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铿锵三人行说起,论知识变现的第三条路

最近铿锵三人行停播,引得很多人唏嘘不已,想着又一个陪他们的走过青春的节目完结了。在我的青少年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电视节目,其一是柴静的看见,其二是道长的开卷八分钟,其三则是铿锵三人行。现在这三个节目一一停止,不禁令人伤感。然而本文想说的是知识服务这个新兴的行业可以从铿锵三人行中学到什么。

当前的知识服务,第一条路是知乎live和以万门的直播型MOOC,主打即使互动;而另一类则是以得到APP和网易公开课为代表的录播型MOOC,主打精雕细作的高质量内容。知识服务的本质是在和那些观看网络直播的受众去争夺注意力,和那些给直播妹子送宝马的受众争夺钱。学习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而将自己所学讲出来,更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

而我所设计的知识变现的第三条路,则是类似铿锵三人行的问答类的形式。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 选择一个主题,并找好一到俩位交谈的嘉宾。 事先公布话题,请观众提前提问

2)谈话的主持者及背后的团队实现做好功课,定好具体要如何将一个主题拆解开来,并将实现准备的资料和嘉宾提前做好交流

3)现场交谈的时候,主持人引导嘉宾回答问题,主持人负责以通俗幽默的方式去总结复述嘉宾的回答,而嘉宾负责干货的输出

这样做的好处是专业分工,一个课程要做到有理有用有趣是很难的,往往一个输出者很难兼具这三种特征,而只有至少具有了这三种特征中的两种,才可以具有1+1大于2的效果。在采访的模式下,每个参与者可以只负责其中的一项,比如主持节目的那个人可以只负责讲段子,调节气氛,免得课程太枯燥,Ta用最通俗的话来复述总结嘉宾说的话,可以负责提出愚蠢的问题,由Ta来负责有趣,他只需要反复排练采访时会出现的问题。而节目背后的团队则负责选择那些有用的主题,负责和嘉宾沟通,负责准备材料,确保整个节目的质量,而来自行业第一线的嘉宾,则可以在不怎么需要准备的情况下,轻松的输出干货,不需要你准备PPT,会有课程背后的团队负责根据现场对话生成思维导图。

分工带来的是每个角色的效率提升,对于嘉宾来说,以前要准备一个两小时的课程,要准备PPT,要备课,即使是讨论自己熟悉的话题,也需要花至少一倍的时间来准备,而如果是三人式的访谈,那么参与的两个人基本不需要做什么准备,这会降低输出的门槛,使更多平时很忙的人能参与进来。

而对于主持人来说,其个人品牌的建立,则会带来稳定的流量,一个人不需要具有广泛的知识,但在做好的准备的前提下,可以和来自不同学科的嘉宾对话,其只需要负责幽默以及总结的部分,通过转述来强调知识要点,从而让听众能记住Take home message。而访谈节目背后的组织者,则通过文字稿的整理和知识导图的现场绘制,让真正参与对话的人能够不用担心自己会忘词。

不论是论语而是理想国,都是这样的对话的形式。让知识的传播回归对话的形式,是对思辨传统的回归。只有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我们才能够学到该怎么提问,主持人可以总结对话中应用到批判性思维的实例,或者通过指出嘉宾的逻辑漏洞,来教会听者该如何提问,如何质疑。这也是对话类知识输出的优势,多个人有不同的视角,其中擦出的火花最值得期待。

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如果开一个专栏,专门解读最新的论文,周一读生物的,周二读物理的,周三读经济学的,周四读心理学的,周五读计算机科学的。那么没有一个人能具有这么广阔的知识面,但若这是一个采访类的节目,那就不一样了,一个人只要能将这篇文章通读一遍,能提出问题,在找到专业的大牛,通过访谈,将这篇论文的要点一一问出来,就如同学术版的“东吴相对论”,这样的节目,是不是会大卖不知道,但肯定比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做出的独白型的节目要好。

扩展阅读

多读书,读好书,但如何才能避免读书读成书呆子了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pic/1_vHVmC19a0o7YS03eqTrIL9QJS4wS4w.jpg

2017-09-17 08:59:20

广东卫视的财经郎眼就是这第三条路的代表。

罗西2017-09-16 23:18:56

这样设计好像确实不错,感觉持续性也可以很高。目前有很多多人podcast或者访谈节目,不过他们或者是几个人顾着自己聊天,观众全程陪练,或者主持人和嘉宾互相喂饭,做戏给人看,没有干货。确实不像文中设计得完美。但是把不同功能分给不同的人,再让他们完美配合,感觉并不容易,若真有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周旋左右,他也不会甘当主持人吧

王小胖2017-09-16 21:29:39

很赞的创意

愿意&Run2017-09-16 21:29:22

这不都得是大师吗?背后团队是大师,主持人是大师,专业老师是大师。对水平要求相当高。

作者

但这是要求专业人才,而不是大神级的通才

Yutong Wu2017-09-16 23:49:42

走心的精良制作版大内密谈

Astrostar2017-09-16 23:27:34

这个对主持和嘉宾的要求都不低,不过素材是最新论文是个妙主要,毕竟是世界的前沿

张园园2017-09-16 22:18:51

这样的内容,你们出我就订阅。音频更好,随身带走[呲牙]。 不过这得需要一个多么强大的后台团队啊。选题,定嘉宾,定内容框架,引导讨论,出成品,还得配思维导图[捂脸],还得成品控制时长,搞成标准化的成品。覆盖面横跨五大洲四大洋的,还得好多专业牛人一块来搞。不过要是能走通这个模式也是挺值得期待的,把市场进一步细分。

雪2017-09-16 21:50:44

锵锵伴随了我整个几乎隔绝天朝信息的留学生活,可也说是这个节目重新塑造了我的价值观;我复述了里面一段话使我失去(放弃)了一个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公务员的工作,但是我因此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它的停播使我痛心。希望如果有一个新的锵锵三人行,深度、广度、普世度不会低于它,如果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就没什么价值了,期待…

不通2017-09-16 21:42:33

难道不是锵锵三人行?老师真是忠实观众吗?

作者

故意写错,原因你懂的

啦啦啦2017-09-16 21:26:27

唉~ 曾经每日必听的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