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读好书,但如何才能避免读书读成书呆子了
听到朋友说起我,都说我读书多,每次听到这样的评论,都这令我诚惶诚恐。这不是谦虚,我担心我成为一个书呆子。**读书多不是优点,也不一定会自动变成对未来的高收益投资。**如果你只读却不输出,那么就如同“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读的再多也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我逼自己去写读书笔记,还要求写复调的读书笔记(参考链接)
我还担心自己是不是所读的书不够全面,没有涵盖足够多的知识领域。就如同是药三分毒一般,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局限,即能让你认知升级,也有可能让你和真实的世界脱轨,从而坠入魔道。如同《天龙八部》的扫地僧说的,厉害的武功若没有慈悲的道理去调和,那么你学的越深,就会对自己的伤害越深。这一点我在看关于“增长黑客”这样营销技法的书时体会最深,增长黑客说的是数据驱动的快速增长用户的一整套方法,但这些方法若是用的太多太过,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可爱不真诚的人。所以我读书总是主动的去读各个领域的书,三教九流,更不要什么鄙视链。不过我更多读的是Edge 网站出的年度问题系列书,这些书告诉我们还有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位置领域.。(参考用还原论来回答一个问题-从Edge网站的年度问题说起)
读完了一本书,我还想看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全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需要做的是在看完一本书之后去看看大牛们写的这本书的书评,或者是他们写作的这本书的解读版。每本书应该有不同的解读,不同背景的人读同一本书,应当如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写的,道学家看到淫,经济学家看到易,才子佳人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如此而已。 没有哪一种评论可以当成对这本书的最佳解读,唯有兼容并包,才能避免偏听偏信。
现在知识付费流行做一本书的转述,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用半小时的时间提取其精华,为读者节约时间。这其中的逻辑细想挺荒诞的,小王子中说解渴药,每天能给使用者省下半小时的时间,但小王子却说他希望他有了这半小时,可以用在悠闲的走向一口泉水。类似的荒诞场景是,你省下读正经书的时间,用来刷朋友圈,用来读穿越小说。其实读书的价值不在于读书本身,而在于读书带来的痛苦,比如你看到很颠覆的观点时的不确定感,看到严密的论证时感受到的渺小,以及你看到那些你看不懂的内容时无力感。解读版的书,因为其好懂,所以不会让读者觉得听起来很舒服,**但让你舒服的东西没有一个是能让你进入挑战区的。**你也许能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但扩展认知边界,对于个人的成长真的是进步吗?
我有个朋友总说我和你都是聪明人,所以怎么怎么的。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话,我都很害怕,夸一个人聪明,在我如今看来,其实能说明对这个人的评价还不够高。你不会夸小扎聪明,虽然他的智商绝对是万里挑一的。每当别人说我聪明,我总想起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伶俐是第三等资质”。 我担心只阅读解读版的书,会让我只能做一个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人,而这也是我针对当下流行的知识转述类的作品的提醒。不是针对具体的节目,而是针对我自己。
好的解读要提出问题,引导听者去阅读更多的书,或者告诉他们要读懂这本书,需要那些背景知识,这是教给听者阅读的顺序。针对具体的这本书,还要能理清一本书是怎么去展开的,怎么去迂回的论证的,而不应该是混囵吞枣式的只挑有趣的,或者欲火中烧式的直奔主题,这说的是读书贵整体。好的解读还需要给出可操作实践练习,让读者去学以致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这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最关键的是,好的读书笔记不应该标榜自己是权威的,而是要引导读者去批判性的阅读,如何不显得权威,可以通过幽默,自嘲来时不时的对读者来一个认知体操,可以通过个人的经历或者对当下实时的评点让书的解读显得不那么八股,也可以通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让读者觉得一切都可以争辩,而这说的是读书莫迷信。
总结一下,借用曾国藩所说的父母留给子女的东西的几种境界,来说说读书的境界。在阅读下面的类比之前,请你想象你是再给你最爱的人推荐一本书,你会怎么去推荐,又会推荐那些?
最下流的是“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官宦家的读书之道,相当于只看精华版浓缩版的读书心态,以为自己博学强闻,却始终沉沦于第三等的聪明伶俐的境界,如同慕容复的武功,遇到一般人,可以很耍酷的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但遇到了顶级高手则施展不开。照着这样的心态去读书,读的书越多,越会坠入知识的诅咒,也就是以为自己读懂了这本书,或者这一类的书,实际上却一无所知。自己变得骄逸而不自知。
第二流的是读书境界是类比于商贾之家留给孩子的东西,也就是勤俭。这种读书者喜欢列高大全的必读书单,希望能将任何一点空余时间都用来读书,但这样读书心态,却比不上耕读之家留给子女的东西,曾国藩这里用的词是“谨朴”,对应到读书上,谨说的是批判性的去阅读,审慎的去将书中的观点放到你自己的脑子里,朴说的是抓住文本本身,不增字解经,不带入时代的偏见。
而最高的读书者的心态,则是“孝友”,孝是把书当成师长,想想我为了这本书还能做什么,这本书又为何需要我,具体来说可以去想读完这本书需要读那些书,读了那些书,经历了那些事之后重读这本书能够更有收获,而友则是把这本书本身当作最好的朋友,你对你的挚友会说真心话,你能保证在读每一本书的时候都做到对自己诚实吗?
最后请你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若是对你最爱的人推荐一本书时,你会说这本书本来几十万字,现在我给你在半小时之内讲清楚,讲完了还要说一句,恭喜你今天又听完了一本书。若你真的这么做,只能说明你即不爱这本书,也不爱这个人,读书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读书的心态。心法错了,就有读成书袋子,甚至是书呆子的风险。
附:曾国藩给他弟弟家信的原文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lili2017-09-12 07:55:49
你早已成为我的动力,但好累呀,你怎么做到的[微笑]
作者
我其实是很懒的人,正试图变得靠谱些罢了
佩佩2017-09-12 17:55:02
你只放苹果的赞赏链吗?
作者
苹果安卓都可以啊
DL2017-09-12 14:32:21
实践检验真理,在书中读到的关点,要放到现实中去践行。读书也是为啦我们更好在这个世界上更好的生活。,不要局限在自己,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君幸食2017-09-12 12:53:51
读完一本书认同了作者的某些观点,然后在相似的场景中figure out 这种观点是为无效阅读,读书这件事触碰认知边界远比感同身受重要,因为感同身受意味着没有新的内容。
张园园2017-09-12 07:47:29
看完成甲的文章,再来看巡洋舰的也是一件趣事
Z Y M2017-09-23 12:49:05
看巡洋舰,也听得到,上抽屉,也上知乎,当然还有1024.会不会人格分裂?[奸笑]
副船长2017-09-22 09:00:4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为了容易拥有学问,所谓的学问就是能辩别是非真假,洞明世事,并在时间下经实践体验感悟让自己有觉悟有才干。清楚真假是非容易不惑。洞明世事容易不忧。有觉悟有才干容易不惧。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的气质容易使人愉悦感动。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的人生容易安稳详和。(符士明)
宋玲2017-09-12 10:13:19
早上路上刚刚听完得到,虽然听书比较可以约束自己的胡思乱想所谓心流不集中,但隐隐觉得不太对劲,学习还有这么轻松的?!我除了记住一句理论还有什么?哦对,按照读书的方法我也可以想出几个例子来深化这个理论,可是总觉少了点,可能就是像挖矿一样挖到宝藏的路径和过程吧……我觉得你写的非常清晰、深入值得我再琢磨反思下
陈军382017-09-12 07:12:27
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