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说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也许更加为人所熟知。然而,美国学者亚历山大德拉提出了这个法则的升级版白金法则,也就是别人希望你怎么对他,你就怎么对他。这里的差距,不止体现在人际交往上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还是以他人的感受为中心。通过对比这两个与人合作的法则,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合作的模式,并用来解释大历史的发展。
无论是利维坦,还是春秋时代的墨子,其笔下的自然状态不过是一种强盗的逻辑,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这样的日子,想必是无法促成人与人之间超过150人这个邓巴数的大规模合作的。在欧亚大陆差不多的时间段,不同的思想家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正被称为轴心时代,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他们给出的答案也都是黄金法则。圣经中说“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得怎样待人”,而在东方,黄金法则更被具体成了越来越繁杂的礼仪。
你肯定不想老无所依吧,那你就要供养自己的父母;你也不想自己好不容易有了地位却无人知晓吧,那你就要通过服饰来标定等级。论语中反复提到的君子小人之差距,就在于君子是可以和陌生人合作的,而小人一有机会就会往你背后捅刀子,希望找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吧,那你自己先做一个君子吧。这个逻辑接着发展下去,你估计你死了之后你的亲生子女会比远方的亲戚更加伤心,那么礼法也规定了不同的亲疏,要分别悲伤到什么样的程度。等到这样叠床架屋的规矩多了,这样的礼法就会显得越来越虚伪了。
如果一个命题成立,那么其逻辑上等价的逆反命题也必然成立。那么对应过来“己之欲,施于人”也应该是对的了,你自己希望能做一个好人,对自己严格要求,然后将你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套用在别人身上,这样就对了吗?
然而,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逻辑分析都证明,人性善的假设更容易使人在行为上变坏,而不是相反。专制制度在中国盛行两千多年,至今阴魂不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假定皇帝是圣人,治理国家的官员是贤臣。如果我们早就假定皇帝是理性人,是自私的,中国也许早就实行民主和法治了。全世界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正是那些最早不把国王当圣人、假定官员一有机会就会谋私利的国家。
孔子不止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不像上一句那么广为人所知,但其实内涵很丰富的。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孔子的回答就不够老实了,“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能做到这件事的人,岂止算得上仁,都可以算得上超越了尧舜的圣人了。但凡孔子说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也就是说这事情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在尧舜那样简单的小社会都办不成的事情,更何况到了越来越复杂的当下了。
那什么事情孔子认为是办不到的了,翻译成当下的话,就是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但你想没有想过,这件事为什么难?因为社会的异质性越高,每个人所处的情景也越发缺少相似处,从而导致在不同的场景下,己之蜜糖,彼之砒霜。意识到了适合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别人的,就知道为什么周济大众是这么难的一件事了。
在16年的Edge问题是,今年最重要的科学新闻是什么?其中一个来自心理学家答案就是白金法则。作者举出了心理学的研究使用的样本都是WEIRD (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and Democratic) ,也就是西方精英大学的大学生,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无法推广到更多的人身上。还举了援助海地地震灾区时很多救援物资并不是当地亟需的物资的例子。
之所以会写这样的一篇文,是因为被人说对别人的批判和批评太多。我想,这是因为自己喜欢听批评,尤其是具体的批评.然而将自己想要的,强加给别人,这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除非能知己到不非彼此的程度,绝对不可这样的。记得当年学编译原理的时候,就觉得其中说的是和人交往,尤其是指出对方问题和不一致的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有机会重新学学编译原理,到可以去写写这个话题。
回到“别人希望你怎么对他,你就怎么对他”的白金法则,这样的处世之道,是不是有些乡愿,有些谄媚了,这样的回答在我几年前听到白金法则时肯定也会这么说的。然而理解经济学深了,就能明白别人希望你怎么对他的背后,其实能反映出每个人私有的信息,也就是在TA当下的坏境下,究竟什么能让他的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或者其他什么TA的大脑以为能帮助其延续基因的东西。而要让复杂社会运作,那就需要整合每一个人觉得什么东西TA最想要的信息,否则如果一群人被忽略了太久,那么这群人就失去了加入合作体系的能力,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石器时代开始就依赖于大规模的合作。
