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关注我们的食品安全读《Neveroutofseason》
有的书,你从中无法得出什么对个人成长有益的启发,你无法从中引申出什么人生哲理。这类书读起来会让你觉得没有用,或者说,你不希望这本书中的知识变得有实际的价值。今天说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读完了《Never out of season》这本书之后,我急切的希望这本书中写的内容能被更多人知道,希望这本书中描述的黑天鹅风险永远不要出现。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记,不然我们就可能会重复历史。
我们看到这样的新闻会发笑
然而,这样的故事却不会让你笑出来,一百万人死去了,而促使这场灾难的几个原因当下依然存在。
不熟悉爱尔兰土豆危机的读者,和爱尔兰人千万不要开土豆的玩笑。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人口,至今还没没有从那场危机中恢复。在《Never out season》这本书中,有关于爱尔兰土豆危机的详细描述,这不是天灾,也不是由哪一个人的错误引起的。书中从地理大发现说起,说起土豆是怎样被引入到欧洲,由于从美洲到欧洲的船只条件差,时间长,新世界的植物中只有少部分能成功抵达美国,这使得到达欧洲的土豆的多样性很低。
等到了欧洲,土豆因为其产量高,生长快,被广泛的种植,成为了穷人最主要的营养来源,租户可以通过种植土豆,在交给地主足够的地租之后,还能养活一家人。租户一代代选择产量最高的土豆种下去,使得一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土豆都是一模一样的克隆品种。这就为病虫害的蔓延埋下了祸根。
当土豆被从美洲带到了欧洲,其在本来的生态系统中与其共生的细菌,昆虫等都没有被带进来。但这仅仅是暂时的,随着全球化带来的交流的深入,这些病菌迟早也会来到旧世界。正如外来物种入侵时,会因为缺少了克制他们的天敌而肆无忌惮一样,一种本来在美洲的感染土豆的真菌被无意间带到了欧洲,最初是比利时,之后是法国,德国,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直到传播到爱尔兰这个最依赖土豆的国度。再加上学术界受制于成见,认为是天气原因或者种子的原因造成了这场灾荒,少数发现了真相的人,也因为缺少话语权而无法传播自己的发现,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不忍描述的人间惨剧。关于这场灾难,有很多报道,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完了历史,《Never out of season》这本书引导读者去反思当下。我们如今表面上看来吃的多么丰富啊,大鱼大肉的,但从热量的角度来看,其实大部分还是来自几种谷物,比如玉米,水稻等。机械化的生产使得农田间不同植物间的多样性比之前更低。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在不经意间培养着具有耐药性的病菌,而全球气候变暖则使得赤道地区的变得不适合本来长在这里的作物,再加上学术界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不足,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巨大的黑天鹅,我们会不会再经历一次如同爱尔兰饥荒一样的粮食危机。
不止是粮食,书中描述的趋势,随着工厂化的农业在全球的推广,也显现在了诸多经济作物上,比如香蕉,咖啡,可可等。全世界的香蕉大多是一个品种的,而一个真菌,一种昆虫,就可以摧毁几百万人的生计。这本书中介绍的巴西可可的案例尤其令人震惊,因为一个人仅仅凭着250-300 颗携带着病菌的枝条,就摧毁了一个国家的可可产业。按照《Never out season》书中所介绍,这场灾难是由几个对巴西的可可庄园主不满的年轻人一手打造的,而真正的执行者只是一个人,他从可可原产地运出了几百个感染病菌的可可树枝,然后将其绑在同质化的可可庄园的树上。
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这本书描述了“绿色革命”是如何通过将高产作物引入到亚非拉而改善了千万人的生活的,然而单一作物加农药从而带来增产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缺少了对所种植的作物本身生态的尊重,限制了进一步的产量提升。了解一种农作物,需要关注和这种作物相伴相生的土壤微生物,需要关注其原产地的昆虫和鸟类,万物互联有序,唯有保证多样性,尤其是种子的多样性,才能够保证整体抵御病虫害,避免下一次“爱尔兰饥荒”的到来。
总结
1 现代农业的成功埋下了大危机的隐患,同质化的作物对病虫害缺少抵抗力
2 可以通过引进敌人的敌人这种生态学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但要全局的考虑问题,避免你引入了更难控制的入侵物种
3 大有大的难处,在不同的尺度,需要担心的事情不同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王欢2017-05-30 17:42:05
这本书怎么就被帖主的第一句说成“没有价值”了呢……
作者
欲扬先抑
雪2017-05-30 17:17:48
http://mp.weixin.qq.com/s/hFwNQagwZoMioxTj2_g_cQ GMO的事儿都不好弄,粘一个食品安全人员专业培训吧:[皱眉][机智][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