关键阶段,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建立适合自己的的信息获取优化路径,给自己打造一个有机半透膜,既保持开放的心态(open mind),吸收优质的内容,又屏蔽低信噪比的信息,籍此提高自己的人生纬度和价值格局。

5. 适应环境

记得高中的生物教材绪论中,提到了生物的一些基本特性,其中包括,

● 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 都具有新陈代谢的作用
● 都具有应激性
● 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改变环境

启示:
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第六条,适应环境是改变环境的前提。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在家庭、学校、工作场合都有对应的环境约束或者限制条件,家规、校训、工作规范等等,尽管这些具体环境相关的“条条框框“我们可能感觉不到,但其确实存在,体现在家庭风气,学生风貌,职业精神等方面。不同群体的存在就直接对应着不同的环境,而不同的环境(自然,学校、国家等)有自己特定的law、rules、regulations。

清晰认识这些规律,是我们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前提。

比如在开始科研之前,先集思广益去了解科研平台中的人际关系,常规仪器配置和使用指南,不同学生和老师的沟通风格,有哪些高压线不能碰,这将会为后期开展实验大有裨益,遇到问题可以迅速动用自己能接触的人力、物力去化解。而不是自己标新立异,仅凭借个人的经验鲁莽去试错,最后头破血流,才“幡然醒悟”。

完全适应具体的环境后,才会有更多的发言权,更多的机会去争取更高的平台和更加优质的资源。适应能力强的人,如Top的学生,优秀的员工,优质高产的科学家,在此临界点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去改变环境,比如带动学习氛围,提高公司效益,搭建科研平台;否则,如果没有完全适应环境,何谈改变?

再比如,DNA双螺旋结构,是不是预示着波浪式前进,螺旋性上升呢?

/pic/5_qerl0DJfoicKR8EjpuIicPzy3rYeQA.jpg

比如中国建国后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很多波折与磨难,但总体上是在向前发展。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发展的,运动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而我们的个人发展是否类似呢,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结语:

概念是意义的重要载体,辅助人们对复杂过程或事物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从定义的角度,概念是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并反映这些事物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基于此,概念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概念的的外延中它忽略事物的差异,所以其是抽象的。概念也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其是普遍的。
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

从生物学相关的一些概念出发,进行思维层面的升华,可能某些类比不是严丝合缝,仅籍此表达对其的一点思考和梳理。

从某种意义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认知的差距”——即,大脑有多少“概念”、对“概念”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最终会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CD2017-04-25 07:56:15

生物学也能炖鸡汤啊

phulwa2017-04-26 14:56:00

医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仿佛在背名词解释

转化2017-04-25 07:39:22

小编政治太幼稚了,褚时建背景岂一般屁民可比?!支那血统决定命运是3000年铁律,用科学术语讲这么多鸡汤,哗众取宠??[尴尬][尴尬]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