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toMindClub

本文来自巡洋舰群友 东博,是她读《The mind club》的读书笔记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做The Mind Club: Who Thinks, What Feels, and Why It Matters. 是已故哈佛心理学系教授Daniel Wegner和他曾经的学生Kurt Gray共同完成的,2016年出版。和魔鬼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一类书相似,是比较轻松又不失严谨的科普/畅销/没有生词儿/看完感觉良好的一本书。

/pic/1_DUUQayicdIpJdml3QicJtkgLNSZfGA.jpg

书名暂且翻译成意识俱乐部,主要探讨了什么样的东西我们认为是有意识的,包括动物,机器,婴儿,敌人,植物,集体,死人,上帝,你自己,等等等等。开篇作者们先提出了一个简洁明快的分析方法,即按照行动能力(agency;主要体现为对外的意识“能力”,比如自控,思考,主动行为等等)和感受能力(experience;主要体现为对内的意识“能力”,比如感受喜悦,疼痛,饥饿,挫败感等等),把对象分了四个象限:

/pic/2_NswAdhlerN1aib1APAFGWIgrTt6NOg.png

经过分析,作者们认为以下两类对象,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他们是有意识的:1. 能思考、有行动力(thinking doers)2. 比较脆弱,有感受力(vulnerable feelers)。

首先想说这种分析方法貌似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非虚构畅销书里。一般把要分析的对象分成两个维度、四个象限,比如根据事情是否紧急、重要决定优先顺序,就是这种分析方法的一个很流行的应用 。两个维度刚刚好,按照这两个维度把分析对象分为四类,四个象限一目了然。 当然三个维度也是可以的,就是结果变成了9类,有点超出刚开始快速分析时的脑容量,不够直观。

说回本书,建立了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之后,作者们用9章分别进一步探讨了上面提到的9种对象(包括动物,机器,婴儿,敌人,植物,集体,死人,上帝,你自己)。我目前只挑了三个来看:

1. 你自己

这一章作者基本表示自由意志什么的,根本就是幻觉,不要挣扎了愚蠢的人类。作者们引用了一个实验:试验者面对一个秒表(刻度比秒更细一些),然后动下手指;在动手指这个念头的瞬间记录下表上的时间(time of will, ‘W’),同时工作人员记录下他们大脑中运动区电信号点亮的时间(time of brain, ‘B’)。经过反复试验,发现意志时间W基本上一直在运动区电信号B后面有一个350毫秒左右的延时。Somehow我觉得这个实验不是很可信,比如意志时间W的记录感觉不能保证准确。但是作者们表示这个实验重复了很多次,结论都是一致的。(呼唤专业人士答疑)

总体上,本书的观点就是人类没有自由意志,都是在行为过后再用意识来为其行为寻找正当性(justify)。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人类似乎有两道系统,一快一慢,快的更接近本能,慢的更接近理性思考。本书作者似乎在说,所谓“慢”的系统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理性思考。。。这个…感觉有点难以接受。自由意志都没有了..简直一大波存在主义危机来袭。

虽然有些难以接受,但是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确实越来越被重视,代表人类尊严(human decency)的意识渐渐被还原为大脑中的生物化学。比如脑部病变引起性格改变;比如精神病人出现幻觉、产生暴力行为,法律上是要额外考量的。虽然站在受害者家属的角度比较难以接受,但是公众 -至少法律的制定者-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和他的主观意图分开的。当然,如果要深入讨论的话,这个分开的线划在哪里,你的大脑混乱到什么程度你就不是你了、砍人也不用负责了,还是需要很多伦理、哲学、生物学上的讨论。(有没有一个职业叫做神经法学家= = )

在科幻电影《千钧一发》(Gattaca)里,未来的某一时代,大部分人在出生前被筛选基因,优生优育,而自然出生的人类则相对来说跑得不够快、跳得不够高,变成了二等公民。虽然自然基因的男主因为有主角光环加持,加上联合完美的优生男配、转基因裘德洛(一种更优秀的裘德洛),得以成为一等公民,当上宇航员飞向太空(人生巅峰),但是,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纯粹是自我安慰,是人类一贯喜欢的yy少年扳倒强权、鸡蛋击穿巨石的类型故事。我只能说,如果以后有保证你生一个完美小孩的非诈骗基因工程大法,我肯定第一个去排队…. 或者基因检测确有很高的癌症风险,我也会把各种腺都切了的 ….(每次开脑洞开得心潮澎湃,都感慨:啊,为什么当初没有学生物)(某21世纪学科:。。求别黑。。)

