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机器革命》读书笔记-如何评价一本关于未来的书
《第二次机器革命》这本书,是那种能够在机场书店找到的图书,这本书不算厚,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也不算烧脑。书中的内容围绕着以人工智能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展开论述,这个宏大的话题想必也会让不少读者“虎躯一震”。 之前我是不会去读这样的书的,但现在看来,这都怪我年少无知的缘故。对于这类的书,到底该怎么去评价了?这篇小文就说说这么去读这类对于未来的趋势做预测的书。
国外的书有一个特色,就是有时每一章开篇会引一句“名人名言”,用来为这一章的三观定调,这些引用的名言多半既幽默由有深意,你读完了一本书,别的话可以忘记,作者引用的这些名言可不要忘,你可以用到自己的输出中的。比如《第二次机器革命》中每一章开篇引用的名言,我在这里一一列出:
“机器并没有把人从天然的难题中隔离出来,而是让人更加融入进去。”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法国作家、飞行员
“厌倦、恶习和欲望——工作把人从这三大恶果中拯救出来。”
——伏尔泰(Voltaire)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作家、历史学家
“政策就是一种很容易改变的临时信条,但一旦它适用,人们就会以宗教般的热情去实施。”
——莫罕达斯·甘地(Mahatma Gandhi)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
“但它们是没有用的。它们只会给你提供答案。”
——著名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如是评论计算机
“衡量我们进步的标志不是我们是否给富有者带来更多的财富增长,而是我们是否给贫困者带来足够的财富增长。”
——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美国第32任总统
“一台机器可以做50个普通人的工作,却没有任何机器可以做一个拥有特殊技能的人的工作。”
——阿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
美国著名出版家和作家、《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作者
“富裕与贫穷之间的不平衡是所有共和国最古老的、最致命的疾病。”
——普鲁塔克(Plutarch) 罗马传记文学家、散文家,柏拉图学派的知识分子
“GDP里看不见纯美的诗歌,听不见超群的公共辩论。它衡量的既不是我们的智慧、勇气和学识,也不是我们的同情心和奉献精神。它只能衡量每件实实在在的东西——除了那些让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
——罗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大多数的经济谬误都源于一个认为这个世界总会存在一种美好东西的倾向——一部分人肯定能以与另一部分人相同的代价获得这种东西。”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我一直在思考那些让人惊叹的电子仪器……有了它们,我们的计算和综合思维能力增强了,工作和研究进程成倍增长,对这些进步……即使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德日进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法国哲学家
“如果你想拥有出色的思想,那么你必须拥有很多思想。”
——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两度获得诺贝尔奖
“在你衡量你所谈论的话题时,如果能以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那说明你对这个话题知其一二;而当你无法用数字表达时,你的知识就是贫乏的、不能令人满意的。”
——开尔文男爵(Lord Kelvin)19世纪英国卓越的物理学家
“人类最大的缺点是无法理解指数函数。”
——阿尔伯特·A·巴特利特(Albert A. Bartlett)
“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称得上是魔法。”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技术是上帝的礼物——除了生命之外,它可能是上帝赐予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它是文明、艺术和科学之母。”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 数学物理学家
根据这些名言,你那不断做着预测的大脑就已经开始勾勒出这本书是怎么组织材料的了。我这里要提醒的是,我这里列出的15条名言对应书中的15章,不过我是按照书中章节的逆序去排列的。
这所以要这样去排列,是因为读这类书的目的就是整合作者的观点,从而帮助你去形成自己对未来的判断,那不妨在你复述观点的时候加一些难度,不要让你去按照作者的逻辑去做,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书中每一章的内容做到“倒背如流”,也就是你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将书中的每一章用一俩段概括出来。这不算难,难的是用连接句或指出段落之间的联系。能够把倒述语境下的连接句写的明了清楚,才说明你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接下来要做的是比较不同的论述方式的异同之处。就拿《第二次机器革命》来说,作者本来的论述方式是从现象到结论,先说组合式的创新,指数型增长,以及数字化是什么,再说这些技术对于个人的收入和投资的影响,最后说道了社会层面的影响。从预测的可靠性上来说,关于个人的预测逻辑链条短,可以看成是大势所趋,例如书中提到的最顶尖的人,无论在哪个行业,未来都会拿到顶配的收入,而且这种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收入差距未来还会扩大。但关于社会整体趋势,其议论则必然会模棱两可,例如关于奇点是否会到来,作者在这本书中就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写作脉络,是论文式的写法,先说背景,之后说结果,也就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未来我的工作还在吗?未来的经济前景乐观还是悲观?,作者会列出大量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是讨论,说说上面论述的未来在那些也许不会在意的地方所产生的涟漪效应,开阔读者的视野,提出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而倒述的方式,则是TED演讲式的,你需要先用大的问题去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去用幽默或者情感和听众建立心理上的认同感。接着抛出单一的主题,比如用TED演讲的逻辑来说《第二次革命》,那这个主题,就应该是未来是美好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花时间去自我提升,并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最好的人。而结尾可以去列出未来的技术革命的几个特征,再通过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人的未来联系起来,复述作为主题的结论,增加听众的印象。
这两种论述模式,各有所长,但不管哪种论述,都少不了数据的支持。而这引出了这本书可以带给读者的另一个礼物,也就是诸多图表。下面将会列出《第二次机器革命》中的图表,猜猜我是按照哪种顺序列出的。
人口数量
摩尔定律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劳动生产率
真实的人均GDP vs. 人均中位数收入
1963~2008年,美国男性全职劳动者全年工资水平
工资占GDP的份额vs. 公司利润占GDP的份额
平均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以上只是列出了这本书的部分支持数据,将这些数据重新组合,就是书中强调的组合式创新。任何一本书,都需要从观点,逻辑和数据三个层面去看。书中的新观点可以免得自己落伍;书的论述逻辑可以教你怎么去组织材料;书中的研究方法可以启发你去做相似的调查,而最后,将一本书中的论据找出来,未来也许能在其他的什么场合发挥大用了也未可知。只有将一本书的三个层次都读出来,才算吃透了一本书。
总结
1)通过倒述的方式,可以强迫读者理清这本书的内容是怎么组织的,通过比较不同的论述方式,可以让你联系论说文或演讲的逻辑。
2)将书中的支持数据用在新的场景下,这样的组合式创新可以产生无限的的可能。但首先需要你不止关注书中的观点,而关注书里提供了那些数据和案例。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教你怎么去读 “Edge的2016年度问题-这一年里有趣又有用的科学新闻”
暗影2017-07-10 12:50:03
14年的书,以每日的信息增量来说,这本书已经没有太多的价值了,《心智社会》&《终极算法》都比这本读的舒服。
作者
本身就是关于怎么读书的文
beck2017-07-09 16:51:31
看过两位MIT讲授的讲座,当时特别震撼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