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两百多个十万+的励志帖标题组成的浓汤宝
如果一本书被众多牛人称为神书,作者是一个超级成功的投资界大咖,这又是作者一生的心血。那么这本书一定会让人想拿出整段的时间,沐浴更衣,来好好拜读一番。但Ray Dalio 的这本Principle却让我失望了,实话实话,我没有读完这本书。这令我实在不好意思去写这篇读书笔记,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没有读完一本书的情况下去写读书笔记。但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你看到的这篇读书笔记之前,我曾写过一个版本,但我并不满意,觉得负面情绪太多,故全文删掉重写。这里先说这本书讲了什么,之后重点说我的看法。
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会看看这本书的词云,看看这本书中那些词是经常出现的生词。上图是Principle这本书的词云,看不到一个能指示这本书内容的词。整本书分为三部分,其篇幅的比例为1:2:7,第一部分说原则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说指导个人生活的原则,第三部分说作者管理自己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时遵照的原则,很多是对第二部分的原则的重复和细化。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不断的寻找真相,找出自己想要的和自己目前的不足,找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和针对自己的改进方案,不断的循环迭代。
追寻真相的道理,是知易行难的。然而信息不是被动的等待着被传递的包裹,在《那些使我们变聪明的科学观念》中提到了文化吸引子的概念,指出我们的观念受到我们所处的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如同鱼是最后知道水的,要避免自己以为的真相,不过是文化决定的最容易传播的观念,需要的不止是认识到追寻真相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真相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以为自己找到真相的时候,真相就改变了。借用索罗斯的反身性原则,其说的结果与预期的自我强化。扭曲的观点可以影响到参与者所处的环境,从而使得参与者自己不自知的错误的看法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上述的两条,印证了索罗斯办公室的格言,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所以说仅仅知道追求真理能带你走上精进的高速路,是不够的。想追求真相和正在追求真相并不是等价的。
那我们该怎么做?要想弄明白自己离真相有多远,你需要他人持续不断的给出反馈,需要哪些和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能够对你不保留的指出你那里做的不对。一个人能够从陌生人那里获得越多的负反馈,那么他就越有可能不被自己欺骗,毕竟自己是世界上你最容易骗到的那个人。
可是别人为什么要指出你那里做的不好了?答案也许是很鸡汤的,因为你已经足够努力了。你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也说出了自己现在做了什么,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全身心的投入,做事拼命,不给自己留后路,最重要的是对你想达到的目标爱的深沉。就像稻盛和夫说:“拼命工作可以磨练灵魂”。你这么努力,又对目标怀着深重的热情,那别人多半觉得你不会因为直接的批评而心有不满,所以他们敢于对你提出批评。而他们觉得你可怜,看着你做的事情有价值,做事的人也有热情,可就是有些不得要领,所以他们即使得不到实际的好处,也愿意指点你。
只有一个人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会感动上帝。《活法》这本书如是说道,其实感动的不是上帝,而是你身边的陌生人。一个人在现代这么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其最大的能力,不是其能影响多少人,领导多少人,从多少陌生人那里获得帮助。若你只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做到上述三点足够了。但你若想体会生命的两难,体会人性的复杂,感受最真实的世界,你最大的能力是能让多少人对你进行开诚布公的会诊。只有不间断,多来源的负反馈,才能让你不断接近关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像在不间断的无影灯下,才能看得最清楚。
总结一下,一个人的人生原则,尤其是位高权重的人的原则,一定要简短。不管是一页PPT还是一篇文章,其Take home message不应该超过人脑的平均工作记忆,也就是7条。一个人的处世原则要是太多,就可能被当成偶像来崇拜,被别人用来进行相互争斗的武器,而不是被用来监督和警示自己。《principle》这本书中所列的原则句句都是警世良言,但太多的好东西一次给你,你不一定能消化,何况这本书的原则,都缺少实例和细节的支撑。若是将这本书中的每一条道理加上俏皮话和小故事,那这本书可以看成两百多篇十万加鸡汤励志文的标题合集。这样的书读起来能有多少收获,那就是冷暖自知的了。
ps. 下次如果再出现这种一篇文写俩次的情况,应该保留第一版,展示最真实的思考过程。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氦2017-09-23 11:54:23
奥卡姆剃刀原则确实是神器,我们一旦体会到这种美就不愿放弃。然而这会不会掉入过度简化的陷阱。我们常常推崇以简驭繁。但是,人生是个复杂系统。我想起巡洋舰里另一篇文章“以复杂对抗复杂”,以及铁哥那篇“无常世界的生存圣经”。 简洁固然美好,但这不是生活的全部。 Peter读书广博,看你文章我常受益。或许与你看来,此书缺点明显。我之前看过桥水网站上“原则”这本书的草稿版。它更像是一个行为清单。但是如果能更进一步,想象Ray为什么会得出这些条目,或许益处更多。新出版的“原则”增加人生回顾,Ray的用意也是希望读者跟随他一起回到情境中来审视全书 ,而不是教条地套用。我一直非常欣赏一种数学书的写法,不是自己告诉你理论,而是从历史角度,看最初孕育理论的现实问题,以及理论从稚嫩到健壮的一步步过程。 说了这么多,不能免俗,总结一下。 我还是希望有更多人读读这本书。我担心有人一看Peter的标题,想当然视此书为草芥,不屑一顾。尤其是这本书注定火爆,或有人为显特立,大放厥词。耳食之徒的狂慢,恐怕比这本书的缺点危害更大。
作者
文章最后有对这本书持平评价,太多好东西了,消化不了
周远强2017-09-23 09:30:59
三条,不要超过三条,若要让人记住的话
君幸食2017-09-23 05:30:03
人有情绪脑和智慧脑,情绪脑的思维方式很感性有很多原始的假设是有惯性和偏执的却总是先行,智慧脑是跳出情绪脑的陷阱重新分析问题,它的思维方式是有计算有权衡更接近真相的,我想好的分析方式应该是看起来处处都有情绪而实际上是不带任何情绪的。
掬元2017-09-23 04:58:28
不好意思,这样的文章也能叫读书笔记吗?
哈雷路亚2017-09-24 13:00:40
第一版是潜意识的陷阱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做重要的事(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公开发表言论)时多提倡三思而后行
疏影2017-09-24 00:39:38
被别人指点的原因那一段,说得好对啊。前几天就被领导指点了一番,现在还在回想,到底该如何改进自己。
LSP2017-09-23 11:11:03
书中所列的原则句句都是警世良言,但太多的好东西一次给你,你不一定能消化,何况这本书的原则,都缺少实例和细节的支撑。[强]
Astrostar2017-09-23 09:46:15
看完都不知道说啥,也许理解能力不够。
君幸食2017-09-23 05:31:18
请您注意身体,该睡觉的时候好好休息
作者
谢谢。当时坚持着想把这本书读完。
呆呆2017-09-23 04:18:00
赞我喜欢说:在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时,你得到的是经验。――霍华德.马克斯 对于我来说,没有成功,只有成长。而成长的过程就是关注自己关注的,不关注自己不关注的,并在生活中累积经验教训,形成自己有效的理念。[微笑]
关鑫2017-09-23 03:26:14
虚心,身段放低,这样能方便接受反馈。但是,他人提供的信息90%是意见和态度,不被这些东西说服是一种能力,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敢于和所有人对着干很难。更难的,当你发现决策基于的事实有变化,马上调整策略。
石头。2017-09-23 03:09:03
好一个冷暖自知,让整个有的没的观点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