而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的区别可以解释历史的发展。张维迎说:“从古到今,人类追求幸福的方式只有两种逻辑:强盗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强盗的逻辑是通过让别人不幸,市场的逻辑是让他人幸福。”黄金法则对应的西方的哲人王,东方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强盗逻辑加上了一层改装,同样的逻辑链条,不同的只是将起点的强盗换成了一个善良的聪明人。这适合一个静态的,同质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老吾老的法子可以有效的及人之老,但当下,如果你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对亲戚家待孩子的方式指手画脚。
而白金法则对应的市场逻辑,则是通过让别人幸福而获得自己的幸福。当时的思想家墨子提出兼爱非攻,试图用互助相爱来驱逐当时盛行的强盗逻辑,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的逻辑,因为它不是否认利己,而是主张利己先利人,只有让别人幸福才能达到自己的幸福。
最后还是说说白金法则的奸臣逻辑,从研究别人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自己行为,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才能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这样做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摆脱自我中心的自话自说,也可以让人变得只满足他人的眼前利益,而付出了长期的代价。白金法则讲的是“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而你要做的是认识到别人所想要的不止是你看到的明显的那一小块,具有长期影响的需求,往往需要克服本能的束缚,是不容易满足的。若是只看到别人眼前的需求,那白金法则确实有些小人,若是能关注那些长远的需求,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所以当下的很多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等,说到底是白金法则出了问题。
写到这里,我本来想提出一条替代白金法则的话,即和任何人交往时,算法找到的和TA差不多背景但比TA更幸福的人想要什么,就给TA什么。但觉得这个背后要论证,要花的功夫更多,所以只是点出,就不多说了。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Ming Dong2017-07-07 00:32:33
如果一个命题成立,那么其逻辑上等价的逆反命题也必然成立。那么对应过来“己之欲,施于人”也应该是对的了???这只是反命题,不是逆反命题。
天翼2017-07-08 14:28:33
很同意作者所言,但说了对方想听的话,而不去指出问题。这样的交往有何质量可言?也违背自己的价值观不是吗?如何解决呢?
作者
这也是我纠结的,我的答案是说对方长期来看喜欢听,但也许目前无感的话题
lvyesa2017-07-06 21:59:04
白金法则=道德绑架。。。?
拉普拉斯小兽(杨雷)2017-07-08 02:21:26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丫快被封号了,这大实话也敢说? 过去有白色恐怖,今有red色的。
作者
看过武林外传吧,我上面有人,不怕的,[色]
大熊怪2017-07-07 10:43:00
逆反是 施于人,己之欲,作者有点乱了
panoptic_x2017-07-07 08:38:16
回第一个评论「那么对应过来“己之欲,施于人”也应该是对的了???这只是反命题,不是逆反命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逆否命题是「施于人,(必然是)几所欲」,其否命题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对于material implication,只否定前件的话,要保持命题为真,后件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
lvyesa2017-07-07 07:28:41
不如写写代替白金法则的。。。
贾新彬2017-07-07 06:40:12
建国三十年是圣人与乌托邦的时代,更是人人举报、乃至连老婆、老爸都被举报的时代。人性善和人性恶的观点都不足以涵盖当时社会的特质,也无法覆盖目前社会的各种奇葩及普通事件。对中国人来说,心理学、社会学基本不普及,所能接触到的也只是一些奇形怪状的案例及旁听图说,市面上所谓的心理学书籍只是故事+中国式逻辑的拼凑,曲解了事情本身不说,也把真正的心理学、社会学给湮没掉了。
未纪2017-07-07 01:51:16
想必国与国之间亦如此
王云飞字昙越FredrichtesaUbiWaw2017-07-06 23:04:08
道德绑架我是不同意的,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你交往的大部分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是与你的社交准则相似的,我想你绝对不会努力跟一个傻逼打交道吧~
金枪鱼2017-07-06 21:57:51
手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