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决策》读书笔记--我们该怎样正确的发朋友圈
过去二十五年间,决策领域的关注点一直都是“决策者的局限性”,即决策者无法完全保持理性并且成功地进行决策。众多的书籍指出了人类思维所固有的局限之处,并列举出了应对策略,包括:利用培训使个体的思维更加清晰;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来监控并指导心理过程;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系统致力于加强计算机的决策能力,例如用算法背后的道理指导自己生活中的决策,从而避免人类所犯下的种种失误。
然而今天介绍的书将采取另一个角度,作者致力于将人类在解决问题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能力记录下来。从这本书的副标题”直击决策真相,揭秘什么是决定你的决策中“可以看出,这些做决策时所基于的能力经常被以往同类型书籍轻描淡写,甚至完全忽视。
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是案例分析,通过调查分解消防人员在时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作出“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决策,以及飞行员、护士、军事领导者、核电厂操作员、国际象棋大师等专业人员在面临必须做出影响巨大的决策时考虑了什么,作者总结出了名为“**识别启动决策”**的一套决策方法 。要在真实的世界里做决策,需要知道,人在应对周边环境中的典型困难和压力时表现的普遍模式。这些困难包括:信息缺失、时间有限、目标模糊以及情况多变等。平常人决策的机会不多,然而对于这些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决定了他们需要经常做出决策,从而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的研究素材。
这些研究的关注点并不是“人类为何无法在执行任务中使用理想策略”,而是“个体如何在困难条件下仍可作出正确决策”。每个人在特定领域都能够依据自身经验,快速作出高效决策,这些研究得出的建议,既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还适用于高价值高风险的决策,例如选择大学的专业等。
我们来看书中给出的一个火警的例子。假设你随着消防员到了火场,最开始火警响起时,火情还局限在一座四层楼建筑的地下室,仅仅有火苗出现,一般火灾而已。指挥官迅速到达,却并没有看到异常状况。没有冒烟的痕迹。他找到了楼房侧面通向地下室的门,进去之后,发现火焰正从倒垃圾的通道中冒出来。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处理,因为垂直燃烧的火焰会沿着直线蔓延。鉴于建筑外并无烟雾,因此可以推断火势刚刚兴起。
对付垂直燃烧火焰的方法是从高处洒水。因此,指挥官派一名队员上到一楼,另一名队员上到二楼。两个人都说火势已经蔓延过去了。指挥官走出楼外,走到建筑的正面。现在,他看到,浓烟已经从楼房的屋檐处冒出来了。很明显,火焰一路向上,冲到了四楼,遇到屋顶阻碍之后,浓烟遂喷涌而出。既然消防队赶到时楼外尚无浓烟,那么上述过程一定是刚刚发生的。
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迅速扑灭火焰的可能性此时已经消失了。他需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搜救上来,将楼内每一个人都疏散出去。同时,他呼叫总部请求支援。垃圾通道附近的楼梯先前是工作重点,现在,大家的注意力则转向了正面的楼梯,将其作为疏散通道加以使用。
在上述的事件中,你注意到决策的过程了吗?消防指挥官看到火势垂直蔓延之后,马上就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处理。随后,一瞬之间,该决定就已被否决,因为火焰已经弥漫开来。在情况发生改变之后,指挥官仍然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乍看起来,他从来没有决策过任何事情。他并没有按照双选项假设所预测的那样,将最优选项与其他选项进行对比。他根本没有比较过任何选项。
如果说“决策”意味着在两个或者多个选项之间主动地作出比较性的评价,那么示例中的指挥官似乎并没有作出任何决策。因此,我们尝试着将定义的范围拓宽:**所谓“决策”,就是其他合理选项出现时的选择点,此时,指挥官有可能选择另一选项。换言之,即使个体主观上没有意识到其他选项,只要其他选项存在,而且指挥官了解该选项,那么这也属于一次决策。**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些决策点。同时,我们并不关注那些琐碎的选项,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意义的选项上。
在上面的故事中,消防指挥官的秘诀在于,他们的经验丰富,即使着手处理的是非常规情况,亦可将其视为某一原型的示例,由此,他们也就立刻知道应该如何跳出双选的陷阱,展开当下最合宜的行动。正是由于他们丰富的经验,他们才能够专一思考,即能确定什么是合理的行动,所以他们就无须浪费精力去思考其他选项了。我们现在将此策略称之为“识别启动决策”。而这也是这本书核心想推广的一种做决策的方法。
想回答何为“识别启动决策”了,先说说识别启动决策不是什么样的。
如果决策者同时比较两个或者多个选项的优劣,该决策点即为“比较性评价”。
如果决策者依据自身经验规划行动部署,并不去比较多个选项的优劣,那么其属于“识别启动决策”的类别。
