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食无求饱谈谈饮食
英国报业巨子诺斯克里夫爵士曾对他手下的记者说,下面四个题材一定会引起公众的兴趣:犯罪、爱情、金钱和食物。其中只有最后这一项是根本且普遍的事物。然而“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最重要” 和实际上当下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却是两回事,理论和实际总有一段“不那么美好的” 距离。
生活是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生活?对这一问题,我们似乎很难有答案,又或者我们还从未思考过。
照理说,我们生活在食物丰裕的美好年代。曾经基于满足生存的食物和随之发展的烹饪手段,在全新的审美下变成了一项创造性的享乐。高档餐厅应运而生;营养学,如今虽不甚完整,却也让我们很好地窥视到了健康饮食应该有的样子;就连充满异国情调、难以获取的食材,如今每家超市都能买得到,而互联网更是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以人道方式饲养的动物、以可持续性方式生产的产品,获取方式也前所未有的方便了。这一切,看似井然有序地朝“好‘’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普遍接受的“好”就真的是理性的选择吗?万一“理性”出了问题呢?或者严格的说“理性‘’真的就理性?(你大爷就真是你大爷?)
就因为把食物变成了一件更时尚的东西,结果吃反而成了更微不足道的主题。追随最新菜式、潮流餐厅、饮食时尚、营养建议,烹饪书或厨房小工具的冲动;就因为我们过分信赖营养学,往往更加重视食物的化学成分,而不是饮食的社会学或生态学;就因为我们沉浸在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的人类进程中,建立了快餐文化及其暗含价值观的最可靠方法。最终,这一切都演变成了一股自发的势头,人们反而忘记了一开始为什么要关注饮食。当然,也存在可能是我们从来就不知道为了什么。
我们该不该疑虑,所有这一切,会不会其实毫无实质性意义呢,就像全世界美食家朝拜的圣殿——米其林星级餐厅奉上的芦笋泡沫?
如果说思想有启蒙,文艺有复兴,那么当下是不是要进入一个食物复兴的时代呢?这一复兴的主题,即严谨地思考为什么食物至关重要,人类跟食物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没有这样的食物理念,我们的实践就会变成种种互相矛盾的时尚、常识、偏见和合理化欲望的大杂烩,新的饮食文化也就会凌乱不堪。“今天吃什么?”便成为时时刻刻困扰我们的问题。
我们希望思考的是,吃的理由绝不仅仅是吃本身,食物还关系到快感,关乎社会生活维度和精神生活维度,关系到我们与大自然,也关系到我们自我身份的表达。你我都愿意相信,人类的饮食不是简单地满足生物性需求,而是在生物需求之上负载了文化的品质。它不是简单地吃东西,而是喜好以某种方式烹调的某种食物,并在享用这些食物的时候,触发某种感觉或记忆。它甚至也不是简单的感觉,而是感觉某种非常特殊的人的情绪——耐心、超越、顺其自然、尊敬。
Café Terrace at Night :Vincent van Gogh,1888,F467,Oil on canvas,80.7 cm × 65.3 cm (31.8 in × 25.7 in)
我们在审视法国人时,所看到的是苗条的法国人就着葡萄酒满嘴流油地大炎饱和脂肪酸,但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民族与我们截然不同的食物关系。营养学家往往更加重视食物的化学成分,他们关于喝红酒或吃鹅肝的种种好处的所有研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吃东西的方式与我们有天上之别。他们很少吃零食,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总是与其他人共同进餐。虽然吃的东西分量很小,但他们绝不会刚吃了没多久就又会去吃。他们花在吃饭上的时间不但可以使他们与生产食物的人们产生感激之情,还能彻底摧毁我们对于快餐的粗浅快感。
我们在审视日本人时,所看到的是对美的追求甚至有些“病态”的日本人如何限定食材和摆弄食器(我们的先人明明也是这样做的,明代那些精美的瓷器便是最好的证明,只是某些知或不知的原因被后人遗忘),但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民族对食物更深刻的哲思:食材成千上万,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但是任何一种食材都有它独自的味道。**任何食材都有其他食材不可替代的原味。**因为那就是天地创造的自然的力量使然的。如果说料理就是有效活用食材的原味,那么只有把能利用的部分全部利用,才值得称之为料理,制作者才有被称为料理人的资格。这就是所谓的料理之心。不是说只要好吃就行,而是还有讲究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讲究吃的品位和文化。在他们看来,大部分人都像家畜一样,只是用食物填饱肚子,摄取营养而已。
两天前,在花生食堂吃焖肉饭,饭后跟大厨闲聊了几句。他描述了一个很有意思又及其常见的现象,他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你很容易区分不能吃、难吃、不错和很好吃这些跨度很大的概念,但在不错和很好吃之间再做区分就比较难了。如果再让你表述怎么不错或为什么好吃那就更 难听到答案了。就像是,60分和90分你很容易区别,但80分和85分的区别很少有人分得开,但有时吃的乐趣就在于分的开这五分的差距。对于做饭的人和吃饭的人都是一种享受。
