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句出发-读《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又变了》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喜欢摘抄名人名言,我想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吧。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克莱恩,这本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又变了”,这句话是作者摘录的名言中的一句。而整本书也是由几十则名人名言以及由这些名言引出的小短文组成的。整本书39句有些鸡汤化的名言做目录,每一则名言下作者介绍一下这句话的作者背景,这句话到底说了什么,以及自己和这句话的故事。整本书的格调像极了哲学的慰藉(关于这本书可以看立人草的哲学这碗鸡汤)
现在知识变现很火,但更多的是观点和价值观的输出。要是那一天我看到“每天一句名言”这样的专栏,我一定不会意外,这样的专栏肯定是有用的有趣又不那么难学的,还天生适合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不过我觉得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最好的方式是输出,所以你不妨每周从你看到的文章或书籍中选出那么几句言简而意深的话,然后逼自己针对这句话去写一段八百字的短文,在一篇高考作文的篇幅,写出你从这句话引出的思考。
你也许觉得这种名人名言的方式不适合去理科的学习,但我不这么认为。我最近再准备万门大学的人工智能和复杂系统(点击链接查看详情)的一月特训班,其中有一个早上就想做成一节复习的课程,我打算和许铁和童哲搞一期对话式的课程,目的是将之前讲的内容都总结成一句话,一句没有任何背景的大学生都能听懂的话。这个课程将没有预先设置的底稿,我打算通过对话,对课程中的每一个话题给出两三句用来总结的话,然后由参与直播的人投票决定哪一句好,最终的成果是由众人的智慧集合而成的一篇长文。我也不知道这次实验是否会成功,不过我觉得访谈类的节目,成功的前提是之前要自己做好准备。
写读书笔记是困难的事情,但有了套路就容易了。曾经觉得画思维导图是做读书笔记的一个好办法,边看书边记录。但词语毕竟难以表达复杂的含义,对于工具类的数据,比如怎么做好PPT,怎么保持健康;或者是解释类的数据,比如新的科学发现,这类书籍适合去用几个层次化的词语去表示。但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样思辨类的话题,那词语的限度就不够了,这时要的就是句子了。写到这里,我想在万门大学的人工智能和复杂系统的复习课中也加上思维导图。
接下来说说巡洋舰的小密圈吧,这里已经有几十条这样的短句了,还有不少分享的帖子。比如我从铁哥朋友圈看到的下面的句子。我最近还打算在这里每天分享一条几分钟的英文语音,是Edge 2016的年度问题,参考(教你怎么去读 “Edge的2016年度问题-这一年里有趣又有用的科学新闻”)这本书的英文有声版,由国际级的大牛写成的小短文,每一篇是问题 “2016年有哪些值得关注又有趣的科学新闻" 的回答,我会选取其中那些和普通人生活有关系的回答,对每个回答给出关键词,方便我去搜索。
记得曾听过一个老板面试求职者时,会要每个人背几句《论语》中的句子。这不止是考察传统文化,而是我人对句子的喜好会反映你内心的价值观和潜在的假设。 我曾见识过许多不靠谱的心理测试。要是让我设计一个心理测试,我会让参加者从几个名人名言中选出几个他们喜欢或者认同的句子,这样不管参加者是否觉得有意思,都会从这个测试中学到一些东西。等到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这些用户的信息还可以被挖掘来做精准推荐。
说完了从这本书引申出来的想法,接下来说说这本书的我喜欢的句子吧。摘抄7条(邓巴数)我觉得既幽默又值得深思的句子。在你阅读这本书之前,你可以把这七条当成是高考的命题作文,想想你拿到的题目是在这七句话中选一句,以这个作为话题去写一篇小文,你会怎么写,你不必写出来,思考过就好。
1, 有老朋友的幸事之一就是,你可以尽情在他们面前犯傻。
2, 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
3,你左顾右盼做着各种打算,却不知道生活已然过去大半。
4,未经省察的人生当然值得过,但没有真正活过的人生值得省察吗?
5,我们的语言精明地体悟到了独自一人所包含的两种意味。它创造了“孤寂”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痛苦。它还创造了“独处”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荣耀。
6,要活得好像你是在活第二次一样,好像你第一次活的时候做错了什么。
7,每次我刚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就把意思改了。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这里有更多铁哥曾经的心灵砒霜)
罗西2017-08-13 21:35:45
求沙发,特别喜欢上面那句,关键素质是当各种不可控因素来袭时都能把它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踢一脚。[强][强][强]
Moment.2017-08-14 05:17:32
每次我刚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捂脸]
故梦凉城2017-08-18 08:54:18
尝试了一下Peter说的那样。写得是自己以前一直喜欢的一句话。可是写出来的自己看着都觉得好尬啊[捂脸]也短得才三百多字。也许有些东西是内隐的。
0+12017-08-15 22:19:53
文章真好,灵魂因思考而存在,可是人拥有的诸多皆是有限,而客体却多为无限,我们只能从无限中寻找有限,一次又一次,找到就是结束,结论静态就是死亡,所以找到的都是悖论。
大道希夷2017-08-14 21:20:53
如果不能彻底批判断灭论(人死如灯灭)和神造论,“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又变了” 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