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早就不是新鲜事-读《从莎草到互联网》
社交网络的中的光怪陆离,经常会成为社会新闻的素材。80后的网瘾,90后的火星文,00后的天价追星。而对于社交网络的设计者来说,他们只想让自己的产品更具有用户黏性,如何让用户点赞,激励用户转发,其背后的设计心理学,让人想和最新的观念同步,然而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与其看那些最新的“增长黑客”技术,不如学学历史,看看互联网出现之前的社交网络。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促使社交网络出现的那些心理动因,千万年来并没有什么变化。
今天想说的书是《从莎草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两千年》,作者是《Economist》的编辑和专栏作家。作为一本通俗的历史书,这本书讲述了西方语境下的传播史,例如希腊时代的广场讨论,罗马时代的“私人信件”,宗教改革时的大V路德,咖啡馆的讨论,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以及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起到决定作用的武器,一本名叫常识的小册子等。书籍写的浅显易懂,作者在客观的呈现史料之外,用不多的点评,精准的点出了自己想说的道理,使得这本书虽然不像哲学书那样有高度抽象的深刻概括,但却让人读来时频频点头称道。
将这本书和《娱乐至死》相对来读,可以相互印证,得出下面的观点“有150年的时间,人对人的媒体被广播模式的集中化大众媒体所湮灭,现在钟摆又荡了回来。流行几个世纪之久,基于分享、抄送和个人推荐的社交形式的媒体如今借互联网的东风强势回归。” 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每个人认识的世界都不是完全的,每一个还没有自大成狂的人都知道自己不管看了多少东西,也不过是管中窥豹,都渴望他人的连接,《从莎草到互联网》开篇即从生理分析入手得出,“人的大脑是社会性大脑,特别善于分析群体中朋友和对手不断变化的意图和倾向。我们的大脑就是为了建立社交关系网而生成的。”
正是由于这种深入骨髓的渴求,使得社交媒体相比大众媒体,具有天生的优势,社交网络的机制,脱胎于大众传媒,但却应该为了社交媒体的特性,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本文想借着推荐这本书,结合书中的内容,谈谈我对社交媒体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分成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点赞,第二部分关于评论,最后一部分关于分享。
曾经见过一个朋友对我基本发的每条朋友圈都会点赞,于是我拉黑了他。我的逻辑是贝爷提供的,假设他确实是喜欢我的分享,那么他应该不止是点赞,还应该转发或者至少在下面留言,可是他做的只是点赞。这个组合出现概率也太低了,于是我只能假设他是一个点赞狂魔,不管是什么样的帖子,他都会点赞,既然如此,那他肯定没有看过我的分享,于是我拉黑了他,替他省下了点赞所需的流量。
讲这个段子,是我认为点赞这个机制,是应该有上限的。书中写道古罗马的公共厕所上写的淫秽的笑话,讽刺执政官的俏皮话,以及其背后的点赞机制(选择在那里上厕所),这给我启发,我觉得一个人点赞每周数目应该是固定的,不管是谁,一周就只能点那么多的赞,就像民间传说一个人只能做几次伴郎伴娘一样。而如果你本周没有完成你的点赞限额,系统还应该有所提醒,告诉你从黑猩猩间的相互梳毛开始,社交媒体上的互相”梳毛“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古罗马时期,被派到外地的总督会通过和他还在罗马朋友的通信来获得关于罗马的最新新闻,那时没有印刷术,都是口述后叫奴隶抄写到草莎纸上,于是每个人得到的新闻都是不相同的。不止是个人的选择,还有来自友人的评论,正是这些评论,使得新闻和自己能更方便的产生关联。
我个人基本不会看新闻,只从朋友圈和微信群的分享来知道这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最希望的功能,就是微信或者别的平台的文章,能够像B站那样,即使评论,你可以针对每一段来写出你的评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只看自己朋友的评论,看全站所有人的评论,或者不看评论。作者也可以选择显示或者置顶哪一些评论。你在滑动的过程中,文章底下的评论区会一直存在,动态的展示你正在看的这一段的评论。
这样的设计,让阅读变得更加互动。读史记的时候最喜欢其中的太史公曰,而技术的发展应该鼓励每个人都成为史官,使得历史的记述变得不是某一个人或者组织的专利。在《从莎草到互联网》中写道咖啡馆是如何促进了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交流以及科学进步的。如同互联网在两百年后重复过的,当咖啡厅从学术圈走向民间,新的观念的碰撞在各个领域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而当前的学术论文的评审,其实就是上述的针对具体段落的点评和质疑。将这种机制应用到更广泛的阅读类APP中,会不会改善用户体验了?答案肯定不会简单的只是Yes or No,而在于不断的调整设计细节。
下一个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内容生产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即如何鼓励分享,以及分享后如何保证二次传播。如果只是依靠物质的奖励,不管是代金券,还是实物,都显得有些杀鸡取卵。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的分享,我设想的答案还是利用社交媒体的社会属性。如果用户在阅读了你的文章后,能够做一些自己的删改,再将其分享出去,这样激励用户去分享,就不是被动式的,而是主动的。同样是餐厅的代金卷,与其让用户分享后集赞,不如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他们去完成任务,比如拍摄两个三种不同颜色的菜的照片,三种不同肉类的菜,然后将自己的照片和吃饭的体会分享出来,从而获得代金卷。
让自己的文章能够被删改,这对于创作者来说,不应该是噩梦,只要系统要求删改的痕迹能够被显示。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创文章,不经过许可,也可以转载,并加上自己的推荐语。但我觉得这还不够开放,应该是不经过许可,任何人都可以对你的文章进行小范围修改和增删,但前提是必须显著的附上原文的连接,或者对于所有读到了改写后文章结尾的读者,让其自动跳转到原文,去重新看看最初的原创文是怎么写的。这种机制,能够鼓励读者出于内在动机去分享,也能够让读者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结一下,分享信息是人的天性所然,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媒体的制度安排,要使得创作信息的成本和收益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从而促进独特的,个性化的信息流动。上述的三个改进,不过是这个原则的具体实现。
读过《从莎草到互联网》,你会看到历史上一次次对印刷的管制,不亚于如今互联网上的敏感词禁言,但没有哪一种禁言是可以永远持续下去的。分布化的社交网络,亚群体的独特文化,使得言论管制只能管住冰山那露出的一小部分。如果一片海域航行的都是木板小船,那么就需要从上而下的去用灯塔标识出暗礁和漂浮的冰山,而若是航行的都是自带宙斯盾雷达和声纳的巨型战舰,那就可以在即使是没有海图,没有灯塔的环境下航行了。所以如今的我已不会去抱怨言论管制了,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不怕暗礁的大船。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欢迎关注巡洋舰的深度学习实战课程, 手把手带你进行深度学习实战, 课程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深度视觉, 深度自然语言处理, 以及极具特色的深度强化学习,看你能不能学完在你的领域跨学科的应用深度学习惊艳你的小伴,成为身边人眼中的大牛,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阅读原文。
tang yi2017-11-05 14:36:51
最后一段话写的太好了
Alice2017-11-06 01:10:41
有意思
DHua Gao2017-11-05 16:55:51
很有深度的一篇好文!!不过有个词,是代金券,不是代金卷[呲牙]