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和慈善-从游学和知识付费说起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起教育中的游学,例如去硅谷的科技主题的夏令营。这种活动,我希望我年轻时能够有机会参加,推己及人,自然希望能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来影响甚至改变一些孩子,拓宽眼界,了解世界的广大的与复杂,这种事情对于任何一个心怀远大的孩子都有好处,不能说马云当年因为年轻时的澳大利亚之行而成为了今天的马云,但这样的游学,必然是对其成长助益良多。
我们聊到当下的游学市场时。发现只有面向高端用户的国外游学项目。理想主义者多半不愿忽略基层沉默的大多数,而太现实的人则想着如何从这些沉默者当中选出一批来好收智商税。提高民智还是趁机捞钱,这里不做道德上的评价。回到游学的话题,如果开发一个目的地是北京上海的短期游学,面向二三四线的中学生大学生,这个想法怎么样?
富人的价值观是愿意为了那些看不到的附加价值买单的,而那些缺少富人心态的人则只看到了能够落实到发票上的成本。比如游学来说,对于组织者来说,线路的设计,其中穿插的课程讲解都是需要花成本的,这些成本需要在价格中有所体现,从而使得这样的产品比旅行社的相似线路要贵。富人能够理解这个逻辑,所以愿意为此付费。而这个消费者的群体决定了他们更感兴趣国外的有针对性的游学。
但对于手头没有那么充裕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同样是叫孩子去北京上海玩一趟,为啥游学花的钱就比旅行社要贵。要让这些潜在的消费者理解附加价值的概念,即游学的价值不在于旅游,而在于其行程中穿插的课程和讨论,是需要很高的推广成本的。这是我分析为什么市面上没有这种平民级的游学产品的原因。
有志于向广大沉默着提供教育的人们,往往会觉得市场走不通,那就走NGO的路子。然而,《白人的负担》这本书中说到,“忍受贫困的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不仅仅归咎于漠视贫困的人们,同样也归咎于虽然渴望帮助却不懂如何真正给予帮助的人们。” 穷困潦倒的人们,并没有金钱去刺激市场调查者来满足他们迫切的需求。NGO能够提供的,究竟是NGO参与者的道德优越感,还是弱势群体亟需的切实的帮助了。“叔叔阿姨請不要來我們這里支教了”这篇帖子中出现的情景,其实并不是偶然。这么说也许会让那些真心做慈善的人产生误解,我反对的不是慈善,而是慈善背后的低效率。
说回到教育,或者广义的知识付费上。通过商业的手段来运作,其长期的价值在于向大众传递一种价值观,即知识本身是有价值的。只有当知识的产生者比歌星影星更受到社会的尊重时,这个国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做知识付费,还是做在线教育,其初心不应该是将自己打造成”教主“,不应该是迎合阶层上升通道受限者的”知识焦虑“,而应该是通过商业行为,让“知识的附加价值”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关于未来的焦虑,以及对自己无能的不满,这些都如同你的影子一样,如果你想通过补充看似提供确定性的知识来消除,那么你就像庄子里那个想通过跑步来甩掉你的影子的人,跑的越快,心里越焦躁。
曾经和朋友聊“得到”,我提到这样一个吸引写作者的模式。得到放开写读书笔记的权限,每个用户都能写,要求用户先写一个500字的摘要,公开出来,任何人都可以看。而要看全文需要付费,平台会拿出50%收到的费用,用来购买这本书,捐献给图书馆,再拿出一小部分用于支付平台运营的费用,剩下的作为读书笔记作者的报酬。我这么设计的目的,不只是从商业考虑,吸引到一批能写作,且写作时更多的是考虑文章本身的质量,而不是骗取点击率的作者(这样的支付方式会对那些只关注点击率的作者没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人们觉得自己不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来付费,不是被收了智商税,而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付费。
商业和慈善常常是两个被人们对立起来的概念。例如得到APP上那些专栏到期之后,其中的内容该怎么办?要不要公开了?我提出的建议是设置一个慈善捐赠的选项,用户可以看每一篇文章的前500字,但每篇文章都会设置一个慈善目标,只有当一个用户为这篇文章捐献的钱超过这个目标之后,这篇文章才会对全体用户公开。
但这些的方案就被朋友认为商业和慈善不应该连在一起而被拍死。富人做慈善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去做的一次性消费,而不应该和TA的核心生意绑定在一起。我当时认可这个说法准确的描述了当下的社会现实,但却不认同这背后将商业和慈善分开的逻辑。薛兆丰写道,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公益和商业本来就不应该分家。我们看到那些利用微信公众号募集得到很大数额的例子,看到了义卖,义演,为什么知识付费领域不能搞义卖的模式了。
正如的制造业的价值不止限于造出的那些东西,还在于制造业在看不见的地方倒逼出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将不同阶层的人有机的联合了起来。商业的价值,正如“宋人有不龟手之药”中讲的那样,在于传递一种价值观。古代威尼斯的商人传播了对远方的好奇心,这种渴望或者贪婪激励了“地理大发现”,并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脚步。我们当下的商业在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了?
