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促进想象力的原则,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的领域
读书杂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不同的书之间相互借鉴,读着一本书,忽然想到这本书和之前读到的一本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书其实是有联系的,多经历几次这样的体会,你就会明白世间的道理大多是相似的。今天讲的这本书,与其是说一个道理,不如是说一个故事。书名叫《想象 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作者是牛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乔纳·莱勒。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先讲对于个人,如何提升创造力,再讲对于一个群体,有那些可以促进创新的制度安排,书中充满了神经科学,心理学的诸多实验,还有名人的案例分析。在简单的介绍了对创造力研究的历史后,这本书中第二部分提出的针对个人的处事原则,这些原则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而书中第三部分提出的企业管理原则,则围绕着如何提高团队的创造力。
关于创造力,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头脑风暴,团队成员畅所欲言,针对一个问题,随意的展开联想,不鼓励相互之间批判他人的想法,往往是一场头脑风暴过后,白板上写满了天马行空的各式创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贡献不少。但统计数据却表示头脑风暴并不会增加团队的创造力,为什么会这样了,先让我们看看书中写道的那些经过实验验证过的能够提升创造力的因素。
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快乐和忧虑的情绪,那一个能够提升人的创造力?答案如济慈所言:“你难道看不出一个充满痛苦的世界有多么重要?苦难能培育智慧,赋予它灵魂。”忧伤有助于我们更专注,让我们更富有观察力且能坚持得更长久。
第二个是增加还是减少,对创造力更有帮助?答案是海德格尔提出的解蔽过程”(unconcealing process),解蔽意味着事物的本真被杂乱无章的现实世界所掩盖,我们迷失在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觉中。拨开迷雾的唯一方法,就是用自觉专注的利刀剥离掉无关紧要的一切,让事物显露出“其本来面目”。艺术家会说“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同理,任何好的创意,都是不断删减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是即兴发挥是天生就有点的还是后天训练得到的?你也许会认为,创造力的发挥需要心智上的放松,放松的大脑更容易做白日梦和关注洞见。我们会不再关注于眼前的东西,却对想象出来的各种可能性更为敏感。这没有错。但仅仅让自己放松,就意味着创造力的爆发吗?答案是否定的。让自己的头脑停止持续不断的自我审查,需要关闭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这一区域是最晚成熟的大脑区域,专门负责多感觉整合(multisensory integration)。这可以解释儿童为什么会产生另大多数成年人始料不及的创意,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些患上了精神疾病的患者反而会喷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普通人可以通过练习即兴演出等方式有意识的关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但这需要持续而辛苦的训练,不是你想让自己放松就能做到的。
明白了上述三点,就可以想明白为什么头脑风暴并不没有什么用了。头脑风暴会让参加的人觉得开心,觉得自己在贡献,最关键的是,他不需要人们去做提前的训练。但要想做到有创意,需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去不带偏见的去看问题,同时还要欢迎甚至是要求各种人对自己进行批评,不只是欢迎他人的批评,还是觉得别人不直言点破自己的问题就不舒服。
之前我曾读雷达里奥的《principle》这本书,(参考链接),书中讲到达里奥这位投资大亨的处事原则,在读想象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想象》这本书中所讲的内容,正是达里奥在他的《principle》一书中强调的追求真相的重要性,看来要想获得创造力,关键在于不被自己的幻想所迷惑,而要去主动的寻找他人的批评,只有不断的反馈,才能够让我们的创造力产出些有价值的东西,而不只是天马行空的幻想。
搞清楚了对于一个人该怎么提高创造力,那要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就要提高团队内部人员相互交流的机会。这里不止创造出更多的来自不同团队的成员相互交流的机会,比如环境优雅的咖啡厅,开放的办公室,持续变化的团队设置等硬件的建设;还包括让团队中的成员既不是每人和其他人都很熟悉,也不是人与人直接完全交集,让团队内部的关系维持在既不是老铁,也不是陌生人的中间状态,会使得人们敢于直接批判的说出对他人的想法,这同样有助于提升团队的创造力,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团队中维持开放自由的共同价值观,只有大家不会因为多管他人的闲事而多出心理负担,这个团队才具有创新能力。
ps 关于创造力 还有两本书值得一读 一本关于好奇心的书-读《Why》 和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ll2017-10-22 19:13:49
请问有资源吗
作者
老书了,网上应该有电子版的,我看的纸质书
郎宇倩2017-10-15 15:40:26
对那个训练关闭前额叶的方法好感兴趣哦!是不是不反思审查光想就可以啦?
作者
多的是不自觉的审查,所以才要训练了,所以梦里想到的奇诡,白天里你就是怎么都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