除了经验的积累,要做到在未知的情景下决策,我们不止需要扩展我们的选项范围,如同上面的故事所描述的。我们还需要改变我们决策的目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于1957年提出了一种决策策略,他称之为**“满意度模型”(satisficing)**,即人类将选择最先想到的那个可行选项。满意度模型与最优化模型完全不同,后者侧重于寻找最佳策略。万中选优非常困难,而且耗时较多。满意度模型的效率相对更高。单一评价策略的基础正是满意度。西蒙本来使用“满意度”这一概念描述商业人士的决策行为。
大多数人以为新手会不自主地选择自己能够想到的第一个方案,而专家则会进行深入思考并且比较不同选项的优劣所在。但实际上,专家会运用“心理模拟”的力量,在大脑中审视整个行动的流程。假设他们发现了潜在问题,他们就会转而去评价下一选项,依次类推,直到合理行动方案确定为止。这么说来,仅仅构思一个行动选项的是专家,而执着于比较不同方法优劣的则是新手。
将识别启动决策模型与经典模型相互对比,可以看成该模型的优势。这其实就是推出一个新的模型时的套路,虐前任。
先来虐的是詹尼斯和曼于1977年所提出的决策模型,该模型认为:由于分析事物会带来压力,所以人类都会竭力避免去进行决策。詹尼斯和曼进而指出了提升决策质量的若干方法:1)充分考虑到多种可能选项。2)大范围地调查目标。3)审慎地衡量各选项的代价、风险和优点。4)在评价各选项时,积极搜寻信息。5)及时吸收全部新信息。6)重新审视每个选项的积极与消极结果。
看到这些建议,我觉得这些说的都没错,然而Who TM 有时间 care。詹尼斯和曼的建议,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时间压力较大情况下的决策情况。与之相比,识别启动决策在时间充裕、个体进行比较性评价时亦完全适用。詹尼斯和曼的建议更加适用于初学者,对于经验丰富的决策者则效果不佳。讽刺的是,在绝大多数实际应用情景中,初学者根本就无法争取到作出关键决策的机会。
接着要虐的是理性选择模型中的“补偿式策略”,也就是说某一维度上的劣势可以通过其他维度上的优势进行弥补。然而在现实的决策中,有的维度上的缺点是不可容忍的。决策识别模型指出,决策者要做的就是选择那个在最重要维度上得分最高的选项,同时忽略其他维度。另外一种更加简单的策略叫作“逐层筛选策略”,首先在最重要的维度上比较全部选项,不符合标准的选项被剔除,其他选项则需要在次重要的维度上进行衡量,不符合标准的选项再次被剔除,以此类推,直到仅剩一个选项为止。最后,还有一种策略即所谓的“对决程序”,先将某一选项和另一选项进行比较,胜出者同第三个选项进行比较,之后,胜出者再同第四个选项进行比较,以此类推。使用这种方法时,每一次都要同时考虑两个选项。
结束了对比的反面映衬“启动识别模型”,我们开始正面的介绍。识别启动模型认为,经验丰富的决策者有如下特征:
1)重点针对情境进行评断,并判断先前是否处理过类似情形;而不会在不同选项之间进行比较。
2)快速评估行动方案是否可行的方法,是在头脑中模拟其实施情况;而不是拘谨的分析与比较。决策者通常会选择最先映入脑海的可行方案,而非最佳方案。
3)决策者每次仅会构思并评价一种行动方案,而不会将其与其他方案进行优缺点的比较。
4)通过在脑海中模拟行动方案的实施情况,决策者可以及时发现其疏漏所在并予以避免,借此进一步优化行动方案。利用传统的理论模型的决策者,仅仅是选择最优方案,却没有指出应该如何对其进一步优化。
识别启动决策模型的基本要义就是人类可以借助自身经验,估测眼前情境,并判断其是否常见或是否具有典型性。通常情况下,这些评测过程的速度极快,而且自动发生,人类根本意识不到。但是,有些时候,个体则需要在意识层面上努力去分析不同的线索。心理模拟正是探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事物做出解释的一种方式。
怎么找出解释了?某些情况下,眼前情境会令我们想起先前发生过的事件,由此我们就会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推测究竟发生了什么。某些情况下,同一件事情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方式,决策者必须将它们相互比较。具体而言,我们通常会逐一审视各种解释方式,探查其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以便去芜存菁,选择最优者而留之。
使用心理模拟,对事物作出合理解释时,决策者会感到自己是在“诊断”眼前情境,类似于医师诊断疾病或者汽车机师诊断引擎故障一样。“诊断”这种心理模拟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不同的事件交织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故事”,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前因后果。将上面说的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下图:
识别启动决策模型的第一个应用,就是警示人们对于所谓的“优质决策培训课程”和“宝典秘籍”──譬如“三十天保证见效,无效退款”──保持怀疑的态度。高效决策的关键就是要累积经验。
第二项应用,是提示读者经验不足的个体可以借助分析式方法进行决策。决策培训项目可以协助新手作出决策,也有利于个体处理利益相关方纷繁交错的复杂情境。在上述情境中,使用分析方法可以考虑到所有相关的因素,敦促众人形成共识。
第三项应用,就是去思考哪些决策值得去做。如果各个行动方案在优缺点上都比较接近,那么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两可地带”,即不同选项之间的优点和缺点越为相似,作出决策的难度越大,而此决策的重要性也就越低。对于这种情景,尽心尽力地追求最佳决策或许不啻为浪费时间。假设说,我们感到自己已经进入到了“两可地带”,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任意方式作出决策,随后将精力投入到其他的重要事项上。