**吃饭的愉悦本应属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王朝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每一天:**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愉悦携手前进甚至比它们更为持久。当我们失去其他的愉悦时,它却仍伴随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感到欣慰。只是当下太多其他的愉悦或琐碎之事充斥在我们周围,强烈地、直接地刺激着我们的感官,然后稍纵即逝。这种稍纵即逝的感觉带来一种困扰:到底什么是重要的?真要找答案,一个办法是,当你想判断事物的重要性时,想想没有它的时候会是怎么样。还记得你饿肚子的感受吗?如果记得,就请一直记得。
如果我们留心,本可在餐桌上认识整个世界。盘中物透露出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秘密:我们的角色、关系和社会地位。从茹毛饮血到饕餮盛宴,人类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食物进化的历史。绅士也好,野人也罢,究其根源,吃莫不是人类对上万年来受制于自然的反抗和恐惧,而这种反抗又触发了古老的问题:吃什么?怎么吃?人类上万年文明的进程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做了最好的脚注。
在这个强调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时代里,如果对面的你看到了这里,请让身为作者的我说声谢谢,谢谢你在多个选择中,选择读这篇文章。也希望融进我情感的文字带给你些许的享受或思考。如果你开始意识到或想要建立自己和食物的关系,那就从今天开始吧,还是那句老话,知行合一。
怀着最充分的快乐,而非建立在无知上的“快乐”进食,这是建立我们与世界之间联系的最深刻的体验,在这份快乐之中,我们体验和庆祝着我们食有所依以及深深的感恩之情,因为我们依赖奇迹而生,仰赖着我们所创造的生物而生,仰赖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而生。
谈到吃,其实它是我们和食物发生关系的最后环节。作为最后环节,它当然很重要,我们在好好吃的过程中,体会食物带给我们的各种感官上的愉悦,并在稍后的时间里更好的分解代谢,滋养我们的身体。我们对吃这一物理过程首先要抱有认真的态度,**吃的时候你就只做这一件事,**而在慢慢咀嚼的过程中,充分的体会食物在嘴里与自己发生碰撞所带来的感官上的享受。
我所理解的吃慢点,绝不仅是从健康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吃的慢有利于消化吸收,不容易变胖,虽然这些都是附带的好处。其实更强调的是站在快节奏生活的对立面,在放慢节奏的过程中,更好的建立与食物的联系,体会生命的意义。如果你非要说,最终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接受吃与被吃的现实,那我也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吃与被吃本身就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你在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自然规律,这不是我们正需要做的事情吗。**而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我们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加入 尊重、理解、意义等元素。
但吃的愉悦又不仅仅局限在感官上和营养价值上,它还体现甚至是更多的体现在前面各种环节的层层累积,进而加强了我们跟食物之间的这层关系,以至于在最后吃的环节上,让我们更加理解食物对我们而言的重要性和很多附加在感官之外的愉悦感。这些环节当然包括播种或培殖、园艺或饲养、采摘或屠宰(在很多宗教性仪式中屠宰是很神圣的过程)、烹饪和最后餐桌上的分享。
这样的描述其实就是农业社会的场景。而事实也是这个样子,我们的祖先比我们理解食物的意义要深刻的多,从食物当中获得的愉悦也更多。
即使是在阅读或是写作,我们也可以做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做个思想实验。
那现在就让我们暂时的放下一切,走进美丽的田园间重新结识那些为在悠闲合餐上享受尽心种植的并精心烹制的美食而心满意足的人们。参与到为我们提供食物的复杂而又其乐无穷的过程中来。在播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坚定的相信,更应该提高的是食物的质量而绝非数量,并坚信这样做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味觉,以及重建早已被食物工业化毁坏殆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食物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那些尊重农户辛劳,并愿意培育自己感官的消费者。
接下来在园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付出了体力劳动还有脑力劳动:学习不同的作物品种,找出哪种最合适你家花园的条件,也要让自己熟悉不同的微观小气候——在光照、湿度以及哪怕再小的土地的质量方便的细微差别,还要设计出好方法,以便用智慧消灭虫害,而不是简单的使用化学品。
而有时候现实总不会如你所愿,即便是付出了体力和脑力劳动,也许作物长得没那么硕大,或没有那么美味可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点小小的失落,但我想,更多的是会让你心中产生对农户的深深敬意,因为只有他们才掌握如何让作物持续不断成长壮大的高超技巧。在这样的思想实验中我们想象着体会农户时而欣喜时而失落的感受。
让我们继续想象,进入收获的季节。作物各自以其独特方式——比如变换颜色、形状、气味、文理或口味,来向我们宣示:现在已经到了它们能为我们奉献最多,也即它们最甜美和最有营养的时候了:快来采摘吧!