2. 集体

这一章没有太多亮点,主要的观点有:1)“集体”不给人以受害者的感觉,比如很难想象谷歌被欧盟罚款,谷歌会有痛苦的感觉(但是其实如果由此引发裁员的话,一个个单独的被裁员工是痛苦的)。

2)在集体中容易失去自我的存在感。 这点相信和我一起长大的一代,或比我早的年代的人都深有体会(别问我是哪一代长大的)。

3. 机器

这一章写了人对机器的复杂感情。比如人可能对智能充气娃娃(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鬼。。。)产生非常真挚的感情。

Hmm…那主要是看有多智能了。。

好吧,这章其实主要介绍了一个理论:

(from wikipedia)

-——————————————————————————————————-

恐怖谷理论( Uncanny Valley )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它在1970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理论指出,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到一个特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为负面。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眼,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使人有面对僵尸的感觉。可是,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到正面,产生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一词用以形容人类对跟他们相似到特定程度之机器人的排斥反应。而“谷”就是指在研究里“好感度对相似度”的关系图中,在相似度临近100%前,好感度突然坠至反感水平,回升至好感前的那段范围。

-——————————————————————————————————-

/pic/3_StkfcTjX7OfzfKS5vSa82PkmQ5ZMng.jpg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恐怖片总是用坑爹的木偶,或者两眼无神看着又怪怪的人形物体等来吓人。很有趣的理论,虽然也有其他学者表示质疑,认为这个理论略伪科学。

-——————————————————————————————————-

其他的六章目前不想看了。。强势结尾:

谁属于意识俱乐部,谁不属于意识俱乐部,古往今来的哲学,生物学,医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文学,法学等等一众工作者,都在乐此不疲地探索着。技术和道德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在不停地演化改变着。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更多探索和突破(不过是在人类作死之前;我坚信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一定会作死的。伟大滴科学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问题来源就是不能独自在房间里安静地坐着”。搞事情、起来嗨是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呐喊。技术发展得太快,相应的道德文化软环境跟不上,感觉各种末日幻想都很有可能变成现实。。。话说,这样一想,难道宅男(i.e. 独自在房间里安静地坐着的男子)拯救世界??@@)。Anyway,最最后还是庆幸自己是意识俱乐部的一员,可以没事儿开脑洞思考一下人生, 切身感受being mindful 的扭曲和奇妙。(我妈:都是闲的。我:我思故我在。我妈:【再见】)

扩展阅读

The organized mind, 治大国如烹小鲜背后的道理

觉醒的网络

大道希夷2017-08-01 20:03:02

所谓的自由意志,按照《楞严经》的说法,属于“前尘分别影像”;按照脑科的说法,无非是脑皮层的运算。自由意志显然与自由心灵风马牛不相及,否则,因果律又如何起用呢?牟宗三先生说过:“ 西方的学问以“自然”为首出,以“理智”把握自然;中国的学问以“生命”为首出,以“德性”润泽生命。” ,看来生命的秘密还是需要通过东方的学问去把握。

瑞瑞2017-08-02 00:04:04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并不是绝对冲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不相容论和相容论。关键的定义是自由,什么是自由,自由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当前对自由的定义也存在不同版本,可以分为强自由和弱自由。我个人倾向于相容论,弱自由的定义比较合理。这样的相容机制是完全存在的。在我看来当前的研究逻辑就有问题,证明了自由意志可以是错觉就说明了自由意志一定只是错觉吗。很感谢作者的分享,我支持你们。

-2017-08-08 20:17:07

梁山作為一個相容機制,自由的哲學含義在其中有一百零八個版本,你要聽宋江版的還是李逵版的?或者魯智深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