第四项应用,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试图教授识别启动决策模型的运用。我们没有理由教导他人去遵从识别启动决策模型,因为该模型属于描述性质的。它仅仅展示了经验丰富的决策者的行为方式。
第五项应用,虽说我们无法教导他人“如何像专家那样进行思考”,但可以教授他人“如何像专家那样进行学习”。通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决策类型以及需要改进的决策技能,专家式的学习者会获得精准的、诊断性的而且较为及时的反馈。通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借此丰富自身的经验储备,他们会搭建起一个宽广的“经验仓库”。
第六项应用,是使用“决策要求”来设计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对于给定的任务,如果能给决策者及时而全面的呈现决策所需的线索、信息与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做决策。符合认知规律的展示界面,可以帮原本对于相关领域毫无经验的决策研究者充分搜集到有效信息。
最后说说我关于这本书的看法吧。关于决策的书有很多本,今天说的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关于这本书,其实还有一半的内容没有说完,留到下次在说。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在愈发变弱,当我们可以一键拉黑和取关时,当想到一个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标签时 。消费品和知识在走向高维,而人的想法和关系是否越发扁平,我们常常探讨人会被AI取代 却忽视了人或者说这个群体正在变成机器。”
说人正在变成机器,看似是深刻的,但要说清楚这个话题,就要看看人和机器都擅长的一个领域。感情目前还是只属于人类的,但做决策这回事,好像机器已经做到的和人类不相上下了,比如下围棋就是最典型的做决策。那么人和机器做决策时的区别在哪里了?这本书中的理性决策模型和识别启动决策模型分别对应我们通常理解的计算机做决策和人类做决策的方式,对应的比较还可以是之前提到的最优化(Optimazation)和满足(satisficing)。
那AlphaGO是那种类型的决策方式了,在狗狗每一步下棋的时候,它做的是satisfacing,狗狗不是试图找出当前最好的那一步,而是从之前的自我对战的棋谱中找出相似的模式,狗狗没有沉没成本的概率,所以会走出人类想不到的脱先的路子来。但从其下棋这件事来说,狗狗的思维模式还是optimization,这就是为什么将围棋棋盘变成20×20,那么狗狗的水平就会下降的不要不要的。
回到人这个群体是否在变成机器,如果人们忽视“情感”的一面,又在做决策的时候按照机器而不是人类的思维模式去做决策,那么的确可以说人类真正变成机器。然而,将人帖标签以方便自己的形象管理,这其实体现了人的情感属性,只有人才需要考虑自己在他人眼里是怎样的,才关心自己社交圈的人在做了什么。机器才不需要管这些了。那问题就在于你在做决策时是怎么做的了。
之前曾有文批评过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设置,和这里说的朋友圈里的打标签拉黑一样,这些文章背后的逻辑都是说我们在决定怎样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时候,所做的决策太理智了。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么说来,当我们在练习日常生活中最经常要做的一个决定,即将那些内容放到自己的朋友圈时,我们也不必太追求最佳了。只有这样,人这个群体才不会变成机器。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The most human human读书笔记-谈谈语言,人性还有人工智能
王新超2017-07-02 13:57:06
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
王云飞字昙越FredrichtesaUbiWaw2017-07-02 15:29:56
“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么说来,当我们在练习日常生活中最经常要做的一个决定,即将那些内容放到自己的朋友圈时,我们也不必太追求最佳了。只有这样,人这个群体才不会变成机器。” 这一段我很喜欢~
lvyesa2017-07-02 18:21:48
看过GEB吗?它的作者说人都会犯各种各样的语法错误。但即便犯了语法错误但人们还是可以准切的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但机器不会。但是高中语文要我们找病句。这不是十分矛盾?然后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了理性。那又不是与人本性相反?那人都不愿选择枯燥无味的学习。但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于是他们要学习。如果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反人类本性的。人类反而支持。而顺从人类本性反而。。。想想吧。我们都想顺从本性。但是社会不给。谢谢。
作者
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王一书(Sciker)2017-07-06 00:32:13
好文
王一书(Sciker)2017-07-06 00:32:01
人若不能利用智慧将人的层次性展开,人的意义就会越发贫穷。愿优良的决策使意义增加
新年贺词2017-07-02 15:32:50
他们要不顾一切地把人都变成机器来维护他们的帝国,拒绝转化的把他们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