摘了满篮子的自家土产走进厨房后,接下来便开始洗菜、切菜、剁菜等一系列流程,而此时我们心里大约会冒出十多种不同的想法,比如做点儿什么好呢,怎么做呢,如此等等,但营养,甚至健康,这些却不在我们的思考之中。摆在你面前的都是活色生香的新鲜食物,各以其独有的色香味与我们沟通。
接下来就是你练就好厨师的过程,你会接收所有这些感官信息,然后再决定如何来处理面前各种可能性:什么该与什么搭配,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加工”。如何物尽其用,如何烹调的美味,如何将自己的用心融入食物并传达给将要分享食物的人。最终配上各种食器,在餐桌上呈现你的艺术作品。这是你实践智慧的最好诠释。也正是在这一庞杂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食物和土壤的关系、种植者与食物的关系,以及厨师与很快将坐上餐桌的美食享用者之间的关系。
然而,思想实验终究是思想实验。现实是,人类文明已经将我们带入工业社会和科技社会,社会分工不允许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农户,去体会和建立整个与食物建立关系的过程。那我们还有什么?还能做什么?当然是思考,是下意识的理解食物的重要性,和需要同食物建立良好关系的觉察。也许,客观原因让我们没办法亲自体验同食物建立关系的各种环节,但我们依然可以认真的对待每一个能做的环节。如果你只能吃饭,那就好好认真的吃每一餐;如果你可以买菜做饭,那就好好认真的挑选食材,用心的准备一餐同身边的人分享;如果偶尔的你还可以出去度个假,不妨走到田间,亲自耕种一把。关键是每一步都要用心,不是只走形式。
食物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放弃享受美食,只是不依赖它。在恰当的时候享受美食。虽然孔子他老人家是说:“君子食无求饱”,**但他所强调的是不要变成味觉欲望的奴隶。真正的中庸之道在于,既不过分沉迷于美食的感官愉悦,也不苦行般地拒绝所有感官乐趣。**当然,这也只是他老人家的观点罢了。
我们更希望提倡吃的美德,唤醒人们对饮食的认识,但不希望提规矩或原则。
参考书目:
《吃的美德》: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英]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
《至味在人间》:陈晓卿 著
《饮食人类学》:Tasting Food, Tasting Freedom. Excursions into Eating, Culture, and the Past,[美]西敏司 著
《为食物辩护》:In Defense of Food:An Eater’s Manifesto,[美]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著
《杂食者的两难》: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美]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著
《文明的口味》:Food: A History,[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著
《种子的胜利》:[美]索尔·汉森 著
《在巴黎的餐桌上》: [美] A·J·李伯龄 著
《日本味道》: [日]北大路鲁山人 著
《行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汪丁丁 著
扩展阅读
怎样的饮食原则能让我们收获健康?链结食物、健康与农业的解析丨讲座总结
日月星辰2017-06-16 10:18:22
作者借孔子的论语:“君子食无求饱”,谈谈饮食。阐述了古今共存的一个论点————外在的物质条件不需要很优越,但是精神上一定要有追求,一定要有境界。
知秋一叶Maxime2017-06-16 08:38:04
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 吃饭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吃饭。– 苏格拉底
原文超2017-06-18 13:09:32
新颖的观点。用餐时相互分享或许食物的故事确实是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增强彼此感情的有效方式。
Moment.2017-06-16 17:14:14
我们都是自然的宝宝(存在即自然)
雪2017-06-16 10:59:43
脑补膳食宝塔、地中海饮食结构、东方膳食结构、和西方膳食结构…还想起大姨去同事家聚会帮忙切土豆丝得男主人称赞其切得细而引起女主人“嫉妒”的趣闻,吃饭这件事儿从来不是件小事儿,不知商场上有多少生意是饭桌上敲定的,也不知国际关系中有多少好感是首脑在觥筹交错中铺垫的,纵使你家财万贯可以吃遍天下所有食府,大师傅们的手艺和家里菜饭感觉就是不会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