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科幻--风筝

2162年,30岁的小陈已经整整失业十年了,失业有救济,失业也很平常,这个时代,99%的人都是失业者。然而失业不是没有事做,而是要整天盯着屏幕的。你要领救济,就需要去付出自己的注意力。你要看的是由计算机程序为你准备的知识加餐,各种学科的知识,被切成了碎片化的文章,你读完一篇文章,会随机的给你加上几个金币,每天必须得到足够多的金币,才能够获得政府提供的失业补助。

不止是要看知识性的文章,还要回答程序设计的问题,每个小时都会有考试的。考的不好你的金币会减少。如果想要赚取额外的金币,可以给别人讲解知识点,然后得到了听讲者的好评后会得到金币的奖励。当然在知识性的文章旁边,还有广告,还有好玩的视频,不过这些都是要花钱的。据说,自己得到的补助金,就来自这些广告商。

小陈就和他认识的所有人一样,在18岁成年之后就开始领起了失业补助,最初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正如同这个系统的创造者设计的那样,通过行为经济学,精准的调控个人的注意力,让失业的人员能够学习到有用的技能,从而降低失业率,提高整个社会的稳定程度。但这个有着良好初衷的系统在执行了一百年之后,却让整个社会的失业率从原来的49%提升到了99%。没办法,为数十亿人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必须借助AI,但由于是AI编辑的内容,其讲授的技能都是AI擅长的,不论是记忆还是找规律。

不过这套用知识换补助的系统还是有用的。在持续了一百年之后,人类的平均流体智商提高了30点,每一个人都有了过去大学教授都不具备的多学科的知识。毕竟,每天做一百道智力题,阅读十个小时的科学课知识,还要坚持几十年,谁都会变聪明的。

小陈在这十年里也不是没有找到工作,他22岁时因为答题答的好,被广告公司选成了广告分析师。结果他发现自己要做的就是去判断哪些放到知识新闻旁边的广告能够吸引读者的点击,比如食品公司的AI设计了两款汉堡的广告,招募一批小陈这样每天积极看知识新闻12小时以上人来判断哪款广告被点击的几率更高。小陈发现自己这个工作除了每天规定要点击300个广告外,和之前的也没有多少区别,还要被监控心跳呼吸等各种指标,就没做多久,辞职回归了失业状态。

既然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刷题,不过是能多得几块金币,也找不到什么有趣的事做。小陈就解脱了,每天花8小时刷那些层出不穷的知识新闻,刷到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剩下的时间,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吧。小陈小的时候喜欢放风筝,那时他姐姐会做好风筝带她去放,小陈记得姐姐做的风筝最好看了。后来姐姐成年了,每天要去刷那些知识新闻换金币,就没法陪小陈放风筝了。现在小陈有了时间,就缠着姐姐学习做风筝,练习着做各式各样的风筝,在风筝上画出不同的图案。

就这样小陈在做了8年风筝之后,有一天被大学的人请去了。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大学里的人那就是半仙一般的人物,是可望不可及的。周围的人看了,都说小陈走了大运了,都羡慕极了。小陈面前摆着这样的一个机会,大学里的人发现找遍图书馆,也找不到一本关于怎么做风筝的书,看到小陈做的风筝,想交小陈写一本书,然后未来AI的知识库中,就会永远的包含怎么做风筝的内容了。大学里的人告诉小陈,这是当下唯一能让自己的名字永远传下去的机会,未来的人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就会多出这样一道,是那个世纪的那位先生撰写了关于风筝的百科全书。

小陈本想接受了,但幸好他问了问条件,最终没有接受。为了保证百科全书作者的公正性,小陈的大脑会被改造,使得他能够和AI相连,从而整体的获得一个学科的知识。这是必须的,要想写好风筝,就必须完整的学会流体力学,想要写好风筝上画什么图案,就必须了解整个美术史,这些都通过碎片化的阅读来完成,效率太低了,是不可能的。

不过将大脑和AI连接,也就意味着我们所接受的信息绝大多数来自于AI,以前小陈做风筝时,会想起他的姐姐,想起小时候玩耍时的笑声。但一旦连上了AI,这些回忆所占的带宽就太少了。而且AI还会强制小陈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保持客观中立,比如小陈写道风筝的图案时,即使想写姐姐带他放的第一个风筝,也没法写出来,AI会发现小陈脑部和情绪相关的区域被激活了,然后删掉小陈写下的话,比如“我见过的最美的风筝,是姐姐6岁时给我做的蓝色的凤蝶风筝。”,无论小陈多少次写下这段话,AI都不会允许这样的句子出现在关于风筝的百科全书上。

一百光年的alpha上,一直在观察着地球的硅人看着小陈做出了决定,都有些惋惜,他们还记得就是50年前,由于一个擅长吹糖人的人拒绝将自己和AI相连,从而使得做糖人这门手艺失传,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不论是抽陀螺还是耍杂技。AI设计的这套知识换救济的系统,不知不觉中让一些传统手艺灭亡,但更多的手艺变成了一道道的题目。厨艺变成了每道菜应该加多少调料,炒多久。然而真正为人们提供食物的是AI合成的即吃起来美味又富含各种营养的合成汉堡。实践的知识成了海滩上被晒干的鱼,即不知道从何而来,也没有什么用处,只剩下AI还在按照之前的知识给人类出题,出学习材料。

alpha星上的硅人预测扎风筝的手艺,也会随着小陈的这个决定而永远的在地球上消失,毕竟口口相传的知识,是多么的脆弱啊。将知识保存在AI的知识库中,再通过行为设计学,让知识能广泛的进入很多人的大脑,才能让知识这种meme高效的传播。然而这次硅人失算了,百年之后,地球还是有人在扎风筝。他们是小陈的孙子辈,他们会记起爷爷再每天刷完了知识新闻之后给他扎的风筝,会记得爷爷讲的故事中那个爷爷一直念叨着的蓝色凤蝶风筝,他们说爷爷庆幸自己当成没有接受那个邀请,不然这时真的不会有一个人知道,他心目中的那个来自于姐姐双手的蓝色凤蝶风筝有多美。

/pic/1_KLUic1lWYkMwelC8Ld30RF0FsibAPQ.jpeg

ps。 这个故事的来源是一个叫“快头条”的APP,类似今日头条的布局,其中有诸多短文章和视频,你的阅读,签到,评论,点赞都会得到金币,金币会根据APP的广告收入换成钱,然后你赚够了就可以提现。这让我想起了《黑镜》中骑自行车换点数的那一集,也让我感叹注意力经济真的来了。

借着这个由头,仿照大刘的乡村教师的行文,编了一段,是想谈论知识本身究竟是否应该是不包含感情的,口口相传的默会知识,在AI的时代,还有没有价值。乡村教师中写道“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教师)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但我不这么认为的,我觉得即使到了知识能够直接在头脑中被一键复杂的时候,还是会有老师存在的,还是需要大刘描写的极其原始的*”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信息传递方式的。因为情感是不可能被简单的复制的,情感是一种整合性的体验,是一种无法脱离具体情景的涌现。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情感的滋润,教师的价值也会始终存在。

码字不易,支持原创

/pic/2_IaRAHbiaSMkkexJ1TPJWNqVSfXWT1w.png

更多阅读

原创微科幻:宇宙围棋

王建男2017-05-12 19:51:54

,想交?小陈写一本书。这里边,叫?不太理解

作者

叫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