说完了得到,回到本文开始时那位想办针对二三线城市中学生游学的朋友。我很欣赏她的想法和热情,但不支持她将这件事做成NGO的观点,我建议她选一些书,拉到赞助,将游学的项目变成不止是去北京上海看看博物馆,听听讲座,还送一堆书,通过可见的书的成本,来降低宣传的难度。通过市场去运作,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更可以传递一种”知识有价值“的观念。
真正改变历史的,是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同样是为了知识买单,如果花钱的人认为买单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摆脱阶级固化的陷阱,那就是在培养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而如果买单的人意识到自己花钱是为了传播这个知识本身,那么消费者关注的就不会是这个知识是否对自己有用,而是我的所作所学对传播这个知识是否有用。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每日里学到的新知,你要想的是自己配不配传播这个知识,那里习惯不好,使得自己自己暂时还不能成为这个知识的代言人,只有“知识付费”培养出了这样的消费者,能够真正解决“知识焦虑”。此所谓“先欲取之,必先予之”,只有你把自己当成了知识传播的孔道而不是终点,知识才能改变你自身。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beck2017-06-17 22:29:12
不如政府把防火墙给关了,多容易,学生就能看到耶鲁,斯坦福,伯克利,之类名校教授的讲座直播。[微笑][微笑][微笑]
AEBN2017-06-18 11:30:38
政府只管收费,民间横七竖八。人人都靠自己,智识一盘散沙。富者背井离乡,穷者置地买家。但等坚船利炮,又落一片群鸦。
Justin Liu2017-06-17 14:59:20
教育救不了所有人,但是应该努力拣选有天赋的学徒,助他们上青云
关鑫2017-06-17 11:35:28
穷人思维在乎眼前利益,及时反馈,投资教育已经很不容易了,孩子放弃了打工的收益。好在国内教育很便宜,农村家庭只要不是非常穷,都不会亏了教育。一年来,在得到消费2k,已经把周围人甩很远了,每天花1小时开车时间学习非常值。
chen2017-06-17 11:25:39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操作上可以更简化一点,比如说借鉴日本运营商以前的内容打包模式,比如说一个月从你通讯费上扣掉那十块钱 每个月就可以看100篇这个内容,听10首歌、这样就会比较简洁。
Jin2017-06-18 00:13:32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负担的起游学。 几万块都拿不出的家庭,比比皆是。
panoptic_x2017-06-17 23:17:45
1. 知识不是商品,不需要代言人。顺便再次表达一下个人支持的知识传播观:「市场规律在拥有外部性的系统中会失效。科学研究特别是偏理论的科学研究,获利者是全人类。我不付钱我不是照样能享受科学发展带来的福利,难到你还能不让我学习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783444/answer/28960146 & 「盗版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84456/answer/48356873 # 纪念Aaron Swartz http://mp.weixin.qq.com/s/sk72hJ2nsgtILCBGU6rcaw 2. 如果你是想想消除焦虑那就别趟知识付费的浑水了。消除焦虑的办法很多,知识付费这个途径,一是不一定能消除焦虑,二是知识付费买不到真知,真心想推动知识传播的人是Hacker型的,真心要想做学术科研、给自己热爱的领域贡献创新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汲取和传播)的人一定会不辞辛苦去探索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而研究的环节恰恰是一场不确定性之旅 3. 好的学习资源,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够严格化一个人的逻辑链,延展视野和思考的复杂度。而不是指望这个升官发财 # 这在民主政体下的资本社会里是否就必然正相关(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