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自传《MIsbehaving》
17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又给了一位心理学家,这既是一个段子,也说明了交叉学科的胜利。去年曾经写过一篇读书笔记,关于美国现任经济学家协会的主席理查德·泰勒 (Richard H.Thaler)的作品 《错误的行为》,现在将旧文重新改写,加入新的思考,整理后重新发出来。先在这里夸夸这本书的封面,一群相同方向飞行的鸟的插画,暗示了人们从众的心理缺陷,看得懂得自然懂,不懂的也不会觉得封面难看,这样简介的设计,自我借鉴。
Richard H. Thaler 的Misbehaving既是一本介绍行为经济学入门书,更是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如何从走向主流的个人色彩强烈的经济学史。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作者长达四十年的学术生涯,而他的一生,也就是行为经济学如何一步步走向经济学主流的漫漫长路。对于人文学科,了解学科的历史,可以让一种思想的前因后果脉络分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如同升维打击,所以说,一切人文学科,都需要学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阅读这本书,无论读者对于行为经济学是否熟悉,这本书都能读出新意,而作者一生的经历,对于每一个有志于求真的人,都值得借鉴。
经济学从其根本上,是一门研究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如何做出最优资源分配的学科。然而,在行为经济学之前,稀缺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实体资源的稀缺上,没有涉及做出决策的人的认知资源的稀缺上。行为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在经济学的建构中增加了理性的稀缺,意志力(自控力)的稀缺,记忆的稀缺,由于这三点增加,行为经济学的范式不是推翻了传统经济学的大厦,而是如同相对论至于牛顿力学,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但与物理世界不同的是,由于人类的行为往往不是随机而微小的偏离传统的经济人的假设(econ),而是可预测的做出不理性的行为。故而一旦进入了行为经济学的势力范围,传统的经济学的假设看起来如同空中楼阁,这和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的扩展应该范围是有本质不同的。
上述的说法,会让人认为有了行为经济学之后,传统经济学理论变得一无是处。针对这个问题,“错误的行为”这本书中写道,传统的均衡理论提供了行为经济学构建其理论的骨架,没有传统经济学的模型,行为经济学家发现的那些异常将没有参考点,正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的问题,才能凸显行为经济学的发现。
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的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描述方式应该是书中提到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这个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概念表明,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中都会有那么一些少见但影响深远的时刻,当主流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积累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程度,整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就会发生180度的转变,而解释这些异常的理论在范式革命后将会成为主流。从这个定义上来看,在学术界,行为经济学似乎早已在90年代就迎来了自己范式转移,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然而,从更广的角度去看,行为经济学的范式革命还没有完成,至少在中国,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并不会考察行为经济学的内容,大多数的经济学论文中依然是大量的繁复数学模型。去询问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人读过那些经济学的科普书,得到的答案多是《一课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种写在行为经济学兴起前的书,而《思考 快与慢》和《可预测的非理性》等行为经济学的书籍则往往被忽略。由于至少在中国,行为经济学的范式革命,还远远没有完成,这使得这本书中讲的,对中国的所有经济学相关的从业者,以及每一个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都越发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每个人认知上的转变,都将会推动这一范式转移的完成。
《错误的行为》的最后一章,作者给出了行为经济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目前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在金融领域最为成功,这是由于金融领域积累了足够多且准确的数据。在发展经济学领域,由于可以进行可控随机实验,行为经济学的方法也在这一领域应用甚广。例如对于怎样促进某一地区发展,行为经济学家采取类似医学中检验药品的随机双盲实验,对各种扶贫计划进行实地检测,而不是依据扶贫官员在办公室里依据理性人假设所做的推想。
然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由于缺少数据,且无法进行可控随机实验,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停滞不前。随着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海量的交易数据,未来的行为经济学将会有足够多的研究数据,需要跟上的研究者的想象力和方法学的创新。作者指出,要做好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做到三点。而这三点,对于每一个终身学习者,都是必须的。
首先是观察,不要忽略你遇到的异常,不要想当然的给出解释或忽略,之后是记录,对于任何你发现的不符合预期的现象,你都要给出完整的记录,任何没有落到纸上的都会被忘记,一个终身学习者,需要如寻找好诗句的诗人一样,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异常,记录下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记录。任何想要鼓励创新的机构,都必须疏通所有人不受地位影响说出自己记录下有事实支撑的异常的通道,正是由于足够多的异常的积累,大的图景才能显现。
作者拿自己的经历举例支持上述的观点,他说正是由于发现了人们的下述非理性现象,才渐渐对传统经济学产生质疑的,这些现象包括Jeffrey买了球赛票但出现暴风雪执意要去,Stanley 每周除草,但有一次患了重感冒。他不愿意支付$10让儿童除草,被问及是否愿意$20帮邻居除草,他说不可能。Linnea去店里买一个$45收音机,店员告诉她10min车程外的一家店收音机便宜10$,她愿意去买吗?同样便宜10$, 但物品是$495的电视机Lee的妻子给他买了礼物,是他喜欢但不舍得买的。但他们的财产是公用的。一群盆友吃饭,因为吃了太多零食担心吃不下,一个人把零食藏起来了,大家都很开心。
