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式的读书笔记以及我的反省
曾经在几个月前,写过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过好健康的一生 你需要守护你的端粒,正好碰到万维刚在得到APP上也讲到了这本书,下面的链接是其中的一篇解读 “别让负面情绪,缩短了你的寿命”。见贤思齐,写了这么多读书笔记,也要系统的比较一下,才能有所提高。
假设让一个算法来评价两篇读书笔记的好坏,那么可以预见的一个指标就是两篇文章的词汇和句式的多样性。如果一篇文章全文都是平铺直叙,那么这篇文章肯定不如既有问句,又有祈使句,还夹杂着对情景的描写的文章读起来有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文大多句式缺少变化,而这会导致这些文读起来令读者觉得兴味索然。更重要的是,同样是写一篇读书笔记,写一篇“复调”的读书笔记比只写一个主题的读书笔记收益更大。因为后者需要调动不同的大脑功能,需要更多次的在整合和发散中跳跃。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复调小说,简而言之,是指作者自己多个人格的对话。而复调的读书笔记,则如同复调小说一样,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的意识,也不按照统一的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性格形象的。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的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复调的读书笔记,首先要包含对一本书主要内容的提炼和解读,使得读者能够用最少的认知成本了解这本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将书中的道理变成具体情境下的选择,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给出示例,说明如何应用书中的知识到日常生活中。写作的过程,就是坦率的向读者展示你如何将这本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你举的例子可以只是应用了书中所述知识的一点,这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既用陈述句说明事实,又通过故事化的情景,展示知识是如何改变生活中的决策和习惯的,然后引导读者养成活学活用的思维习惯。这里的故事可以是你自己杜撰的,也可以是历史中的,但一定要是书中没有的,不然就成了书摘,而不是自己体会了。
第二点,读书笔记要写出这本书的知识可能引发的非个人层面应用,可以从经济,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去考虑问题。对于科普书,可以说一说有没有可能由这个知识引出一个创业的机会。比如对于端粒这个话题,我给公众号象物写过一篇文 解读寿命计时器——端粒检测,讲的是端粒检测的几家初创公司,这属于经济层面的应用。我们还可以去问文化层面的问题,如果端粒长度的检测变的普及,会不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歧视,比如之后相亲角上要求端粒长度高于平均值的90%?如果端粒长度成为了常规体检的一部分,那么这种包含个人隐私的数据该如何被正确的解读。这些问题的思路是意识到一旦一种知识得到了普及和广泛的认可,那么一定会有一些意外的涟漪效应,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应该出现在一篇复调的读书笔记中。
在我写的端粒检测的介绍文中,我曾被象物的小伙伴批评说文章写得不够客观,即没有写到对端粒研究持怀疑态度的一方的立场。的确,端粒的研究并不是一个close problem,端粒也不是越长越好,端粒和衰老的关系,也不是研究的清清楚楚的。复调的读书笔记,要写出作者怀疑的部分,而我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却担心写出了相互矛盾的观点,会导致文章的逻辑不清楚,会让读者觉得太烧脑,现在看来,是我错了,以后的读书笔记,我一定要写出些对这本书的批判,如果没有挑出一本书的三个不足,那多半是你还没有读透这本书。
最后,读书笔记还要写自己读这本书后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一点是可选的,不一定每本书都会改变你看问题的方式,但上述的三点,却是每一篇复调的读书笔记都需要包含的。回到说端粒的那本书,这本书中给出的健康建议,与很多养生号中给出的建议是差不多的,但是这本书的论证方式却值得学习,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思维方式上的启示
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相同年龄下有着不同的端粒长度,而端粒长度则部分影响着衰老的进度。这种A导致B,B导致C的逻辑链条,是科学中常用的。逻辑链条中的每一步,由于都是可以定量观察的变量,就可以去做可控的双盲实验,来排除其他的解释,所以即使每一项研究只能得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联系,但将不同领域的研究连接起来,就能够得到一个逻辑上相对可靠的证据。这样的证据,虽然看起来是间接的,但比直接观察A和C的关系却更可靠,因为逻辑链条上的每一步,都要可重复,可证伪,你细致的观察一个长寿村中的每一个人,是无法得出长寿的秘密的,因为你无法排除各种各样的解释,你得到的只是描述性的案例,而不是因果联系。但不断积累的端粒的研究,却可以逐渐揭示端粒环境衰老这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网。
将A->C的论述方式变成A->B->C的论述方式,不止改变了我们说理的方式,还会改变我们搜集论据的习惯。论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找到的中间变量,会随着视野和经验的积累而不同。好的中间变量,要使得每一步的论证都变成一个可证伪的假说,从而让自己的论证变得可以被高效的推翻。这听起来很吊诡,但好的论证不需要做到无懈可击的,而需要引导听者能一针见血的指出自己论证中的问题。若是你的论证本身就不清晰,那么听者也无法说出你具体那里不完善。既然交流的目的就是让你明白自己那里不好,那里需要改进,那就要让改进交流的形式,让你的论述可以方便的被对手找出弱点来。
最后我想说说写复调读书笔记的心态。上面的四点都是是技法,是可以训练得出的。而心法则是不可学的,只有通过一颗心感染一颗心获得。你写的读书笔记即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读者。对于读者,你要承诺的不是通过阅读你的读书笔记能快速高效的读完一本书,而是承诺给读者讲一个好故事,讲你为何选择读这本书,讲你怎么读这本书,讲你读完这本书做了什么。通过你的故事还有你读书中的内省,坦率的告诉读者这本书是如何带你成长的。对于自己,写读书笔记是逼自己思考的过程,思考越深入,你的读书笔记才对你自己越有价值,至于思考的落脚点,那永远都不应是思考的终点。之后我还会拿出我之前写的读书笔记,写写自己的反省,写写我为什么觉得我当年写的不好。
总结:复调的读书笔记包括
1, 书中的背景知识,用自己的话讲述
2, 书中的知识,在自己的生活中某一特定场景的应用
3, 书中的观点,在社会制度文化这三个大的视角下,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4, 对这本书的批判和质疑
5, 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种新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有人@我] WLan2017-07-16 17:29:31
节外插个曲,“词汇多样性和句式的多样性”,并不一定是衡量文章好坏的核心特征指标,比如对那些“平淡有味”、“初品似水、再品如酒”的文章就不适用。诗文写作这件事太复杂了,比围棋神马的复杂多了,目前机器算 法还处于幼稚或弱智阶段[撇嘴]
作者
这个说的也对
郎宇倩2017-07-21 00:23:51
写得让我望而生畏(反正就是很怕怕、好棒棒的意思啦)
关鑫2017-07-16 11:40:18
把书中内容用小孩懂的语言叙述出来,是读没读懂的标准。
HuYH2017-07-16 20:01:02
写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