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行为-超越归类的思考方式
前言:本文本来是一篇Tiny写的短文,原题为 在行为遗传学中思考范畴问题 。 小编Peter在这里讲起改为对话体。
Tiny: 前几天在行为遗传学课上,有位学生突然打断我说:“老师,我常常为这样的感受而困惑。就是,我发现,不管是心理学也好,人类学、社会学也好,甚至是现在的行为遗传学,它们似乎都只能从某些方面解释行为或事物,但并没有谁是可以给出一个终极或者说根本性、全面性的答案。”
Peter:那当时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Tiny:我首先指出这种困惑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各个自称“科学”的学科所要时刻警戒自己的,即当沉浸于解释的优美的同时认识到任何一种解释都有其局限性,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让科学在探索世界中保持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当科学和意识形态同流合污时,所带来的灾难性毁灭。但这样的回答是不完全的,没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具体情境。
Peter:你这样的回答其实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好问题,至少不是一个在科学上值得回答的问题,因为其碰触到了科学的极限,那针对科学的局限性,你是怎么理解的?
Tiny: 当我们在讨论科学的局限性时,首先的提问应该从“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开始。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将这个问题限制在对“科学理论该如何建立上”去回答时,我能想到的两个人,其一是Karl Popper,关于他对科学的界定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即:科学证伪,伪科学证明。其二是张五常,他在《经济解释》中提到,真正的科学(理论)不仅能解释现象同时要能预测未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是本篇文章所能解决的,但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诸多现有学科建立的局限性——如果只是在解释现象就不要抱有绝对答案的幻想。在科学的领域里,我们很少甚至极力回避诸如“终极或根本性答案”这样的词汇。科学,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人的有限性在面对世界复杂的无限性时,所寻觅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论——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分类或者说划定范畴的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Peter:总结起来,你说的就是科学只负责将问题归类,而不在意能否彻底的解决问题解释现象。但当我们把通过感官所观察的世界进行归类时,仍然要面对很多终极的问题。例如我们会习惯性的把连续性的事物打断,然后放到不同的范畴里并贴上标签。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当我随手画一条线段,问你它有多长?你的表述可能是20厘米、2分米、0.2米……没有人会喜欢或接受或选择这样的回答:它就是那么长。文明的发展已经让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下意识的在脑袋里有一个类别——根据一把尺子的长度,将眼前的线段做一个归类。再比如,如果我说:“这个音乐家非常出色,因为他可以谈50首不同的曲子。” 没有人会根据我的表述就认同音乐家是出色的,因为50首曲子并不是常规判断出色的标准。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当人们谈论彩虹颜色的时候,会自然的表述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但我们都知道光波是连续的,只是我们人为的将780-630nm下的光定义为红光,630-600nm下的光定义为橙光,但介于630nm附近的光其差异或相似度我们如何界定?
Tiny:你上面举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即使在简单的分类和计数中,我们都不得不依据文化传统和之前的历史偶然性提供的尺子。那这些尺有着怎么演化历程?我的思考是这些尺子之所以能保留下来,主要原因在于处理复杂问题时,范畴思考可以更容易的存储信息,而不用去记忆某种事物,而进化选择这种思考方式融进我们的下意识里。但这样的思维方式也会将我们带入一种困境:当你太过注意范畴时,就无法区分同一范畴内两个事物的不同;当你太过注意范畴的界限时,就难窥全貌。59分和60分的实际差距大不大?当我们的标准放在及格或不及格上,差距很大;当我们从知识内容出发时,界限两边又是多么的相似。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行为遗传学,要强调的正是在考虑像生物行为这样的大的复杂问题时,不陷入范畴思考的方式。当我们看到一个场景:马路两边分别站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公鸡雄赳赳气昂昂的朝着对边的母鸡呼扇着华丽的翅膀,并发出动人的鸣叫。母鸡在接受到这些信号后迫切的穿过马路……那么,我们的第一个行为生物学问题便是:母鸡为什么要过到马路的另一边?神经生物学家给出的答案可能是:母鸡在接受到信号后,雌性激素迅速上升,大脑的关键区域对刺激做出反应;解剖学家的回答可能是:某种物质使母鸡身体的肌肉发生收缩,跑向公鸡;生物化学家的说法还可能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母鸡看到公鸡的行为并不会做出这样的行动,而是在进化过程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并特异性表达。
