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和喜剧不过一线之隔
年轻的时候,我遇到新认识的朋友,会问你是喜欢宝钗还是黛玉,我当时觉得这样的问题能够问出一个人是不是理想主义者。
直到最近,我开始另一个问题,红楼梦中宝黛最终没有成婚,这是悲剧吗?亦或是宝黛最终走到了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我发现这个问题能看出一个人对复杂性的理解。
这几天的媒体业,略微打了个喷嚏,这引出了许多人的故国之思。他们怀念曾经的“人人网”时代的自由空气,觉得人人网的衰落是个悲剧,但若是人人网当真因为一纸公文而悄无声息的倒下,那也许是更大的悲剧吧。毕竟是我们自己抛弃了这个平台,这总好过悄无声息的和朋友失联。
《哈利波特》我最喜欢的是第五部,其中关于争夺话语权的描写,还有双子最后的那场烟火,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再一次有类似的感动,还是《琅琊榜》最后的洗冤的那场戏,同样是大局已定下的带着读者宣泄被憋了整整一本书的压抑情绪,这种畅快淋漓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背后,沉淀了多少看不见的付出和牺牲。
将美好的毁灭给人看,这是萧伯纳对悲剧的定义。从这个角度来看,《琅琊榜》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将那个曾经风华正茂,惊艳京城的少年毁灭全方位的呈现出来,梅长苏的那句“我的这双手也曾挽过大弓,降过烈马,如今却在这阴诡地狱里,搅弄风云”让人记忆深刻。可若是梅长苏只是凭借着阴谋诡计成功复仇,那这个故事到结尾就成了更大的悲剧了。
我觉得悲剧只有一种,就是人没有成长,没有长出坚硬的核来保护自己内在的美好。若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受住了环境的考验,那这个故事就可以衍生出古今中外所有的英雄传说。而若是用光鲜的外表来包装些无意义的价值,再将这层皮扒掉,这就是喜剧了。
这篇本来想说说那些被查封的公众账号,但这个话题太敏感了。有些话如鲠在喉,落到文字,就要保证文章的客观中立,要保证情绪上的平和冷静,实在太难写了。一个写字的人,要想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首先要做的是端正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若你是为了别人去写作,那么外界环境限制你的是内容,是选材,是观点,你永远需要游走在规则的边缘,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
周一的时候铁哥问我这么写文章,有没有压力。那一刻我忍不住想背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几句话。下次去北京,有机会一定要去地坛看看的。史铁生写小说,也面临着文思枯竭的压力,而他描述了属于他的“龙场悟道”,他写道“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这句话前半句是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达到某个目标的手段,而后半句则是把写作当成了目标本身。
记得年轻的时候,总是看不懂《我与地坛》中的那两句话,每年都会将其拿出来把玩几次。至今不敢说我懂了,这些关于怎么活着的问题,到死才会是完成时。这里只想借着史铁生的这两句话,说说人工智能的两种趋势,来结束这篇在形式上看起来找不到主线的小文。
不用预测未来,我们早已成为AI的观众,AI给我们推荐我们阅读的资讯,收听的音乐,购买的商品,AI会让我们误以为是自己投下了选票。有些倒霉的观众做的离舞台太近了,看清了自由意志背后的控制者,然后开始焦虑,开始传播那无意义的恐慌。而有些做AI的,则觉得这出剧和自己无关,我要做的只是读出我的台词罢了。这些乏味的AI从业者,没有关注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没有想想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对一整个剧场的观众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AI可以预测股市的起伏,也可以帮助抹平贫富差距,通过个性化的精准扶贫,通过预测未来哪里会出现天灾。
不管是对于AI带来的恐惧,还是对于言论的管制,我都不喜欢去大声喧哗的唱反调,不喜欢情绪化的宣泄。那些限制着自由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这些脚链,即可以将你的生命变成别人眼中的悲剧,也可以让你成为这魔幻现实中一个小圈子里的英雄传说。所谓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说的是将自己的手艺磨练到极致。在历史的大潮中,你依然是个看客,一个有着和身边人差不多欲望的看客。
唯一的不同是,那个倒霉的观众选择了一个“奸臣”式的AI,那些只追求更多点击,更多点赞的AI,不管是搜索还是推荐,一旦没有考虑人本身的价值,而将人当成了实现目标的手段,那这样的学习,就是在为别人在学。不管是你的头脑还是你的AI,这样的状态,会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用蜘蛛网般的小确幸小舒适层层包裹起来。那些宏大的意义美好的价值还在,只不过因为太久见不到阳光,已退坏的没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论是媒体的自我阉割,还是被AI养成废人,都是相同的逻辑。
那些选择了忠臣式AI的人们,则会将AI当成完成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将训练出一个适合我的AI管家当作童话故事的结尾,当作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必备条件。忠臣式的AI,会关注用户本身的成长,会克制自己的身量,会希望透明的向观众展示舞台后面发生了什么。
成住坏空,生往异灭。每一个将自己当作忠臣,服务于更大目标的人,都要把自己当成是一道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所谓“初心易得 始终难守”,在某一时刻做一个“忠臣”不难。这就如同你写一篇文去纪念那些被禁音的媒体不难,将这样的文搞到10万加也不难,难的是弄明白自由的言论需要什么去支撑。始终难守,难的在于做一个有理想的“忠臣”,需要不断的进行挫骨削皮式的自我解剖才能成长,将那些让自己舒服的东西从根上挖出来看看是否已经是自己的负资产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华严经》所说的“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
ps 这样一篇梦呓般的小文,其实只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的。
相关的文
关鑫2017-06-10 09:50:38
宝钗和黛玉之选,只能看出在婚姻观念上是否理想主义,别那么轻易的给人贴性格标签,换个环境人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在熟人圈子里是话痨,陌生人群体里内向寡言,这很正常。
来自寺巷镇的jsd,目标是2017-06-10 11:26:55
啊猫啊狗ai就行,给老人多些陪伴
重装Matt2017-06-10 09:12:19
我喜欢曹操 朱元璋 和我朝太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壮哉 快哉!
龙施宇2017-06-10 12:28:13
宝黛有没有走在一起,想成宝钗和黛玉有没有走在一起[捂脸]好像有点不对,又感觉没啥问题
Rose2017-06-10 09:55:42
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住”写成了“往”,错别字。
作者
谢谢指出,说明不是从网上ctrl C加crtl V出来的,嘻嘻
Monicat2017-06-10 10:37:28
喜欢探春的表示红楼梦里那么多姑娘为啥非得在宝黛中选一个呢
LianJialuo2017-06-10 09:49:41
也不是很懂这一波封号操作
panoptic_x2017-06-12 15:16:11
对于表达观点的文章,不用假装客观,做为一个人,这是不可能的。多个有限视角的自由碰撞,也胜过自欺欺人的全知视角。另外,后面转到「AI panic」,和「监管」是两个性质的东西,作为类比论证很牵强。没人喜欢自我审查;而AI技术是中立的,会不会被AI养成废人,这和技术使用者、被使用者都有关;
崔腾飞2017-06-12 00:29:40
这篇倒是写的蛮有意思
Band2017-06-10 14:51:34
如何才能算个懂得欣赏的观众
罗海斌2017-06-10 11:35:10
全文略微烧脑,这种感觉有点畅快。
小方2017-06-10 10:46:14
看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