这些现象并不少见,中国学过经济学的学生与老师想必也经历过类似的现象,然而,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家都不质疑课本中所写,这才导致了在行为经济学没有起源于中国,即使在国外的经济学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成为主流,国内的学者,却没有写出任何一本行为经济学方面的有影响力的著作。
理查德·泰勒在开篇写道,自己很懒,如果不是很有意思的事,他是不会去写的。联想《反脆弱》作者说过类似的话,拖延,既可以看成一种偏离理智的行为,也可以看成是人对过度干预的危害而内生的一种保护机制。按照《反脆弱》中的描述,行为经济学中的异常可以看成一种试图以个人的牺牲为代价,换来整个系统更大的反脆弱性的一种进化后的均衡,即使这种牺牲在当下已经变得有害无益,但曾经却对人类这个种群的生活有所助益。
例如endowment effect,在人类的捕猎时代,猎物的效用取决于未来几天的收益,所以不会像如今这样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endowment effect使得人们能够愿意存储更多的过冬的食物,而不是在过早的将猎物去换取华丽的皮毛。这固然只是笔者的猜想,但经济人的假设只是考虑了个人层面上的最优解,却没有注意到社会整体在面对不利冲击时的反应,个体非理性带来的涌现行为,是值得研究的。另外,笔者还觉得所有行为经济学提到的异常,或许都有其进化上的基础,即使在当前已无效用,但是可以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比较不同的异常(偏离econ假设的程度),来证伪这些假设。
为何要强调行为经济学的中国化,是因为行为经济学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的问题。这一点在理查德·泰勒之前的畅销书的Nudge中有详尽的描述。通过例如改变默认选项(默认车祸后捐献器官),提供其他人的信息(告诉你的邻居正在使用节能措施),行为经济学中呈现的认知缺陷可以被用来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无论你的目标是消除贫困,鼓励创新,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只要有足够精确的关于人数据,行为经济学可以为你提供最有效的方案。而在如今这个大数据的时代,这个智能手机无所不在的时代,数据的充分根本不是问题。我们需要的实证的态度,我们不知道基于西方人得出的行为经济学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人,我们也有自己亟需解决的问题,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方法。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方法论,之后通过调研,做出有中国特色的Nudge方案,而要做好这些,我们首先要找好一个榜样,读读MIsbahving这本书吧,读完你会被作者文字间不经意中流露的幽默所打动,要做能引起范式革命的创新,这份幽默与自嘲也能帮助你在苦难时坚持走下来。
ps,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看了此文后,这样评价。我觉得文章写得很好,而且结合当下中国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来是非常认真构思过的。真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你提到的行为经济学在中国面临的一些瓶颈,事实上在美国也存在。
一位哈佛经济系的PhD选择读行为经济学的时候就有同事问道:“你确定要把行为经济学作为学术方向吗?” 现在行为经济学面临的问题是,他很难有一套系统的比较普适的理论来描述社会现状–当然,行为经济学家可能会回答说:社会本就是个分散式系统,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大一统理论。无论如何,我觉得在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社会调研来把经济学从相对来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的理性世界拽到这个充满不完整不完美及不理性的现实世界中,行为经济学一定会(也可以说已经是)功不可没的了。
但在行为经济学是否倚重数学模型方面,我觉得不同的经济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地说,大家了解的比较多的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论(Prospective Theory),但卡尼曼就并非是要革了古典经济理论的命–相反,他其实是希望通过对效用方程更加接近现实的数学表征来获得更加准确的建模基础。卡尼曼和特夫斯基的很大贡献(详细内容可见1979年两位学者发表的文章,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导致卡尼曼获得了诺奖)在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效用方程进行修正。
简单地概括地说,就是讲U(Ct) (这里U是偏好方程,Ct是在时间t的成本C)修改为了U(Ct|Ct-1),也就是说,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不是历史独立的,而是有一个特定的参照点的(如果只依据t-1就是一级马可夫过程)。除此之外,效用方程在0处不可微表现在人们的风险厌恶上。其他的一些研究得比较多的行为经济学概念包括endowment effect, altruism/reciprocal altruism etc都是对效用方程的修改,也就是说在古典经济的基础上对理性人假设进行修改,加以完善。
从这个角度来说,行为经济学是革新(reform),而不是革命(revolution)。当然,也有一部分行为经济学家(或许Thaler也算其中之一吧,但我隐约记得他早期的文献并没有极端到认为行为经济学是一个范式迁移)认为效用方程根本不存在,人们也完全不理性。我觉得这部分行为经济学家应该会读着Thaler教授的文章特别心领神会。无论如何,权且假设这是一场革命吧,那现在的行为经济学应该算是星星之火的状态。我很看好这个领域并认为他对社科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也觉得有一天或许他真的可以燎原。
扩展阅读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恒心2017-10-10 01:09:28
诺贝尔经济学奖…..感觉不靠谱,玩资本根本玩不过华尔街…….
Astrostar2017-10-10 11:41:45
改成经济或心理学奖算了[得意]
虚舟2017-10-17 01:05:06
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奇葩,这是唯一一个可以把奖金,给予两种相反理论的研究学者的机构。所以,谁得经济学奖,并不完全代表其理论有多么的颠覆性,只是说明诺奖基金会在经济学方面的偏好是多样性的,这点倒是很符合传统经济学的偏好假设。[呲牙] [呲牙][呲牙]
于卓2017-10-15 07:37:16
说来说去,不还是用人为经济决策干预自由市场么
施飞2017-10-11 06:28:48
终于成为显学了,在10多年前就一直关注行为金融学,但是资料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