每一种解释都是一种范畴,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个水桶。所有这些水桶将会把你拉向我们刚才看到的问题——不能辨别两个事物有多相像或不像,不能看到全局,过于强调你思想所困在的那个水桶里。突然的,所有事情都是行为可以用基因、神经传递介质、童年创伤——一个固定的水桶来解释。
Peter:这里你说的是每一种解释都是相对的,都有其实使用的抽象层次,体现到具体的表现上,就是不同的时间尺度与不同的聚集程度。没有哪一种解释可以包落万象,所以至少在解释人类行为上,不存在终极的解释。
Tiny:行为是神经系统的最终体现。行为可能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或者对周围发生事件的适当反应,是整合了感官输入、身体需要、社会约束,并且基于自身的个性和先前的经验而发生的行动。事实上,我们的行为正反应了我们的人性。在更广的范围上讲,在动物世界里,行为最根本的目的是生存和繁殖。因此,行为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平台,是进化的媒介。行为取决于很多方面,包括个体的发展史、遗传组成、神经系统的连接、生理状态、身体和社会环境,在分子水平上就是经协调的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的确,行为遗传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行为和生物学的一扇窗。
在行为遗传学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在于——你身体的变化是怎样影响行为、情感、记忆的?这些变化又是怎样通过反馈机制影响到你的身体的。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所有尝试性的回答都是将你从范畴思考的定式中解放出来。那么,我们能如何做呢?通过提问的方式不断的往后退:首先是行为的外在表现,这是最客观性的。接着我们开始提问,在行为发生前一秒机体发生了什么才会促使上述行为的表现?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哪一部分?由什么神经递质所介导?退一步,我们问,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触发了大脑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气味、声音、光线触发了刺激物的释放?再退一步,我们还可以问,行为产生前的几分钟或一小时内荷尔蒙水平是怎样的,其变化与所呈现的行为之间如何建立灵敏的关系?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可以使我们从探讨一个行为学(人类学)问题——切换到遗传学,个体的基因构成上——切换到进化论,早期发展上——发育学,胚胎发育和产前效应上,当然还可以加入生态学、文化、政治、经济和宗教等社会学背景。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那一刻描述所有这些之前出现的影响,这里没有所谓的水桶,它们只是暂时的平台,每一个平台只是描述所有这些之前出现的事物影响的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
Peter:然而这种跨越多个抽象层次去思考问题,就不止是简单的分类了,而是去创造新的分类方式。不是去从已有的标签中去找最适合的标签,而是去新创造一个标签,去将多个抽象层次统合起来了。这样的思考,是在一步步的逼近对人类行为的终极解释。从而是所有的和行为有关的问题都变成一个大的问题的子问题。那么你认为关于人类行为,有什么问题是会在千年前困扰着我们,并多半在千年后还值得我们探索的?
Tiny:在行为遗传学中我们面临着最基本的智力挑战。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人类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一样,有着典型的生理反应。另一方面,我们又是那么的不同,我们能用其他动物甚至其他人都不能表现的方式表现,它们是通过思想实现的,我们会为死亡而不安,会有同情和怜悯,我们会思考意义。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是唯一的,其他动物连可能连相似的都没有。
周末有幸被朋友邀请去海洋馆走了一圈。每次观赏这些海洋生物,都会被生命的多样性所深深的打动。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它们始终保持着怡然自得的姿态安静的在水里游动,一个翻滚,一次转身,到来,离开,看似无序又如此有序。每到一处你总会被又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表现形式所惊讶到——只能用苍白无力的语言去表述:“它还能长成这样!它还能这样生活!” 而当看到成群的水母安静地,以一种及其简单的摆动方式奋力向上游动时,我不禁落泪了。它一生也许只在奋力游动。
世界不像钟表,它更像是一朵云,你不可能通过把云弄成碎片再粘起来,借此来理解彩虹。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SV2017-09-24 15:30:37
当我随手画一条线段,问你它有多长?你的表述可能是20厘米、2分米、0.2米……没有人会喜欢或接受或选择这样的回答:它就是那么长。
范嘉炜2017-10-12 23:01:47
老师行为经济不能算是一类学科吗?我感觉他好像也是从生物学等一些学科的角度去解释行为?
呆呆2017-09-24 20:23:30
世界的本源是自然,天地生万物,万物成自然。
小倬2017-09-24 15:43:50
我想知道标题是什么意思……正文我觉得已经看懂了,但是看了标题我又怀疑
作者
我标题起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